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敗後為什麼不和張獻忠兵合一處,反而被清軍各個擊破?

別酒怯流年


李自成、張獻忠兩人,是明末最重要的兩支農民軍領袖。兩人都是陝西人氏,而且年齡相同,均為1606年生人。

兩人都曾從於高迎祥帳下,要說交情,沒多少。更多的是彼此提防,總想收編對方。

李自成不投奔張獻忠,原因不復雜。



李、張二人的關係處於互害模式

雖說同為農民軍,乾的是造反的營生。但農民軍也是派系林立,各有山頭的。起初高迎祥是實力最大的一支,1635年,各路義軍齊聚河南滎陽,各方義軍勢力有十三家,當時局面之亂可見一斑。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攻下鳳陽後,甚至為了搶奪鳳陽皇宮中的小太監和樂器而結怨。張獻忠在谷城降明又叛時,李自成帶殘部前往投奔,張欲害李,李逃走。後來張獻忠兵敗,前往信陽投李。李自成想收編張獻忠的隊伍,張不願意,李自成便起了殺心,張得知後逃走。



張獻忠佔四川時,說道:“漢中在三國時就是西蜀的,得拿到手!”,於是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時,張獻忠在後面補刀,攻打李自成的地盤漢中,後因敗於李部將賀珍之手,未能得逞。

李自成兵敗後,與張獻忠實力已不對等

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戰敗後,十幾萬部眾僅剩下三萬多。如想學劉備取西蜀,這麼點人馬無異於羊入虎口。何況前往四川一路遠隔千里,還有來自明朝殘部的威脅。



明末農民軍的狹隘性

李自成、張獻忠兩人本都出身貧苦,借民亂起事。他們本身就不具備什麼崇高的宗旨,說的好聽是義軍,難聽點就是流寇。解救萬民不是他們的理想,登位稱皇才是終極目標。這從他們相繼建立大順、大西政權,就可以看出來,即使成功,也不過是翻版為另一個王朝。



如李闖,依靠謀臣李信的“均田免賦”,才集合了一大批活不下去的農民。如此狀態的隊伍,有的只是怎樣能爭得最大的利益,在這個大前提下,李自成兵敗投張,就成了不切實際的猜想。


百味乾坤


李自成兵敗後為什麼不和張獻忠兵合一處,反而被清兵各個擊破?

李自成兵敗後生死不明,一直是個迷。

九宮山據推測是李自成自導自演而設了個迷局,為什麼李自成要布這個局呢?

咱們就來設想一下當時李自成的處境,兵敗後的李自成在當時的情況下也確實沒有退路了,進雲貴困難重重,進四川投張獻忠那更不可能,因為他們倆個曾有過兩次合兵的機會,但都因容不下對方而作罷,李自成九宮山演了一出金蟬脫殼之計,而據媒體報導的情況來看,李自成潛回了西北尋機東山在起,據報道稱他藏身於甘肅、蘭州.愉中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那裡有村民自稱是李自成的後代,並說李自成的墳墓就在那裡,當然了傳聞真實與否至今邊沒有相關部門的消息加以證實。

李自成在蘭州愉中領導農民起義後,於1633年率領農民起軍經過多次轉戰到了陝西西北部,投奔闖王高迎祥,恰巧此時張獻忠也前來投奔高迎祥,那時李自成的實力遠沒張獻忠的實力強大,多少也有點小嫉妒因張獻忠率部十幾萬其影響力幾乎和高迎祥相等,所以李自成在當時還是挺佩服張獻忠的,所以在那一段時間裡倆人的關係還算可以,高迎祥率農民起義軍在中原被困,為擺脫困境高迎祥組織起義軍將領在河南滎陽開了一個軍事會議,會上李自成提議分兵出擊的方案被採納。

闖王高迎祥帶領一路農民起義軍的東進發,所率起義將領有李自成和張獻忠,而張獻忠的部隊是東路軍的主力,大該有十幾萬吧,一路上張獻忠率部英勇作戰連克河南固始和安微的霍丘等州縣,直逼明朝的中都鳳陽。

張獻忠率部,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包圍了鳳陽城。

用了不到半天時間,就全殲了守衛鳳陽的兩萬官兵,斬殺了守將朱國正等人,俘獲了鳳陽知府顏容暄,開了個公判大會,當著百姓的面,論述了他的所有罪行後,當眾斬殺了朱國正。

也就是在這次戰鬥結束後,因李自成和張獻忠爭搶戰利品,引發了和張獻忠的衝突,從此倆人結下了怨恨,

(1636年)九月,闖王高迎祥遭伏擊被俘,被凌遲處死,當時李自成率部在潼關以西與官兵作戰,高迎祥舊部眾將領一致推舉李自成為闖王,而此時在潼關以東與官兵作戰的張獻忠聞言,心裡大為不快。

羅汝才因與張獻忠不和轉而投奔了李自成。

張獻忠在信陽兵敗後也前往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和前來投奔的張獻忠商量,想把張獻忠的部隊給改編了,張獻忠不同意,李自成想殺了張獻忠,被羅汝才阻止。

羅汝才私贈了張獻忠五百騎兵,張獻忠率部率部自河南經安微東下。

此時李自成的隊伍正在圍攻開封,督師丁啟睿和左良玉等官兵主力都北上救援開封。

張獻忠乘機攻陷了毫州、入英、霍山區,與革左五營會師,從此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又壯大了。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張獻忠率部乘夜攻下鄲州。

三月,農民軍接連攻克鄲水、黃州、麻城,張獻忠招募補充了數萬兵員。

五月,農民軍西取漢陽,從鴨蛋洲渡過長江,訊速的攻佔了武昌城。

武昌是楚王朱華奎的王府所在地。

守城官吏聞風而逃,楚王守軍.打開城門迎接農民軍進城,張獻忠處死楚王后,與部下分食其肉,同時把楚王宮裡的金銀珠寶等財物統統收為已有,據說用了數百輛車子也沒拉完。

發銀六百餘萬兩,召集各地流民。

在武昌,張獻忠自稱“大西王”,建立了大西農民政權,並設六部和五軍都督府,及委派了地方官員。

而比時,李自成也在襄陽建號稱王號"大順”,他對張獻忠佔領武昌自稱王的行為極為不快,李自成寫書信派人帶給張獻忠,稱對張獻忠在武昌稱王的行為極為不滿。

此時,左良玉揮兵西上,大西政權受到了重創,很多官員被政府軍所殺,張獻忠分析了一下形勢,他面對的兩大勢力,李自成、官兵左良玉,此時都比他強大,他無力對坑。

八月,張獻忠率部南下湖南脫離與兩大勢力對抗的局面,用兵二十萬攻克嶽州。

隨後率部進攻長沙,明總兵、尹先民、何一德投降。

張獻忠佔據長沙後,宣佈免徵三年稅糧。

接著,又攻取衡州及其所屬州縣,所到之處,義軍紀律嚴明,至此張獻忠又處在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期。

分析一下為什兩人不能合兵的原因:

主要原因其實就是誰來掌握農民軍的最高權力的問題,雙方誰也不服對方,並都有過想吃掉對方的舉動,比如,張獻忠投李自成不是羅汝才勸阻,就被李自成給殺了最後張獻忠在羅汝才的資助下脫離了險境,而高迎祥戰敗被俘遭殺害後,李自成率殘部投奔了張獻忠,而張獻忠也謀劃著準備除掉李自成,李自成識破後率部逃離了險境。

從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倆個一直在明爭暗鬥,都想吞併對方,所以他們倆個從根本上是不會合兵的。

闖王高迎祥的死,使原來團結一致的農民軍統一線因兩人的明爭暗鬥而隨之瓦解最終形成了兩大派別,農民軍也就此成了一盤散沙。

而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此各自為政,互不相容,這也就使得清兵利用兩人不合而佔據優勢從而分別擊破了李自成和張獻忠所領導的兩派農民起義部隊。

他們兩個因爭權所導致的後果,使得原本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因此徹底的以失敗告終。


與風互語


合兵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有以下幾個事情沒法解決。

第一、距離太遠。李自成於1644年攻破北京城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北京到四川啊!在那個沒有鐵路、沒有飛機、沒有告訴公路的年代。他倆要合兵,得跨過半個中國,起碼得走個半個月。


第二、實力差距太大了。李自成北京兵敗後只剩了五萬殘兵,而且被清兵追著跑呢!而張獻忠在四川有二十萬部隊,這二十萬雖然不是精兵,但起碼是完好無損。李自成根本有沒有和張獻忠合兵得實力,充其量也就只能求人家收留。


第三、倆大老粗目光短淺。這兩位爺都是大老粗,根本沒有革命方針和計劃發展。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得主。李自成戰敗前,自認為自己能打的過滿八旗,根本就沒考慮過合兵得事,他想的是:等老子滅掉清兵轉頭就幹掉張獻忠,誰知只一個回合就讓人打得屁滾尿流。張獻忠也是,他在坐等李自成和清兵斗的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兩個自以為是的二貨,分分鐘就讓清兵打了個屁滾尿流。實際是,明末農民起義的戰鬥力極為差,他們的優勢是:人多。而且由於百姓都吃不上飯,所以短時間內能積聚大量兵力。導致的結果是:對付一般的二流部隊還行,對付像早期滿八旗這樣的精英部隊,一個回合也扛不住啊!


金總的格物致知


俗話說得好,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更何況他們兩個壓根就沒有遠大的志向,更不會去講所謂的道義。

在後高迎祥時期,各路造反人馬就已經到了你容不下我,我容不下你的局面,互相都想吃掉對方的人馬,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張獻忠和李自成一樣,都沒有遠大的政治目標,更沒有崇高的革命精神,他們起兵造反的目的,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為了自己能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們當時的情況就只能稱為各路反賊,誰有本事誰就去攻打大城市,沒本事就東躲西藏,完全一副各自為戰的局面。

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所以就不會去委屈求全。想想我們國家的那些革命家,為了抗擊日寇,為了祖國的統一,他們做出的捨身就義,以及委屈求全的事情還少嗎?為了革命的成功,我們的毛主席幾次被排在黨中央的邊緣,但為了理想,這又算什麼呢?可李自成不一樣,他不可能屈身去投靠張獻忠,就是去了張獻忠也容不下他。





寂寞的收割者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要數影響大,實力強的為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股。這兩位都為明朝服務過,由於受壓迫,在底層,李自成還失業,自己的溫飽有時都是問題,在天災人禍面前,反了!

那時所謂起義,無非是將飢餓的流民召集在一起,攻城掠地找飯吃,避開官軍,萬不得以才與官軍交戰。農民就是農民,有時號稱幾十萬、上百萬,那是虛數,一個農民參加起義,往往帶著父母妻兒,乎乎拉拉一大群,真正能打仗的沒幾個,你看歷史上農民軍成大事的有嗎?沒有!但有借農民起義成大事的,如劉邦、朱元璋等,你看劉邦、朱元璋的後期軍隊還有農民的影子嗎?所以歷史上李自成、張獻忠多次被明軍擊敗而詔安。

李自成與張獻忠多次合作,但都是在走下坡路時的互相攙扶,沒有真心合作過,可以說各有野心,互不服氣,互有戒心。李自成利用明軍全力以赴對付東北的滿清的空擋打下北京,崇禎上吊而在北京稱帝,成為眾矢之的,在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雙重打擊下,撤出北京,兵敗湖北。

不久張獻忠退往四川又稱帝,同樣成為打擊重點,中國自古講天無二日,既然稱帝了,再聯合就不可能了。當時大清入關,加上吳三桂等人的力量勢不可擋,大清也防兩股力量聯合,從河北河南兵發湖廣,完全隔斷了李自成部、張獻忠兩部的聯繫,兩人的力量已成強弩之末,各自保命,所謂聯合便無從談起了!最後被大清各個擊破!


書華36


農民起義的侷限束縛了他們,當初十三家頭領尚能聚會商討大計,火燒了朱家祖陵,同仇敵愾,決心推翻朱明王朝,席捲天下,氣勢如虹。一旦有點起色就開始各打自己的算盤,排斥異己,相互慘害,水火不容了。崇楨八年李自成南原兵敗後,打算說服張獻忠東山再起,互為呼應,怎奈張手下一幫狗頭軍師居心叵測,力勸殺掉李,後來李發覺逃跑了,造成嫌隙不可彌補。本來號稱曹操的羅汝才先與張獻忠合作破了襄陽,勢力陡增,張又打起自己的算盤,羅不得已又與李自成合作,還奉李為闖王。又是牛金星一幫腐儒搬弄是非,制選矛盾,李自成也自感羽翼豐滿了,找藉口殺了羅汝才。具說羅汝才臨死曾預言李自成絕對得不了天下,而且不會有好下場,後果應驗。李闖陣營的李巖是個清醒人,怎奈李自成後來已聽不進忠言,反把李巖殺了。草寇的境界是有侷限性的,缺少那種高瞻遠矚的目光,只看到營頭小利。因此,共產黨進北京之前,毛主席反覆告誡全黨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繼續堅持兩個務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天山月3


天下事哪有這麼簡單的,你見過哪兩個快要倒閉的公司因為合併走出困境的?你見過哪兩個獸群有兩個王的?

歷史無數次說明合縱不如連橫,就是因為人心如此。所以李和張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在他們輝煌的時候還可能互相想著吃掉對方,落魄的時候就是兩條喪家之犬,基本連瞄對方一眼的心思都沒有了。

其實不光是這,推而廣之,所有不以人性為出發點的設計都是空中樓閣、烏托邦,都是經不住考驗的。即使有個別依靠強拳維持的,也限於特定區域、特定群體、特定時期。而且還必須依靠愚弄鄭冊,用人性中貪安苟活的另一面來平衡。


素衣山容瘦


這兩位有仇,高迎祥帶軍攻破鳳陽皇陵時,張獻忠問李自成討要十幾個吹打樂器的小太監,李沒給還殺了這幾個太監,自此就結了仇。後來李自成南原大敗十八騎入商洛山,曾密會谷城假降的張獻忠勸張起兵,差點被張獻忠殺了,及時脫身才保全生命。再之後張獻忠被左良玉大敗投靠李自成,又險些被李自成殺死,幸虧曹操羅汝才相勸,又撥給了一些人馬才能入川自立建大西國。李自成國號大順,張獻忠大西國第一個年號就是大順,就是存心噁心李自成。


遠處吹來陣風


兩人都是各自勢力中“扛把子”的角色,尤其是糙漢子老張,以他的性格是斷然不會放下身段向老李稱臣的!

而且清軍入關後,已經想到題主這個問題了,所以基本沒給老李喘息之機,一路追著打!

換句話說,就算合在一起,一來老張不服老李,二來,無論是清軍還是南明,都會打他倆,合在一起反而更容易被做成“肉夾饃”,分開的話,倒是還有一線生機!

不過,勢頭正勁的清軍,並沒有讓他們得到這個機會。


身在情長在²⁰¹⁹


從高迎祥時代各個杆子之間就是獨立關係,有共同目標就合在一起,有錢一起搶,目標不一致就分開,不過大魚要是起了歹心也會吃了小魚。比如羅汝才革左五營和張獻忠一起聚過,後來有分歧就散夥和李自成組團打開封,一開始也有過蜜月期,後來分歧越來越大,李自成貪圖曹操的兵馬,找藉口吞併了,要是換成張獻忠就講義氣談感情會放過?所以他倆不但不會合作,反而想盡辦法做了對方,只不過離得遠而已,大家都是馬賊哪有那麼多遠見也沒什麼交情可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