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時光飛逝,距離徐翔案至今已有三年光景,曾經他說過的這句話:“

在現代社會,平民要成為一個富豪,必須依靠資本市場,或者像比爾蓋茨把公司做到上市,或者像巴菲特通過買賣股票獲得收益。”至今印象深刻。徐翔傳奇的股市經歷也是令很多人驚歎不已,從3萬到250億,24年沉浮一頁風雲散,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1992 年年僅15歲的徐翔,懷揣著他母親的賬戶開啟了他的股市征途,當時賬戶的起始資金為3萬元,在那個年代對於一個15歲的少年來講,可以算的上是大手筆啦, 可見他母親對徐翔的認可程度之高,也足以看得出徐翔對交易的渴望和憧憬。但是與那些期貨大佬的瘋狂貪婪相比,徐翔追求的趨勢炒股法就只能算得上是搬磚幹苦 力的罷了。可是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徐翔真正步入這個市場之前,他是做過相當多的功課的,通過書本他已經積 累了不少關於資本市場的知識,從而他得出了文章開頭那句話的結論。

九 十年代進入市場的人都知道,早年的A股是沒有對單日漲跌幅做限制的,導致一些莊家黑得發亮。就像1995年5月下旬,大盤指數在短短的三個交易日內,從 577點暴漲到926點累計漲幅達到驚人的59%,有的個股一天就可以實現翻倍,也有的個股一天折一半多。這一來在當時社會上就引起了很大的波動,高層也 覺得這個收割有點過頭了,認為風險還是要控制一下的。於是乎從1996年12月16日起,所有市場個股單日漲跌幅度每天不得超過上一日交易價格的10%, 直到現在這個規定未變。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市場上開始出現形式多樣的漲停板玩法。於是那些經常上榜的營業部一度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銀河證券合肥一家營業部就成為了當時的市場焦 點。這個時候的徐翔已經有20歲,在市場上也有了5年的交易經驗,徐翔和他的表哥馬信琪通過不斷的修復改善,在半年時間就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漲停板打法。關 於這種打法相信大家應該耳聞,這是一種依託概率算法和高速交易結合的打法,只有對市場具有高度敏感和把握的人才能駕馭。徐翔恰恰就能夠熟練地駕馭這一點。

事實上漲停板只能算是一種成功的方向,但不意味著必然成功。這就好比你讀完《金融鍊金術》,也不能成為第二個索羅斯一樣。很多人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名合格的交易員,但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名頂級交易員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這其中就還需要一些非同尋常的天賦。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成為頂級交易員的話,那人人都可以成為索羅斯啦,你覺得可能嗎?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時光走到1997年5月12日,A股開啟了一輪牛市行情,很多盲目逐利的偽投資者開始入場,韭黃時代正式拉開了大幕。徐翔也就趁機利用他摸索出來的漲停板打法小試牛刀。經過牛市的洗禮當年年底,徐翔的資金迅速達到了300萬。經過後續的5年拼搏,最終年僅26歲的徐翔資產就已過億,漲停板手法可以說是已經玩得如火純青啦。“漲停敢死隊”的名聲瞬間聒噪一時,成為江浙遊資短線的典型範例。徐翔所在的營業部也就成為了個股的龍虎榜的常客,這同時也成為當時市場的“不正常”現象。2003年2月15日,“寧波敢死隊”正式成為了一個短線炒股的代名詞。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徐翔僅僅通過短短的十年時間,就把自己鍛造成了股市風雲人物,可以說他是個交易天才,但是貪婪還是最終導致他鋃鐺入獄,同時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性情中 人,2015年11月1日澤熙案發後,徐翔身邊的朋友才發現,他在海外完全沒有任何資產佈局和現金留存,他把所有身家都放在A股起起伏伏。出生草莽,義氣立身,一頁風雲散。


股票投機永遠不會消失。大家不希望它消失。警告投機的風險不能阻止投機。不管大家多能幹或是經驗多麼豐富,你無法防止他們猜錯;因為意外甚至無法預測的事情會發生,小心安排的計劃會失敗;慘劇起源於天然災害或是來自氣候,來自你自己的貪婪或是某些人的虛榮心,來自恐懼或是無法控制的希望。但是除了那種你可以稱之為天然敵人的東西之外,股票投機必須對付某些作法,或是對付在正常情況以及商業狀況下站不住腳的惡行。

《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中充滿溫情又冷靜睿智的成熟感,也許只有經歷了一切,才能終於懂得什麼才是最該珍惜的。正如戈登說的:“錢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財產,時間才是。”希望我們每個交易者,即使歷經風霜,內心依然能驕傲堅定。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你的忠誠讓你想報復,你的膽量讓你敢行動,你的能力讓你能實現願望。交易之美在於無人為此負責,因為人人都在喝同一種口味的酷愛飲料。

然而,恰恰與熱血沸騰相反的是,投資者想要在危機中不受其害,反而大賺一筆,需要的不僅僅是獨到的眼光,更需要超出常人的冷靜。正如《大空頭》中所說:“在金融危機中活下來,靠的不是智慧,是常識。

賭博和投資之間的那條線是人為的,而且非常細。最穩健的投資也有著一定的賭博性質(你在多賺一點的希望中失去所有金錢),而最膽大妄為的投機也具有明顯的投資特點(你或許可以拿回你的本錢,還有利息)。或許“投資”的最好定義是“賠率對你有利的賭博”。

現實中存在著一個奇怪但卻千真萬確的現象:你越接近市場,你越難發現他的愚蠢。金融危機的原因非常簡單——雙方都貪婪,投資人的貪婪和銀行家的貪婪。在華爾街貪婪是應該的,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義務。

整個世界都在虛假狂歡,少數的局外人和怪才卻獨具慧眼。人們總希望有權威來告訴他們如何來選擇價值,但他們這樣選只是因為這些人看起來很權威,說的是他們想聽的話而已。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任何成見,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夠理解最困難的問題。但是,如果一個人堅信,那些擺在他面前的問題他早已瞭然於胸,沒有任何的疑慮,那麼,就算他再聰明,他也沒法理解最簡單的事情。

儘管凱恩斯認為投資如同選美,需要考慮多數人是如何判斷的,但是,在市場的轉折時期,有勇氣站在市場大多數的對面的,一定是少數。

預言家常常進行預測,但他們卻不下注,卻要求你按他的預測下注。要想在某些股票上賺錢,必須先承受短期的虧損,因為投資人在負面消息作出恐慌應對的時候,會大量拋售他們手中的股票。常言:“投資收益漲十倍,但是首先可能會下跌一半”。人們說誰的投資做得好,其實是說他對風險賦予了正確的補償價格。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在最好的時機出手,不好的時候就守著,不能輸任何東西。

你能剪一隻羊的毛很多次,但你只能扒它的皮一次。

對於賭徒,打牌你至少要有J才出手,9以上勉強可以,有3張大牌才可以湊同花。如果你覺得你的牌好,你就要加註,做的到嗎?這種牌的關鍵是對付人,不是對付牌,要在最關鍵時出手。當你知道你的牌不能贏的時候,立刻把它們扔掉。通常來說,規律是, 人越好,輸得越多。你只在牌好的時候出手。

你很少聽到關於失敗者的消息,讓我告訴你,他們怎麼了。他們最後不得不去做苦差使,一直想不通,自己為什麼會輸。對我來說是正確的,我記不得我是怎麼把錢贏來的,但我不能停止想自己是怎麼輸的。如果你在頭半個小時,不能在賭桌上找出那條魚,那麼你就是那條魚。


交易的真諦是什麼呢?這是每一個參與交易都需要做出明確回答的問題。

個人認為交易的真諦是:以小博大。我這裡所提到的“以小博大”,不是指平常我們所談的保證金的槓桿作用,而是在交易中“如何用較小的虧損去搏擊較大的利潤”的問題。

以小博大的代名詞便是投機,投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投機貫徹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股市中有投機,現貨市場也有投機,甚至一個生命的生存過程,便是一個投機的過程。單從金錢佔有的角度來給投機下一個定義,便是:抓住機會,進行投資,以期獲得幾倍於投資的回報。投機的目的非常明確,便是賺錢。想歸想,努力歸努力,但事實是有的人賺了錢,有的卻倒賠了本。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多數賠錢的人沒有學會以小博大。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以小就是要“付出小的”,可即便是“小的”,很多人仍不願付出,不付出便想博大。而少數人之所以成功,博到了大,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學會了“以小博大”,於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中便產生了兩類人。一類人,稱之為“大智若愚”型。這種人豁然大度,眼光遠大,不計小利。一類人,稱之為“大愚若智”型。這種人小肚雞腸,目光短淺,斤斤計較。

以小博大的交易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人性修煉的過程。

技術、原則、人性三者之間的關係,在交易中到底是怎樣的呢?我以為,技術所解決的是:怎麼做的問題;原則所解決的是萬一做錯“怎麼辦”的問題;而人性所解決的是原則能否真正執行的問題!

所以,人性是交易成敗的關鍵,是根本所在。一個交易員水平再高,預測市場的準確度亦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怎麼辦?靠原則去彌補技術之不足,但一個交易員的原則制定的再完備,如果在交易中不嚴格執行,也形同虛設,毫無意義。為什麼會出現有些原則不能執行的情況呢?這便是人性的問題了。從事過交易實踐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驗,那就是紙上談兵與真刀實槍是兩回事。不交易時看市場往往準確率較高,自我感覺良好,心態不錯,為什麼?

因為輸贏都與自己無關嘛。而到真正交易的時刻,人性的另一面便露了出來,即“想贏怕輸”的思想充斥著人的頭腦。於是事先制定的計劃,事先制定的原則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結果往往賺小錢、賠大錢,最終導致失敗。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在決定交易成敗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把交易看作一場戰爭的話,技術是戰術,原則是戰略,人性則負責把原則融化貫穿到戰術中,從而奪取整個戰爭的勝利。

如果把技術看成水,原則便是容器,人性負責把水裝在容器中,使之不致於氾濫無形,而是有規有矩。

如果把技術看成一種宗教信仰,原則便是無情的法律,人性是法律的執行者,當宗教信仰出現危機時,用法律來無情規範人類的行為。

如果把技術看成一把寶劍,它應該是把雙刃劍,使用得當能殺敵,使用不當時則有可能自殘。而原則是鎧甲、是防護衣,在做好防守的基礎上去進攻,才能戰無不勝,且無後顧之憂。所以人性負責在寶刀出鞘之前,穿好鎧甲,然後披掛上陣。三國時期的曹操手下有員工大將許楮殺得性起,赤搏上陣,結果捱了一箭,正如魯迅先生所講的“活該”。

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所具備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便是技術、原則與人性三結合,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沒有技術的原則是空洞的原則,沒有原則的技術是盲目的技術,人性修煉不夠的交易將會是失敗的交易,失敗交易歸根到底是人性出了問題,所以成熟的人性、完備的原則、嚴密的技術,三者成功凝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以小博大!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投機活動中最痛苦的是什麼?

不是大額的虧損頭寸在手,而是明明看到的大機會卻沒有做好,那種由於自己的心理波動或其他原因錯過大行情的痛苦凡是參與過投機活動的大概都有體會。

無數次,我們在很低的位置買過未來的大黑馬,要命的是我們也認為這是大黑馬,但是當我們有了20%、30%的利潤的時候,我們退出了頭寸。

也許是我們覺得賺的不少了;

也許我們覺得漲了這麼多了,該跌了;

也許是價格開始下跌了,利潤在回吐,該獲利了結了。

總之,古老的格言不停的勸說我們:獲利了結不會讓你破產。但格言的另外一面是,獲利了結是不會立即讓你這次破產,但損失大機會的代價總有一天會讓你破產,因為你無法為虧損的交易提供足夠的贏利保障。

把握有利交易的重要性。

在剛剛為索羅斯工作時,Druckenmiller對美元下跌信心很足,他做了自以為很大頭寸,自己也頗為得意。當索羅斯來到Druckenmiller的辦公室時,聊到了頭寸問題,“你做了多大的頭寸”,索羅斯問。“10億美元”。“這也是個頭寸?”隨即,索羅斯鼓勵Druckenmiller將頭寸翻番。這是典型的索羅斯風格。

當你對一筆交易有把握的時候,要給對方致命一擊,光是做對還不夠,還需要儘可能的索取。這就是從索羅斯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更是淋漓盡致的體現了索羅斯在做對時候的表現。1985年廣場協議會議前,很多交易商一直在跟著索羅斯做多日圓。週一上午,廣場協議公佈,日圓高開了800點,那些交易商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一下獲得這麼多利潤,他們急著交割離場。

這時,索羅斯推門進來,告訴那些交易商不要平倉,他一個人買下他們所有的頭寸。這就是索羅斯,在他正確的時候,他有足夠的勇氣去爭取最大利潤。至於那場豪戰英鎊不過是其一貫風格的延續而已。

投機賺大錢的要決是保障資本並爭取卓越回報,兩者都不可偏廢。

保障資本就要求在投機活動中有嚴格的風險控制意識,不要讓自己的隨意和軟弱導致風險失控,至少要使得自己即使在連續虧損20次以上還有交易的能力。

爭取卓越的回報就是當情況對自己有利的時候一定要敢於贏盡,有帆駛盡。敢虧更敢賺才能獲取最後的勝利。完成了保障資本安全後再爭取多幾次本壘打,獲取大利潤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光在心理上突破獲利了結的渴望已經不容易了,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怎麼去取得更大利潤就更不容易了。

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我們做法很簡單,就是把每一筆交易在開始時就想象成是筆大交易,這樣就不會想著,急急的在有點利潤時就退出頭寸,我們總是暗示自己:這是筆能賺大錢的交易,不能輕易了結。

當然,我們也同樣有合理的交易規則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真正退出市場,當交易系統告訴我們,是退出的時候了,我們才收拾行李和這次交易告別,等待下次機會來臨。

畢竟想做成賺大錢的交易是一回事情,事實又是另外一回事情,當願望和事實發生衝突的時候當然以事實為準。但如果根本沒有心理準備要打本壘打,多半也不可能打出真正的本壘打。打出本壘打的交易,必然是大波動帶來的交易機會,所以如何獲取大波動的利潤就是和本壘打交易同義問題。

在任何一波大行情中,至少60%的人在行情開始時所持頭寸和大趨勢方向一致,但能堅持到大趨勢結束的往往連1%都不到,這就是輸家和贏家的分野。

人的心理總是願意接受愉悅的事情,而討厭痛苦的事情。獲利是開心的,虧損是痛苦的,所以人總是儘量去摘取獲利的果實而從本性上願意忽視虧損,對虧損採取鴕鳥政策的結果就是市場一直在重複著一賺二平七虧的結果,戰勝人性的弱點始終是一個投機者必須面臨的問題。

在我們有利潤的時候一定要想著如何儘可能的擴大利潤,不要怕沒有買在最低位,就怕賣在中間位。就我們的經驗而言,一旦在行情的中途下車,再想上車需要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更容易導致心理緊張下的動作變形,把一個本來很好的交易給糟蹋了。

徐翔:從3萬到250億,年僅26歲資產已過億,24年沉浮最終一無所有

在我們每個人進入投機市場之初,都玩過按計算器算帳的遊戲。

在這裡我們再算一次。假設其他的小交易基本持平,50%的利潤交易我們定義為本壘打交易,那麼在我們投機生涯中只要完成15次本壘打,就有437倍的利潤;如果是12次本壘打,就有129倍利潤;如果是10次本壘打,就有57倍利潤。

假設投機生涯是25年,以10萬元開始,只要2年完成一次本壘打,我們就可以進入千萬富翁的行列,也許25年後千萬不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但豐衣足食應該問題不大。

所以,當我們保障好資本,並2年打出一次本壘打,那麼我們就是投機活動中的贏家了。到這裡,我們該明白,在關鍵時刻做一頭勇敢的豬是多麼的重要。

假設在湖裡游泳的時候,突然一頭鱷魚咬住了一隻腳,這時該怎麼辦?勇敢的人選擇和鱷魚決鬥以爭取擊敗之,並逃出生天。這適合那些對自己能力有足夠信心的人,一如人之中也有武松,老虎也不是沒有人可以擊敗的。但對大多數的人而言,與鱷魚搏鬥的結果是一目瞭然的,合理的選擇應該是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迅速捨棄被鱷魚咬住的腳,脫離和鱷魚的接觸以逃生。對於理性的人來說,這一鱷魚生存法則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少了一條腿的活人總比成為鱷魚食物的死人要好的多。

其實在投機世界也一樣,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果斷了結麻煩還是做一隻不願意正視現實的鴕鳥,往往也決定了我們最後生存與否。虧損是我們在投機中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常見的麻煩,怎麼處理虧損頭寸是投機者的基本功。

正如李伏魔所言:利潤會自己照顧自己,虧損永遠不會自動了結。華爾街的另一格言是:截斷虧損,讓利潤自己奔跑。大致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同樣的道理,有人問斯坦利•克羅到底多大的頭寸規模是適當的,克羅幽默的說:獲利的頭寸多大都不嫌大,虧損的頭寸多小不嫌小。

在專業投機高手的眼中,迅速處理虧損頭寸是獲利的基本要求。正如把本來可以獲得“本壘打”的交易做成醬油錢利潤的交易一樣,將本來小的虧損變成大虧損是同樣不可原諒的錯誤。

人性不喜痛苦,所以對待虧損的頭寸,下意識的往往喜歡拖一拖,希望市場會朝自己有利方向變動,從而扭虧為贏。有位仁兄10萬資金5次做到110萬,在贏利的這5次交易中,有3次是先虧20%左右然後翻身的,失敗的種子就此種下,當第6次交易出現虧損時,他的處理方式就是:挺。運氣不會永遠照顧他,失去了運氣也失去了全部資金。其實這類例子很多。對待投機我們應該有客觀的態度。虧損不可怕,因為虧損和贏利一樣都是交易結果之一,關鍵我們要正確對待。首先從心理上,我們要接受虧損;其次從行動上要會正確處理虧損。

虧損頭寸的處理之所以成為很多投機者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問題。歸納下來大約有如下幾種心理:

1、只要沒有平倉,就還是帳面虧損,不是實際虧損。而一旦平了虧損的頭寸,就是實際虧損;

2、如果平掉的虧損頭寸,就說明自己錯了,證明自己很差;

3、如果平了虧損頭寸,以後再漲起來,不是很吃虧。

4、止損很重要,但到底怎麼止損才能提高業績呢?很多時候是無謂的止損,砍來砍去,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

除了第4種情況是屬於止損的技術性問題外,前三種都是心理問題下面我們細細分析。

第一種情況就是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心理,希望象鴕鳥一樣腦袋埋到沙堆裡就不會面對困難了,可惜市場可不管投機者腦袋向前還是屁股向前,只要犯錯誤就會有懲罰。

其實,當我們面對虧損頭寸時,不管我們處理不處理都已經是實際虧損了,無論平不平倉,當時的市值就那麼多,處理與否本身不是造成虧損的原因,而是如何面對以後的交易問題。因為如果我們遲遲不處理有問題的頭寸很可能會將本來的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而一旦問題變大後,容易陷入另一個錯誤心理: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已經虧這麼多了,管他呢,這是常見的心理變化過程。一旦這樣的話,除了虧損本身外,使得自己交易態度不客觀,容易情緒化外還會妨礙我們對真正適合的交易機會的錯過,兩邊同時出問題,後果可大的多了。想清楚利弊,應該有助以正確對待虧損頭寸,避免鴕鳥心理。

第二種情況是人性中的面子問題。很多人甚至有些水平很高的投機者也會犯此問題,尤其是面對公眾的時候,人性中喜對怕錯的心理,使得我們將自己的自尊超越了投機的本身。

必須明白,投機的本意是要賺錢,而自尊並不能在投機活動中給我們帶來利潤,一旦我們的情感開始凌駕於客觀事實之上,往往就是我們出問題的時候。自尊強的人不適合投機,正如大多數分析師無法賺錢一樣,他們總希望自己始終是對的,而是不是永遠對恰是投機很不重要的因素,關鍵是對的時候怎麼樣,錯的時候怎麼樣。只要不平倉就不能證明錯了,但有什麼意義呢?在投機市場中是要賺錢,面子有什麼重要。我們寧願所有的人都說自己是笨蛋,而長期賺大錢;也不願意所有的人多說自己很神,卻長期虧錢,對我們來說面子在投機活動中是最有害的事情,正如美國的冠軍交易員馬丁•舒華茲所言,我做了9年的分析師,人人多說我很厲害,而我卻始終在虧錢,當我一旦將交易和自尊分開後,我就開始持續賺大錢。如果想享受前呼後擁的快感,大概當官更能實現,如果以此做交易,總有一天什麼也得不到。自尊太強,必然不肯認錯,由此必然會出現大賠的情況,而大賠正是交易體系中最不能容忍的情況。所以放棄自尊才能走向自由交易之路。另外就是一種常見的錯誤心理:好象虧錢了就是錯的,賺錢了就是對的。這是典型的結果導向思維,我們認為只要交易行為是符合規則的和自己交易體系的,賺了是正常的,虧了也是正常的,兩者都是對的;而相反,無論賺賠都是錯的,過程正確,長期必然結果正確。對錯不是靠死硬來體現的,而是靠倉位來體現,市場會告訴我們對錯,借用佛言:放下自尊、立地賺錢。

第三種情況主要是沒有理解交易是概率化的活動的真諦。

確實,當面對虧損頭寸時有處理和不處理兩種做法,在不知道未來之前,我們只能根據交易系統來做,無論是處理還是不處理的行為本身都會出錯,不處理造成大虧是錯,處理造成本來可以賺錢交易結果變成虧損出局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錯,排除亂砍倉的行為外,就長期而言,果斷平掉虧損頭寸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要遠小於沒有處理造成大虧損的後果。就專業投機者而言,需要處理虧損頭寸的時候,必然是原始建立的倉位出現了問題,行情的發展走向了當初建倉時的策略中不利的一面,這是市場的概率走勢中常見現象,為了保證後續的交易能力,不會因為一次錯誤而被市場紅牌罰出的情況發生,這時必須平掉虧損頭寸,即使以後再漲,那也是正常的,為了保護一條腿丟掉命是愚蠢的。記住這句話,也許可以解決這種心理:止損永遠對,錯了也對;不止損永遠錯,對了也錯。

作者hr6000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