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子孫的私心,死朱棣不得已從太宗升到成祖

我們看歷史書,書上稱呼皇帝有時候會叫某某宗,比如著名的唐太宗,有時候又會稱呼皇帝為某某帝,比如永曆帝。這些稱號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咱們今天就來講講這個。

古代的皇帝都至少會有兩種稱號,第一種是“諡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根據皇帝生平的功績給予他一個評價。這個一般沒有字數限制,全看大家怎麼評價皇帝本人了。根據我國的國情,除非是亡國之君,一般的皇帝諡號都是正面評價居多,畢竟死皇帝還有活兒子在位,大家還要在人家手下打工,不好說壞話。

因為子孫的私心,死朱棣不得已從太宗升到成祖

給皇帝起諡號,只要翻開字典堆砌無意義的褒義詞就行,反正換著法誇死皇帝準沒錯,比如唐高祖李淵的諡號就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且這個諡號越到後世越長,亡國的崇禎皇帝諡號都是“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清朝的皇帝們更恐怖,諡號都是二十字起步。這麼長且沒有意義的名號,除非是專門研究歷史,否則沒人在乎皇帝的諡號,所以平常我們很少聽說皇帝的諡號,電視劇裡也見不到。

第二種稱號就是廟號,這個就是大家在電視上常見的了,比如太祖、太宗就是常見的廟號。不過這個稱呼也不能稱在世的皇帝,這是因為皇帝死了以後,進入太廟接受供奉才會有廟號。皇帝還活著呢,一個人上表稱呼當朝皇帝是太宗,這就是典型咒皇帝死,是自殺行為。

因為子孫的私心,死朱棣不得已從太宗升到成祖

還有一個慣例,在明清時代,因為一個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大家也習慣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說起明世宗大家可能不熟,但是一說嘉靖大家就知道是誰了。

中國歷史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廟號被稱作太宗的皇帝一般都比較狠。比如著名的唐太宗就是靠殺死兄弟,逼老爹退位才登上皇帝位的;宋太宗有著名的“燭影斧聲”的典故,說是他謀害了兄長趙匡胤才得以繼位;清太宗皇太極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厲害人物,沒有皇太極的東征西討為大清奠定基礎,滿清得不了天下。

大家發現沒,我沒說明太宗,其實明太宗也是個狠人,只不過明太宗後來沒了,這裡面還有一段典故。

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在老子死了以後,看見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當皇帝當得不著調,就起兵靖難,奪了侄子的帝位,自己當了皇帝。朱棣死了以後,按規定也應該有個廟號去太廟接受供奉,雖然他是明朝第三個皇帝,但是由於大家不敢提建文帝的事,所以朱棣死後的廟號也是太宗。

太宗比較狠這個歷史規律到朱棣這裡也是成立的。

因為子孫的私心,死朱棣不得已從太宗升到成祖

朱棣

朱棣在太廟裡當了120年的太宗,本來應該能安安穩穩當到明朝滅亡,但是由於一件咱們現代人看起來有點扯淡的小事,朱棣不得不從“太宗”變成“成祖”。

明武宗朱厚照因為貪玩,一直沒空生兒子,所以突然駕崩給大明朝的百官造成了極大的困惑——您這麼突然死了,這錦繡萬里的大明江山該交給誰呢?後來眾大臣商議,就找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來當這個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個重感情的人,他登基以後就想把自己一天皇帝沒做過的爹也追封為皇帝,來表達自己的孝心。就是因為這個事,嘉靖皇帝和大臣們鬥了好多年,貶官、打屁股等手段都用盡了,最後在幾個想往上爬的大臣協助下,才讓大臣們勉強同意自己的念頭,這個事在明朝歷史中還很出名,有個專有的名詞“大禮儀”來稱呼這個事。

因為子孫的私心,死朱棣不得已從太宗升到成祖

打大臣屁股

朱厚熜成功的為自己的爹掙到了一個名號,這樣自己的爹就可以進入太廟享受以後子孫的祭拜了。但是太廟自古就有規定,太廟正殿只能擺九塊牌位,剩下的皇帝牌位只能擺到偏殿去。朱厚熜的爹要進正殿,就只能把另一個皇帝的牌位給擠出去。

按照禮制,開國之祖的牌位不能動,畢竟是人家打下的天下,作為子孫把祖宗的牌位給動了,這屬於大逆不道。根據禮制,現任皇帝如果想動牌位,就只能動和自己關係最遠皇帝的牌位,數來數去就朱棣和朱厚熜關係最遠,所以要動就只能動明太宗朱棣的牌位。

可是朱棣對於明朝也是有絕大的貢獻,打擊蒙古、遷都北京、下西洋萬國來朝、把大明的聲威傳遍世界都是朱棣的功績。大臣們都認為朱棣的貢獻太大,普遍不同意朱厚熜動朱棣的牌位,大家就想了個變通的辦法,準備斷了朱厚熜動朱棣牌位的心思。因為按照禮制,廟號為祖,萬世不祧,就是說只要廟號帶著一個祖字,就誰也不能再動他的牌位了。

因為子孫的私心,死朱棣不得已從太宗升到成祖

朱厚熜

大臣們一商議,就上表要求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成了祖,你朱厚熜就不能再動人家的牌位了,大家讓你朱厚熜把自己的爹的牌位擺進太廟已經是很大讓步了。

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明白自己不能再動朱棣了,天天和大臣們對著幹他也累,而且大臣們同意自己把親爹的牌位擺進太廟已經是很大的讓步了。既然不能動朱棣,就動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吧,這個皇帝沒啥歷史貢獻,把他的牌位挪走,大家沒啥意見。

就因為這個牌位的事,明太宗朱棣變成了明成祖朱棣,“成祖”這個廟號也是歷史獨一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