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年輕人輸在起跑線,中國學生失去希望的正是教育

不知道在美國留學的同學們最近有沒有看到這樣一條消息:美國CBS新聞網站最新發布的一條新聞顯示,教育部原計劃對38,460名社會工作者提供超過7,000萬美金的學生貸款減免,這項名為TEPSLF的計劃要求參與者年薪一年不足10萬美金、已經支付了十年以上的學生貸款、並且工作於公立學校或者是司法部門。但在審核過後,只有262名受益者符合要求。

現如今,美國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揹負著高昂的助學貸款,貸款總規模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名本科生一畢業就揹債29,650美元,這使得助學貸款成為了全美僅次於住房抵押貸款的第二大貸款。在2018年的“學生債務危機”報告中,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自己每個月的學生貸款還貸支出都超過了他們在食品和醫療保健等必需品上的支出。其中65%的受訪者表示每月的還貸金額超過了食品預算,56%的人表示還貸金額超過了他們的醫保開支。

更糟糕的是,辛苦取得的大學文憑並不能明顯提高大學生們畢業後的工資。儘管很多人都知道研究生學位在就業市場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在龐大的資金壓力面前,他們還是選擇放棄深造。美國教育部長德沃斯曾表示,在1.5萬億美元的助學貸款中,只有24%的貸款人完成了還款。如果美國不進行教育改革,國家高等教育貸款的管理將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在美國高等教育環境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學生能夠真正畢業,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繼續資助那些學生,對於政府以及納稅人的回報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有網友在推特上吐槽,美國千禧一代的夢想都被學生貸款給毀了。

Student loans are killing millennial dreams.

中國學生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對於一些窮困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身上揹負的,往往是整個家庭的債。

紀錄片《出路》介紹了在信息閉塞的農村,沒有太多資源的農民家庭都指望著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學改變自身命運的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女主角是剛剛結束高考的王盼,她家境不好,成績也一般。388分的成績只能讓她去三本或者專科院校。三本的學費比一本要貴得多。這樣的消息對於王盼這樣的家庭來講,簡直是雪上加霜。她不願意揹負著全家人想要她出人頭地的壓力去復讀一年,但除此之外,她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王盼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村人,整日在搬磚廠幹體力活。正是因為王盼的父母不想讓女兒像自己一樣用體力賺取微薄的薪水,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讓王盼好好學習,能夠靠自己的能力走出農村,出人頭地。在知道女兒的分數之後,母親雖然氣在心裡,但也明白以女兒的實力來講,這個分數只是沒有發揮好,並不是能力不夠。所以在王盼拒絕了母親想要她復讀一年的想法之後,母親決定砸鍋賣鐵也要讓女兒讀大學。因為母親覺得,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只有讓孩子考上大學,有一技之長,拿到很厲害的文憑,才可能找到好工作,才能不像他們一樣只靠體力賺錢。

下定決心之後,王盼的母親不得不拉下臉來,走街串巷的通知其他父老鄉親來參加特意為女兒辦的升學宴,希望能通過大家的份子錢,幫助女兒上三本。這樣的努力,真的能讓孩子有厲害的簡歷,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嗎?

影片中第二段故事講述的是一批沒有足夠資質的培訓機構忽悠學生的過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弘博軟件教育的講師王振祥。他的任務就是負責在湖北各鄉鎮做演講。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每一場演講至少要轉換三個學生,並且花一百塊報名註冊的任務,王振祥用大量不切實際的宣傳材料,和根本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們做宣傳,讓同學和家長上鉤。

王振祥說,等到畢業後,學校就會盡量把學生分配到離學校距離遠一點的城市。這樣,學生們覺得往返家裡路費不划算,又不想放棄在大城市生存的機會,就會想盡辦法留在那裡,也不會回來找學校的麻煩。就這樣,一年12,500人民幣的學費,讓數以萬計的學生以為自己再也不用像父母一樣每天為一頓飽飯操勞,讓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像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有好的工作好的未來。

最後一個故事的主人公萬超從一所沒有任何名氣的大學畢業,輾轉來到大城市,想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然而現實卻是,他在尋找和自己專業對口工作的時處處碰壁,於是他只能開始廣撒網式找工作,終於找到了一個試用期月薪1500的清算崗位。然而由於所學專業知識不對口,萬超在處理Excel表格工作的時候要花費很多時間學習,最終也沒有通過實習期考核。此時他向親戚朋友借的幾千元生活費已經用完了,工作也沒了。萬超很絕望,他覺得人生很失敗,為什麼連他最簡單的目標——在武漢生存、偶爾跟朋友聚聚這樣的想法都要變成奢望,生活真的沒有盼頭。

最終,萬超還是在朋友的勸說下重新走進了人才市場,找到了一份底薪只有1000人民幣的銷售的工作。雖然和自己的理想薪資差了不少,但是比起200萬失業大學生來說,自己也算是過了第一道坎了。

儘管這個紀錄片拍攝於2013年,但是時至今日類似這樣的情況仍然有增無減。國內學生現狀如此,出國讀書的學生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一些申請不到好學校的留學生們花費高價學費之後,換來的只是一紙並不為國內市場所熟知的大學文憑。儘管他們從國外高校畢業,但在回國找工作的時候卻沒有任何優勢。

招生時,不少“王振祥”背後的民辦高校,招來千千萬萬個想上大學改變命運的“王盼”。畢業後,“王盼”們又都變成千千萬萬個“萬超”。這就是“蟻族”。


讓美國年輕人輸在起跑線,中國學生失去希望的正是教育


曾經,我們深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然而現實卻讓我們因讀致貧。夢想該放在哪裡?窮人的出路到底是什麼?在中國,對大多數農村的貧困生來說,上大學就是他們的出路。可如果出路成了一些人斂財的誘餌和騙局,那麼出路,最終會成為窮人的絕路。

說到底,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教育的成本和回報對大多數家庭和個人來說都意義深遠。被債務纏身無法解脫,或是揹負著家庭壓力沒有回頭路,都反映出當代社會教育體制下存在的嚴重問題。生存就像是一個黑洞,它把沒有被命運偏袒的人緊緊的捆綁在一起,讓所有人抱著希望以為可以找到出口,看似前方有路,到最後才發現是一個無盡的循環。

希望還在社會上奮鬥的人,可以有著無畏的勇氣和持之以恆的決心,能夠在社會種種不公和無奈的現狀下仍然保持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真正的成熟不是忍受痛苦,而是知道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