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學”是養老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1991年10月,工商銀行鄭州分行老年大學的前身——河南分行營業部老年大學順利創建。28年來,老年大學由最初100平方米教室、2名工作人員和單一的教學課程,發展成今天700平方米教室、11人的師資隊伍和多學科教學內容的老年綜合大學,700多名退休職工在這裡老有所為,發揮餘熱,被稱為“銀髮求知的樂園”。(工人日報1.18)

這所“老年大學”,不但踐行了“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觀念,而且也是對養老新模式的一種有益探索。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養老問題被提上日程,成為熱點話題。然而,隨著生活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老一族”不滿足於“物質養老”,而開始追求“精神養老”,而“老年大學”恰恰為養老提供了新方向,彌補了養老新模式的空白。

養老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養老,更要關注“老一族”的精神空虛。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觀點所述,當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保障後,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會與日俱增。如今,單獨的“老有所養”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生活實際,更多的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所代表的養老新模式。

鄭州這所“老年大學”課程豐富,服務到位,實行的是終身制,不以追求文憑、追求學位為目標,而以快樂、健康為追求,有很大的開放性和自由度,這些“獨特”讓越來越多的老人都“不願意畢業”,從中找到了“獲得感”和“歸屬感”。這種“文化養老”的新模式,把“老有所學”與“老有所樂”“老有所養”結合起來,這在全國的老年大學辦學實踐中頗有獨創性。同時,也為養老新模式提供了新的參考方向。

如今,晚年幸福不僅僅是吃好穿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也是“標配”。在這裡,“老一族”既可以學點新東西,培養個興趣愛好,不和社會脫節,還能找到一幫志趣相投的朋友,緩解自己的無聊和空虛情緒,找尋到真正的快樂。這樣的模式才是養老的理想模式,所以,鄭州“老年大學”所探索的“文化養老”值得借鑑和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