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Ddd🎈


妈妈们总是这样,都希望能够求得“育儿真经”,好让自己在带娃的路上少犯一些错,孩子少遭一些罪。可去哪里才能求得“真经”呢?有人说“找度娘啊”,也有人说“还是万能的朋友圈最靠谱”!

duang~这坑有多大你知道吗?芽芽妈今天把平时妈妈们提问密度最高且经常被妖言惑众的10条总结了出来,希望对各位妈妈有帮助。

1、黄连水去胎毒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胎毒这样一说,孩子生下来第一口奶应该是母乳,初乳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孩子的第一针疫苗,另外无论是孕妇还是新生儿都不能乱吃药。

2、光喝母乳营养不够

需要加奶粉这可能是最无耻的谎言了,母乳比奶粉好得多,只要常喝就会一直有,如果条件允许母乳喂到2、3岁都没有问题。

母乳可以极大的提升宝宝的免疫力(光这一点就可以打败所有奶粉),一般母乳喂养的孩子是很少生病的。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好的奶粉也仅仅是母乳的模仿者而已,因为母乳成分极其复杂,目前的科技无法完全复制。

3、没母乳就喝牛奶羊奶

鲜牛奶和鲜羊奶的成分非常接近,都不建议给一岁以内的婴儿食用,以避免肾负荷增加、钙吸收利用不足以及蛋白质吸收不良的问题。

还是建议至少一岁内的婴儿在母乳不足时添加婴儿配方粉。对于4个月以内的婴儿,食物只有母乳或者配方奶。

4、尿不湿会造成罗圈腿

这完全是胡扯,国外几乎所有宝宝都在使用纸尿裤也没听说哪个国家出现不孕不育啊。使用合格的尿不湿对孩子的健康绝对有好处,不但更加卫生,而且可以降低父母的起夜频率。

很多宝宝一直用到2岁6个月,夏天也用,完全没有问题。用质量好的尿不湿还可以降低红屁屁的几率哦。

5、辅食第一餐要添加蛋黄

最好辅食第一餐要给宝宝从米粉开始加起,米粉中含铁,可以补足宝宝需要的铁。

6、宝宝不吃盐没力气

建议1岁以后再适当放盐,其实不吃盐并不会导致宝宝无力,宝宝的食物中是含有足够的钠元素的。

7、频繁更换奶粉

这样频繁更换不好,因为孩子的消化道是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当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配方奶,你又突然换了另外一种可能对孩子的消化道还有不适应。

如果生长发育正常的话,完全不需要换奶粉。如果生长发育出现问题了,也要努力找原因,不是简单换奶粉就能解决问题的。

8、牛奶过敏改喝酸奶

喝酸奶不能解决牛奶过敏的问题,而且1岁内的宝宝喝酸奶对肠胃是种负担。

9、感冒喝藿香正气水

病毒性的感冒发烧都是自愈性疾病,所有的药物都是用来缓解症状而已。藿香正气水所含的成分有肾毒性再加上其"药物不良反应不明",所以还是不推荐给孩子服用。

10、宝宝不能吹空调

家里是可以开空调的,而且空调比风扇吹更利于健康。但是要注意不能把出风口对着孩子,另外不要反复的开关空调,导致孩子反复出汗,定到26度左右就可以。

还有宝宝身上有汗的时候不能开空调,尤其是孩子满头大汗回到屋里的时候,需要落汗后再开空调。


孕妈学堂


育儿工作包含太多学问,很多宝爸宝妈都因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能更好的照顾宝宝。今天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四个常见的育儿误区,帮助宝宝安全、平稳地度过婴幼儿期。

<strong>

1、单手竖抱宝宝

家长将一只手放在宝宝臀部,竖直抱着宝宝的姿势,不利于宝宝脊柱发育,容易造成宝宝脊柱侧弯。家长竖抱宝宝时,一只手应穿过宝宝的腋下,环抱宝宝。另一只手抱住宝宝的膝盖处。

2、天热食物,给宝宝剃光头

头发不仅能保护宝宝头皮,防止蚊虫叮咬,还能帮助宝宝散发热量,减少宝宝体内水分蒸发。

3、通过宝宝手部温度,判断宝宝冷热

四肢离心脏较远,温度会相对低于宝宝食机体温。家长可以通过触摸宝宝前胸和后背,判断宝宝冷热。


4、语言混淆

宝宝学习外语要趁早,越早学习语言,语言的可塑性就越强。

我是享育,专业医生团队为您解答育儿问题。


享育


育儿是个复杂的工程,从孩子出生开始,育儿贯穿成年前的整个成长期,有幼儿期,少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等等,每个阶段心智发展都不一样,家长一方面要育,一方面要教,另一方面要学。

育——养育孩子,照顾他的吃喝拉撒,这是第一层面的需求

教——教他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是第二层面的需求,而且比第一层需求更为重要

学——这是对家长自己的要求,没有谁天生就是育儿高手,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学习育儿经验,学习孩子的学业功课,不然,你连作业都看不懂,会遭孩子嫌弃的


凡妈育儿经


科学育儿的路上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坑:

1-避免追求唯一的正确,因为各家之言都有适用范围;

2-避免因过于坚持理论,破坏了家庭氛围,因小失大;

3-避免过于执着教育结果,导致焦虑。


HR妈妈的潜能研究院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在学习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孩子的成长不可以重来。在我看来,有一点需要家长注意,那就是“只有放下期待,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期待,是一种源自自我的想象,有了期待,孩子其实就活在了我们自己构建的一种美好想象中。

当我们放下期待,不再认为孩子就应该积极主动、开心快乐写作业的时候,就更能客观地观察孩子。

当我对孩子期待特高,要求特高,一但孩子不符合我的想象,我就表现的严厉、烦躁,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压力、恐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