佐藤學: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好教學”,而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導讀:在國際基礎教育界,大家對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早已不陌生。他的教育實踐和思想影響到世界各地的眾多學校和老師。之前課程菌也分享過了他有關教育的兩篇文章(佐藤學談基礎教育 和 佐藤學的核心教學思想),今天以“課堂改革”為主題,再分享一文,供各位老師參考。


佐藤學: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好教學”,而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你的教室,是否存在“主體性”假象?

當我們談論教學時,往往繞不開“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近年來,大家把焦點都放在了“學生”這一要素上,熱情高昂地追求學生自己設定課題、自己提出與課題接近的方法並實現課題“主體性學習”。

這樣,學生真的就成了“主體”嗎?

誠然,培育學生成為自立的、自律的學習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標,但現實情況卻是,學生被“懸”在半空之中,與教師互動、與教材以及學習環境等割裂開來。教育成了僅僅針對學生的需要、願望、態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成為把學習理想化為只由學生內部的“主體性”來實現的神話。

在你的教室裡,是否存在這樣的“主體性”假象?在你的課堂裡,是否具備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讓我們來反思幾個問題:

第一, 在你的課堂裡,是否會讓學生以手勢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有,那你或許應該思考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病了。它把學生當成了教學過程中只能向教師打手勢的被操作的對象,把教室裡的相互對話與日常的相互對話割裂開來,使其成為了人為的遊戲:它在操作上制約著學生,被強迫使用“手勢”的學生割捨了思考、情感的多義性、複合性,發言時被強制地將自己內心產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贊成”“反對”“提問”三部分,而正是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建立起教室裡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的程度。

第二, 你是否認為思考或意見都應該清楚、明晰地發表出來?

我們常常認為,清楚明晰,是好的表達的基礎,然而對於教學而言,並非如此。

對清楚、明確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師很難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很難理解那些孕育著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考、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在這些教師的教室裡,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或用不明確的語言描述自己並進行思考的學生,都容易被貼上“理解遲緩”、“發言不積極”的標籤而被撇到一邊。

其實,學生在認識和表現事物的同時,也在表現自己並構建和他人的聯繫。確定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

第三,孩子們在你的課堂上,是否習慣沉默不言?或者你教過的孩子,長大後是否在課堂上沉默寡言?

研究表明,如果在幼兒園、小學時代過分地強調虛假主體性的話,到了初中、高中後,學生就會盡全力去反抗小學時代被馴服出來的虛假主體性,從而使他們不可能實現自身的自由成長。

這個現象的背後,有一群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他們有著與學習的活動或內容無關的、想輕鬆方便地控制教室、維持秩序的慾望,於是,便培養了或者說正在培養著一群會在課堂上沉默的孩子。

如果以上問題,你或多或少存在,你可以藉助此文,開啟改進之旅。

首先,請從觀念上轉變。

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教師應視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著積極的“態度、關係、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

教師應當擺脫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要意識到,自己站在教室裡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應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這樣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這樣的反省與希望變化的願望,是讓你的教學從大一統的傳授型方式中蛻變出來,真正實現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軸心,向著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轉變的第一步。

佐藤學: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好教學”,而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課堂中如何實現個體與個體的鏈接?

為了構築合作學習的關係,就得從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開始,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許多教師所進行的傾聽教學,多半是讓兒童傾聽自己的話語,而不是在兒童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

其實,在教師創造教學的力量中,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不過是佔了三成而已,剩下的七成就取決於教師能夠在何等程度上尊重每一個兒童的思考與感情,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引發每一個兒童潛在的可能性。

要從兒童出發展開教學,教師就要記住,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應經過深思熟慮並清清楚楚地說出來,絕不要拖泥帶水。你的每一個話語都要體現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不要命令,而要充滿懇請與感謝,且這種話語絕不是要討好學生。

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根據教科書的話語來發言的規則。學習是同教科書的對話,是同他人的對話,是同自身的對話,因此,要讓每一個兒童充分地同教科書對話,並藉助同夥伴的切磋來發展自身的閱讀。

如何實現這些呢?

第一, 教師要學習對個體的應對與關聯。對於傾聽,這裡有個小技巧:教師要站在兒童的斜側位置側耳傾聽每一人的發言,這是傾聽行為的原點。對需要幫助的兒童,就站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而和那些已經習慣發言的兒童,則稍微拉開一點距離。請記住,不要站在發言兒童的正面,而是和發言兒童一樣都看著教室的中心。同時,要以“任何兒童的發言都很精彩”為前提來組織教學,以此形成合作學習的關係。

第二, 巧妙地利用問題分享與深入探究拉近師生距離。千萬不要對學生的要求置若罔聞,而是要根據學生的需求與不滿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當學生與學生間產生矛盾時,教師要弄清前因後果,站在每個學生的立場上去理解與調節,並巧妙利用幽默而縝密的方式幫助學生擺脫窘境。

第三, 把探究的思考串聯起來。適時調整課桌椅的擺放秩序,有利於構建師生間平等的心理空間,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真正鏈接起來。此外,點名是把兒童與兒童、見解與見解串聯起來的一種最重要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學會通過教學活動的操作,把聲音串聯起來。

在串聯聲音的同時,教師還應學會通過主題關聯把教材串聯起來,讓學生更好地被觸動,然後去思考、去發表看法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內心獲得對這個未知世界的體悟,如此,形成的探究的課堂為種種聲音的再次串聯又準備了條件。

第四, 充分利用調查活動和探究活動。教師要努力建構對所有兒童都開放的調查活動,並促進學生形成專業而詳盡的觀察報告。鼓勵學生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容許學生坦率的詰問,接納學生的不理解,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學習。

在合作學習、探究的課堂裡,一個人的發現會喚起其他人的發現,從而產生新發現的連鎖效應。因而,教師要學會通過促進每個人經驗的互相鏈接,形成新的發現和意涵。

佐藤學: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好教學”,而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如何從相互傾聽走向合作學習?

學會相互傾聽,是打破虛假“主體性”的需求,但是光有相互傾聽還不夠,你還需要學會讓師生關係從相互傾聽走向合作學習。坦誠相見是人與人相互親近的基礎,也是實現合作學習的必經之路。對於教師而言,與學生實現彼此坦誠,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 不折不扣地接納。實現教學創造的前提,就是對兒童誠實。離開了教師的坦誠,兒童就很難學會學習中的誠實性。在充分接納每一個學生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上進心。

第二, 胸有成竹地應對。在兒童掌握學習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學習氛圍乃是一個先決條件:

更加重視那些“奇趣”的發言,而不是“好”的發言,關鍵是教師要自然而然地做出“真有趣”“妙極了”“真棒”等應對錶達;

教師要一邊琢磨教學的展開對兒童而言是否自然天成,一邊推進教學的進程;

當教師傾聽兒童發言的時候,應當著眼於這個發言同該孩子的內在品性有什麼關聯,這個發言是由誰的哪一句發言觸發的,這個發言同已知的學習內容有什麼關聯;

在兒童們憑藉自身的力量把這樣那樣的發言連貫起來理解之前,教師需要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

與其提高全體兒童的理解水準,不如首先形成這樣一種規範——每一個人傾聽其他同學的見解,接納他人的主張,並且致力於生成自己的理解方式;

對明顯學習困難的五名學生在午休與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

第三,課堂教學的創造。要使兒童的溝通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教師要做的不應是“誘導”發言,而是要“反芻”。在這節課上,“我不懂”、“想聽聽別的同學的意見”的發言此起彼落,兒童自身起到了“反芻”的作用。轉變教學風格和創造直言“不懂”的課堂,是實現“反芻”的重要方式:

教師們往往追求風風火火的課堂,但兒童們並不追求這種表面活躍的教學。他們所要求的是安靜沉著、能夠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課堂。為了構築兒童之間的相互傾聽,教師自身必須做到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課堂的話語一旦精雕細刻,課堂裡柔和的氣息與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諸如那些在學科學習中有困難的兒童、不能融入課堂教學的兒童、難以參加課堂學習的兒童。從這種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要進行以邊緣化兒童為中心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體驗和共鳴,首要的是教師要有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期待與意志。教師要鼓勵學生在“不懂”的時候直言不諱,要接納學生的“不懂”並以學生的“不懂”為中心展開教學。

佐藤學: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好教學”,而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

坦誠相見為師生的合作學習提供了必要條件,那落實到具體教學層面,教師又需要注重哪些呢?

首先,是要學會發現與驚喜的相關,尤其是在開展小組活動時,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們在小組中討論,還要讓他們與其他組交流意見,將新獲得的信息添加在自己的筆記中,然後繼續與周圍的同學交流,與同組的學生討論。如此,學生與外物的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的對話才能複雜地交錯,並形成多元的、多層次的交響。

一般教師會將兒童學習的成功看作自己指導的結果,而將兒童的失敗看作兒童的性格、態度和家庭環境的結果。但是,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很少有教師意識到兒童的學習除了受到教師指導的影響外,還受到兒童之間相互學習的強烈影響。

因此,教師要學會組織兒童進行小型的對話,細心關注兒童的低聲交流,讓教學真正以每個個體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合作學習為核心進行展開。

在建立了共同學習關係的教師中,支持合作學習的原則至關重要,即以疏離的兒童和學困生的共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可是,通常教師是將“好的發言”相聯繫,為了“好的教學”而努力,其結果是雖然教學張弛有度、順利展開,但一些表現較“差”的學生就會落下,甚至會將兒童的思考區分為“好的”和“不好的”。

教師要不斷提醒自己,尊重所有學生應該是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沒有“好意見”和“壞意見”,每個學生的發言都是很棒的,而自己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只有認為每個學生的思考或挫折都是了不起的,並且認真傾聽每個兒童的低語或沉默,才能獲得教學的立足點。


轉自校長高參 羅雅馨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