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齡開聊,第一次鴉片戰爭鎮江戰役中的各種蹊蹺

導語:滿漢失和,成為隱藏在這場所謂最慘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收官戰役背後的蹊蹺和秘密。剝去英勇殺敵的面紗,令人扼腕痛惜。(全文1400字,無圖)

鎮江戰役對於英國來講是收官之戰,對於代表中國的清政府而言是恥辱的發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守軍的頑強抵抗形成的鮮明對比,讓人為城破身死的海齡扼腕痛惜,視其為腐敗制度下的殉葬品。當仔細研讀各個版本的歷史資料後,卻發現這場號稱最激烈的戰役,曾經被恩格斯點評過的戰鬥,卻有更多的蹊蹺。剝開迷霧,又看見了一個“胡夏有別”的另類版本。

鎮江戰役前夕,清廷也不可謂不重視,從全國開始抽調部隊,積極開始設置防禦,從武官配置上也儘可能的採用曾經合作過的將領。三員主將,海齡、齊慎、劉允孝都曾經共同參與過鎮壓河南天理教起義,從部隊選擇上,不僅有原守鎮江的旗兵,還有從青州馳援的500名精挑細選的旗人勇士。齊慎以及劉允孝率領的部隊也大多來自陝甘地區,以善技勇聞名。海齡作為主官,對於鎮江的防守也比較重視,設置了大概三道防線,由內而外是鎮江城由旗兵駐紮,城外以及沿江渡口由陝甘部隊和青州旗兵防守,同時在鎮江東大約三十多公里處的圌山依靠炮臺設立了要塞防禦,拱衛江面。

海齡在1841年初上任,對圌山要塞的極為重視,並提出增兵防衛策略,不知何故,不但此項策略沒有實施,而且在1941底,英軍攻擊要塞防禦的時候,做出了詭異所思的“乞火藥,都統不發”的舉動。圌山被佔後,自此到鎮江則無險可守。圌山附近水面也成了英軍部隊的戰役出發地。

1942年7月15日,英軍第一次試探性攻擊登陸,海齡親自督戰,協統武中阿率領青州五百旗兵與齊慎、劉允孝部隊協同作戰,擊退英軍,初戰告捷。英軍被迫退回圌山附近水面。

7月17日,海齡再次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將駐守東碼頭的青州旗兵全部撤入城內,分兵把守四門,將齊、劉部隊放在城外防守,這種內外有別的軍事部署與此前協同作戰的做法,導致了漢族部隊的不滿。同時東碼頭作為很重要的登陸地點也形同拱手相送。

7月20日,城外部隊開始與城內旗兵互相謾罵,並且因為給養不足,漢軍部隊在大戰在即之時,軍心動搖。7月21日,英軍開始全面進攻鎮江,城外守軍佯做抵抗,就退兵到新豐(有史家說,漢軍奮勇,不過齊慎部隊參與南京保衛戰時期,麾下兩千七百人,幾乎等同於他率領的全部部隊。)。英軍近抵城下後,破城巷戰,面對作戰經驗豐富、器械精良的英軍部隊,本地旗兵也喪失鬥志,只有青州馳援的旗兵奮勇殺敵,清時設立的青州旗兵忠烈祠碑記載:

六月十四日,天將午,火箭齊發,東、西、北三城樓俱被焚燒,賊乘勢攀躋,其他守兵以千數,皆震懾,獨青州兵奮勇格殺,至血積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殺賊。

青州旗兵在戰鬥中損失了170人左右,佔其部隊總數的三分之一,也是各路部隊中戰損率最高的。一週左右的時間,一場用一萬人對四千人的攻堅戰,就此輕而易舉的結束了。青州旗兵以及部分本地旗兵的英勇震撼了侵略者,也要他們坐到了談判桌,是福是禍各有解讀。

重讀此次戰役的幾個蹊蹺戰爭節點,圌山不提供火藥,旗兵退城等等,無非是在海齡心中有所謂胡夏之別的心結。從鎮壓漢族農民起義中得到的經驗或者啟發,又通過在鎮江戰役中出現的漢族奸細,讓其原定的既定戰略全部變形,臨陣易帥是大忌,臨戰變陣也是大忌。滿漢失和,只知有族,不知有國的慘烈,有何可以稱道?海齡之死儘管有各種說法,或自焚,或自縊,不過是其畏罪自殺的託詞而已。古人事,今人看,防微杜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