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时,长子豪格已经34岁,为何最后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年仅6岁、根基浅薄的顺治,之所以能够幸运得继承皇太极的帝位,完全是多尔衮与豪格鹬蚌相争,他渔翁得利捡了个天大便宜的结果。

要说满清内部,多尔衮与豪格围绕着皇位的激烈争夺,还得从皇太极的猝死说起。

皇太极去世时,长子豪格已经34岁,为何最后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皇太极的突然死亡,此前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征兆。

公元1643年8月初9,52岁的皇太极白天像平时一样上朝理政,晚上照旧在清宁宫东暖阁批阅奏折。只是不知怎么得,就突然死在了温暖的火炕上。

由于是突然降临的猝死,就连皇太极本人都未曾有所预料,因而也就未在生前,就继位人问题表达过具体的遗愿和安排。

面对突如其来的权力真空,满清政权内部的实力派人物多尔衮和豪格,便磨刀霍霍得争抢起来。

枪杆子里出政权,两人都想凭借手中强劲的兵权压倒对手,获取至高无上的大汗宝座。

皇太极去世时,长子豪格已经34岁,为何最后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一开始,显然是豪格的呼声更高。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时年34岁的他战功赫赫,才能和声望在满清内部也颇能服人。

豪格继承有皇太极亲自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再加上他自己统领的正蓝旗,军事实力层面占据着不可多得的优势,这也是他争夺汗位的最大本钱。

此外,豪格的优势,还在于皇太极执政时期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

原来,努尔哈赤时期,女真内部实行的是“贵族共治”的分权政治体系。除了汗王努尔哈赤外,还有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辅政。就连皇太极的继位,也是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妥协的权宜之计。

这种贵族分权、事事掣肘的权力格局,自然不为皇太极所乐意。因而在继位之初,皇太极便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大贝勒分权势力,推进皇权一统的封建化改革。

在这样的汉化背景下,中原王朝那一套“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观念,也在满清贵族中立下了根基。以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为首的宗室老臣,据此就站在了豪格一边。

皇太极去世时,长子豪格已经34岁,为何最后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然而,皇太极时期的满清政权,毕竟是一个军事扩张占据主流、政治管理居于次要地位的“军政府”阶段。

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多吃草。为了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皇太极有意无意间,都让宗室亲王掌握了一定分量的兵权,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他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做靠山,且哥哥阿济格与弟弟多铎也在军中实力不俗,很是有与豪格叫板争夺汗位的底气。

可以这么说,只要多尔衮不点头,豪格即便是坐上了汗位的宝座,屁股也是难以坐得稳当的。

皇太极去世时,长子豪格已经34岁,为何最后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势均力敌的两个人,一直互不相让,甚至紧张到有拔刀火并的趋势。这可就让忧心汗位之争出现动乱、伤及国本的满洲亲贵们头疼不已了。

思来想去,大家只能提出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人都不染指汗位,由众人从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中选一个继承大位。

于是,至高无上的汗位,就幸运得落到了6岁的顺治头上。但为何是顺治继位,而不是比顺治更小的博果尔被选中呢?

原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满洲亲贵们还从满蒙结盟的高度,做出了一番得失利弊分析。

皇太极在位期间,对漠南蒙古采取了联姻结盟的策略。蒙古诸部落的加入,不仅加强了满清政权的军力,更使得八旗军有了除山海关之外,从长城一线进入明朝京畿重地的进军道路。因而,于蒙古人的联姻,是满清巩固统治、争夺天下的最大政治资本。

皇太极去世时,长子豪格已经34岁,为何最后是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讲明白了这一层要害,就不难理解满洲亲贵为何选顺治继位了。

顺治的生母庄妃,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孝庄太后,是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由她所生的顺治继位,便能将漠南蒙古牢牢得捆绑在满清的战车上。

因而,顺治的幸运继位,既有多尔衮与豪格争夺汗位相持不下的因素,也有他血管里流有一半蒙古血统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