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

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

☆困局

——村级集体经济“缺位”,究竟会导致什么?

今年54岁的老张是西部一个偏远山村的村党支部书记。

这些年,老张一直在为一堆事闹心——

“之前3组集资建设的蓄水池坏了,村‘两委’没能力修理,只能到上面‘跑关系’。”

“逢年过节,村干部想慰问一下弱势群体,连慰问金都给不起。”

“村里路灯坏了没钱换,我‘一怒之下’自己掏了钱。”

…………

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村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账面上一分钱没有,做什么都只能缩手缩脚。”

老张的一句话,道出了“空壳村”的“痛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村集体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大能力“短板”。

对此,贵州省独山县委党校教师戴启香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列出了村级集体经济不振导致的三大弊端——

一是不能为群众最终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空壳村没有实力创办集体企业,村集体无力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坚强后盾。”

二是没有资金维护农村基础设施。

“国家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村集体拿不出资金维护维修,只好发动群众集资,增加农民负担,造成村民与村干部间的矛盾。”

三是村基层组织边缘化,核心作用减弱。

“空壳村村干对百姓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无能为力。村干有私心、工作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而边缘化,支部核心作用减弱。”

纵观广袤的西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缺位”,真让不少“空壳村”饱受困扰。

☆解惑

——“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弱”在哪?

造成“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不振甚至“缺位”的原因林林种种、不一而足。经过调查和梳理,本刊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先天不足”——不少“空壳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加之村集体自身“零积累”甚至是“负资产”,既没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也长期找不到产业破题门路,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硬件缺位”——部分“空壳村”生产生活经济设施建设滞后,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发展动能,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迟迟不能破题。

●“领导不力”——部分“空壳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关系不睦,不能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人才不够”——部分“空壳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没有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导致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无人推动、无人实施。

●“配套缺失”——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空壳村”扶持不到位,政策、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资源倾斜不够,导致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孤军奋战”、“自生自灭”。

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

☆支招

——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怎么破?

重庆市荣昌区地处重庆版图最西边,幅员面积1077平方千米,辖15个镇、6个街道,151个村(社区),85万人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

2016年,全区有89个村(社区)集体是典型的“空壳村”——除区、镇财政补贴外,没有一分钱经济收入。

其余的6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也不多——每年多的就几万元、少的仅数千元。

短短两年,荣昌就成功使其中62个“空壳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破土而出”,并实现了持续稳定盈利。

荣昌,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为此,本刊特向区委书记曹清尧“取经”——

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

●“钱”和“人”哪里来?

曹清尧:通过强化要素保障,切实清除制约发展的资金、人才、环境三大“绊脚石”,凝聚发展合力,撬动集体经济发展向好起步。

一是集中资金扶持,让发展“引擎”更强。实事求是说,每年各级政府投入农村的钱也不少,但往往是撒芝麻盐,搞平均分配,更没有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国家很多投入打了水漂。2017年至2018两年,荣昌区整合财政资金,筹集57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将无集体收入的“空壳村”或集体收入较少的“薄弱村”共60个村作为试点,根据项目每个试点村给予50万元至140万元不等资金支持。项目采取各村自行申报、镇党委推荐、区里评审,财政资金作为村集体兴办实体经济的本金,也就是说给村集体送一只“下蛋的母鸡”,运行则采取市场化机制搞股份合作。

二是建强干部队伍,让发展“动力”更足。有了钱、有了项目,效果好坏关键在人。通过选取对口区级部门联建帮扶、选派懂经营善管理的机关干部到村任“产业助手”、为每个村配备1名大学生村官和1名本土回引的大专毕业生到村工作等措施,有效增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智力支撑。

三是增强纪律意识,让发展“底盘”更稳。为保证资金的“股本”性质,对对把“母鸡”吃了—因投资项目不可持续导致股本金全部流失的、把“母鸡”喂瘦了—因发展项目选择不科学造成严重股本金“缩水”的、把“母鸡”喂成了光打鸣不下蛋的“公鸡”—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不作为三类情形,进行严肃问责。将各镇党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内容,强化责任落到实处,确保财政资金的保值升值。

没钱、没人、没项目……“空壳村”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

●由谁来实施?

曹清尧: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三步工作法》,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引导党员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进行监督。

一是事前民主协商议事。由村支“两委”成员定期走村入户,就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广泛征求离任村干部、德高望重老党员、致富能手等群体意见,有针对性拟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初步实施方案;同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对方案进行商议,经2/3以上人员同意后方可形成正式方案,并上报镇(街道)党(工)委备案。

二是事中民主决策定事。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凡是涉及到重大工作决策、重大项目安排或使用5万元以上项目资金等情况,首先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并将结果提交村支“两委”会议商议,由村委委员站在村民自治的立场,对商议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将村支“两委”会议的结果分别提交支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审议,进一步对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通过村务公开栏进行张贴公示。

三是事后民主监督管事。由村党支部牵头,村委会协助,每季度开展一次“村级事务开放日”,辖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普通党员群众可参加,并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各项规定落实情况提出质询,由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现场解惑答疑,详细记录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并报镇(街道)党(工)委审核;同时,在镇(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由村支“两委”拟定整改意见,明确整改时间和责任人,并在1周内向建议提出人反馈有关情况。

●如何保证持续盈利?

曹清尧:壮大集体经济,不能一哄而上。在荣昌,壮大集体经济的政府财政扶持项目要采取各村申报、镇级推荐、区级评审,进行竞争性比选。同时,区里还规定,如果出现发展项目选择不科学造成股本金严重缩水、相关干部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不作为等情形的,将严肃问责、追回本金,确保资金保值升值,农民持续受益。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划分为3大类,实现3个同步发展。

一是乡村旅游类。在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采取“经济主体+项目经营”模式,深度挖旅游资源,推动集体经济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展。

二是商贸服务类。在繁华乡镇周边的村(社区),采取“物业服务+互联网”模式,拓宽收入渠道,推动集体经济与周边市场需求同步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类。在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业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采取“合作社+互助式”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农业,推动集体经济与当地农民增收同步发展。

●利润如何分配?

曹清尧: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指导各镇村根据实际情况,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村民自治程序,确定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在可持续发

展、绩效奖励、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分配比例,提高分配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扩大再投入增强发展的持久力,将集体经济收益的大部分资金存入村级专用账户,作为后续发展资金,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防止“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设立绩效奖增强干部的内动力,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对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村(社区)干部进行专项奖励,奖励资金要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大力营造“干多干少不一样”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村(社区)干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干劲。坚持公益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对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的公益部分,经“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关爱留守人群、帮扶困难群众等公益事业,让群众感受到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机制打消了群众对收益分配不公的忧心,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