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華為,東風汽車的破局之戰?

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廣義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減少18%,連續第六個月減少。一系列數據背後折射出汽車行業似乎開始進入寒冬了。

不少車企,也順勢將自身銷量下滑歸咎於行業大環境的不景氣。只是雪崩之下,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實際上,正是一些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表現欠佳,成為了破壞大環境的人。

此話並非無依據,去年汽車市場困境重重不假,卻也蘊含不少機會。例如,上汽集團一家營業額就佔據了上市車企的60%以上,比亞迪的新能源車也是銷量火爆。

所以,行業環境只是外因,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自身問題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東風汽車。

借東風變成逆風局

東風汽車,10年前的行業地位,可謂一“車”之下,百“車”之上。09年國務院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和振興規劃》,首次提出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四大汽車集團的概念,排位僅次於一汽,甚至被業內成為“二汽”,行業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簡單做個梳理,就會發現與其他三大集團相比,東風的產品線最為均衡,各品種、各檔次車型能全面覆蓋,讓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從政策端到市場端的種種利好,讓東風汽車的發展如同“借東風”一樣順利。也讓其對自身發展頗具信心,甚至打出“計劃到2015年讓東風風神品牌成為國內自主乘用車品牌的領導者”的發展口號。

相比之下,現在的東風汽車似乎進入了一個“逆風局”,完全沒有了當年“借東風”式的高歌猛進。

數據是最直觀的體現。整年來看,東風汽車2018年產量為156083輛,同比減少23%,銷量154017輛,同比減少18.73%。

合資車之痛

眾所周知,東風汽車集團是我國最熱衷與國外車企聯姻的車企之一。其合資方包括法國PSA標緻雪鐵龍、美國康明斯、韓國起亞、法國雷諾、日本本田和日產等。孕育出來的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標緻、東風雪鐵龍等車型,都曾是市場明星。

即使是這些明星品牌,有一部分在2018年的表現也不盡人意。去年東風本田出現了包括“機油門”,“剎車門”、UR-V制動總泵內的副密封圈可能產生膨脹變形等問題,致使其發生三次召回事。

面對召回及諸多投訴事件,市場表現可想而知。數據顯示,其2018年前11月銷量僅有31.82萬輛,與其年初定下的50萬輛目標相距甚遠。相比2014年65萬輛的輝煌銷量,更是不能相提並論

自主品牌力不從心

早在十年前,東風就喊出國內自主乘用車品牌的領導者的霸氣口號,2018東風風神的實際表現,距離“領導者”,還差得很遠,從其自定的2018年目標就能看出。

去年年初,東風風神制定的銷量目標是20萬輛。相比吉利,長城等年度百萬銷量的車企,東風風神的“小目標”明顯底氣不足。

就是這樣的“小目標”,東風風神還是沒完成,其上半年僅賣出5.2萬輛,同比下跌了18.35%。

創新力不足

不難看出,東風汽車集團旗下,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在這一年中都難言樂觀。主要原因便是產品品質未能跟上時代步伐,而東風汽車的創新性不足,在業內專家看來,與此前大規模依賴合資,導致企業對外資車企技術上存在依賴性有關。

早年間,民營自主品牌式微,吉利、長城、比亞迪等企業均被劃分為“非主流”。最近幾年,這些民營自主品牌通過核心技術研發,打磨產品品質,終於揚眉吐氣。這說明了我國汽車企業若想做大做強,還是要依靠自己,不斷創新意義重大。

在創新為王的時代,沒有誰能永遠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市場拋棄你時,連一句再見都沒有。

從銷量到產品,從模式到管理,東風汽車面臨的問題不少。反映到資本市場,投資者對其態度也就難言樂觀。

2015年8月18日,東風汽車創出階段高價16.35元。截至目前,東風汽車每股6.23元。股價縮水近3倍,而上汽集團股價卻走在不斷創新高,這足以表明資本市場的態度。

新的開始?

4月10日,東風汽車與華為宣佈雙方合作打造的智能化汽車將在4月下旬的車展中正式亮相。受此消息影響,11日早盤,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的東風汽車開盤強勢漲停,漲幅10.07%,報6.23元/股。這是該股在2019年的第三次漲停。

對於陷入困局的東風汽車,已經深刻體會轉型創新的必要性和急迫性,2019是翻身戰的關鍵一年。

現在東風汽車牽手國內早已封神的華為,藉助華為在雲計算、大數據、AI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力求抓住5G的時代風口,在汽車上實現5G無人駕駛計劃。至於能否成為東風的破局之戰,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