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攻四川,張獻忠為什麼不向南撤反而向北進?

於無聲處34


1643年,李自成出了車廂峽後轉戰河南。其時,東北松錦方敗,明廷九邊精銳悉數盡沒,北方軍力為之一空。為圖東山再起,朝廷搜刮無度,河南百姓才遭旱災,又遇官差,為求活命,紛紛加入李自成隊伍。幾個月時間,李自成勢力復起,結連大兵數十萬,圍攻開封。孫傳庭強被啟用,亦不能當,柿園之戰、潼關之戰、渭南之戰三戰皆敗,李自成據有關中、中原一帶,於1643年底於西安建國開元。次年初,舉兵東征,摧枯拉朽,不到三個月攻下京城。

李自成在北方春風得意,在南方征戰的張獻忠料想抵敵不過李自成,於是不再向北發展。為了能與北方政權做長期對抗(張獻忠此人野心不小,頗能得人,手下四個養子才具過人),尋思著佔領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作為基地。張獻忠此前曾兩度入川,一次是在十年前被秦良玉擊敗,一次是被左良玉逼入四川。如今,他帶領著十多萬大軍再度入川,輕車熟路不說,大明王朝地方官守也多不堪一擊。

(張獻忠三入川蜀)

1643年底,張獻忠點起兵馬,由武昌起大兵,經岳陽向重慶發起攻擊,於次年八月攻佔成都,於1644年11月即皇帝位,建立大西政權,分封諸養子為王鎮守四方。張獻忠至此,經過一年奮戰,基本實現戰略構想,其勢力遍及四川、重慶。不過,南明勢力並未全部消滅,他們據守南部和東部的險要之地,伺機發起反攻。

一片石之戰後,李自成兵敗如山倒,山西、山東江淮之地旋即丟掉,堪堪退守關中,希望依靠潼關天險保住根據地。結果清軍北路偷渡黃河,南路以紅衣大炮轟擊關隘,李自成在西北無法立足,只能南出武關,奪路南逃。清軍隨後多路大軍會攻南明,不多久,南京也陷落了。此時,明末四大軍政實力,只剩下清朝與大西軍了。

張獻忠為了穩固控制根據地,採取了殘暴的高壓統治政策。對於明朝官吏、地方劣紳等號稱“五蠹”的害民群體,張獻忠執行了殺戮的政策,有很多濫殺行為。這使得很多地方豪紳自發組織起來與大西政權對抗。所以,大西政權存續的兩年時間裡,控制區域一直在不停的變化。張獻忠儘管據有川蜀之地已有兩年,卻只是立威,沒有樹恩,使得大西政權只能作為軍政府存在,民心不附。這也導致了張獻忠在遇到外敵壓境的時候,不能也不敢固守一地,這與當初劉禪選擇投降的道理是一樣的。

隨後,清廷以駐防西安內大臣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會同固山額真巴顏、李國翰等,進兵四川,征剿大西軍。1646年3月,清廷又增派靖遠大將軍肅親王豪格入川。在清軍南下的時候,明朝川陝總督樊一蘅、兵部尚書四川督師王應熊,也會師瀘州,約期進攻大西軍。東邊的重慶,為明軍參將楊展駐守,也起大兵會攻大西軍,佔領川南諸州縣。

大西政權在最後的時間裡,陷入了四面包圍的絕境之中。川蜀周邊的險要都沒有掌握在手中,大西政權無險可守,形勢岌岌可危。張獻忠只能選擇率領部眾逃離川蜀這塊絕地。他首先派出大西軍10多萬人東征,試圖順長江再次東進湖北,在彭山敗於楊展,又退回了成都。南方的瀘州,明軍勢力強大,正在組織反攻成都。張獻忠軍隊士氣低迷,東、南兩個方向都不得去,只有北方一途了。於是他點起兵馬,在四面八方的敵人沒有把他擠成齏粉前撤出了成都。

(張獻忠在蜀中殺了很多官吏)

在張獻忠看來,北上漢中,退可以保有蜀中,不失為劉備。進則可據有關中,窺伺中原,此兵家之道。單隻坐守四川盆地,如束手待斃,自取敗亡之道。張獻忠此時並沒有跟清軍交手,還不清楚清軍的戰鬥力。不過,李自成的敗亡也讓張獻忠產生了兔死狐悲之感。在北上前,他預感到此行可能會有不測,因此囑託道:“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或許此時的張獻忠已有與南明聯手之意,只是因為他已上了帝號,還曾挖過朱家祖墳,不好再去聯合人家了。

(大西軍餘部成為抗清主力)

至於張獻忠為何不選擇南撤,實在是因為張獻忠沒得選了。四川南部還屬於明朝勢力,張獻忠北上抗敵,即使輸了不失為英雄之名。可如果清軍北來,張獻忠不做抵抗,卻向南逃竄,還在窩裡鬥,就難稱英雄之名了。不要以為這種心思太小家子氣,說什麼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這種綠林草莽出身的起義軍領袖,這種面子上的活是很重要的。

清軍揮師南下速度極快,豪格命鰲拜急行軍,偷襲賀珍。孫守法、王光恩、武大定、賀珍等部潰敗。至1646年11月,豪格軍已自陝西入四川,張獻忠的部下劉進忠在百丈關向豪格投降。蜀中地區抵禦北兵,歷來都是守漢中以做前鋒,守閬中以做後應。如今清軍來勢迅猛,不待大西軍做好部署,已經破關而來,把本來能打成防禦反擊的優勢戰鬥變成了平原野戰。

張獻忠也不會知道自己會這麼背,在第一次接戰中,因為輕裝查看地形,就被清軍的特種兵在斬首作戰中給射殺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聯明抗清,張獻忠末年的思想轉變

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攻克重慶和成都後,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曆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大西政權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命“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以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為尚書。

大西國頒行《通天曆》;設錢局鑄“大順通寶”錢幣;開科取士,選拔三十人為進士,任為郡縣各官。發佈政令,對西南各族百姓“蠲(juān)免邊境三年租賦”。

張獻忠號令森嚴,不許“擅自招兵”,“擅受民詞”,“擅取本土婦女為妻”,違者正法。

大順二年(明弘光元年,1645年)夏,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被滿清軍俘虜,在北京被殺,明朝滅亡。

十一月,滿清派遣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進軍四川,派人誘降張獻忠,信中說:“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表示諒解,“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zhuó)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並威脅說“倘遲延觀望,不早迎降,大軍既至,悔之無及”。張獻忠面對滿清軍的壓力,不但沒有向南方撤退,反而向北迎著滿清軍而上,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張獻忠對滿清異族的入侵是有反感的。

在張獻忠看來,國家內部戰爭是內政問題,南明帝可以由農民軍推翻,但死於滿清異族之手,則是國家的不幸。所以,面對滿清軍隊的威脅利誘,他不僅嗤之以鼻;反而產生了與明朝軍隊形成統一戰線的念頭,更增強了抗擊滿清異族入侵的決心。

大順三年,滿清改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進攻大西國政權。豪格率清軍攻佔漢中。張獻忠放棄成都,分兵四路,各路率兵十餘萬向陝西進發,北上迎擊清軍。張獻忠大軍在西充鳳凰山與清將鰲拜等率領的八旗護軍,展開大戰,損失慘重。張獻忠臨河觀戰,被清軍射傷而死。其後,四個養子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艾能奇等按照張獻忠的遺囑率軍南撤,繼續與清軍堅持戰鬥。

第二、看到明朝還有一定的軍事力量,認為明朝不會滅亡。

當時,明朝參將楊展領兵佔領川南州縣,率師北指,與張獻忠的部隊激戰於彭山的江口,張獻忠大敗,退回成都。楊展由南面逼近成都;明將王應熊又派曾英為總兵,王祥為參將,聯師進攻,阻擋張獻忠東下。

在這種情形下,張獻忠不願再與明軍對抗,而轉而向陝西漢中一帶,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前,並“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他對義子孫可望說:“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jù )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表明了張獻忠聯明抗清的決心。認為不顧滿清異族入侵,而繼續與明朝對抗就是不義。只可惜張獻忠等起義軍與明朝都沒有政治謀略家,沒有形成抗擊滿清異族入侵的民族統一戰線,就像後世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樣,而是繼續內鬥而消耗了實力。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馮雙禮等率領農民軍向南,在重慶受到明軍曾英部的阻擊,農民軍擊斃守將曾英後,繼續向貴州方向轉移。其後終於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轉戰在西南各省的廣大地區,堅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南宮外史


作為一個軍閥,他有理由不南下

第一點:當初,李自成的農民軍獨霸北方,南明政權控制江南,他的地盤作為兩大勢力的緩衝區,是完全不受雙方所節制。現在,清軍又大舉來犯(等於是另一個李自成),他自然不會乖乖投降!

第二點:這裡是他的根據地,他是不會輕易丟棄。他也想過要找下家,可是他往北打不過大順,往南幹不死南明。

第三點:他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戰前的迷之自信。後來的鄭芝龍的確是識時務者。只可惜兒子太忠。最後臺灣還是歸降了我大清!



頂風作案


張獻忠征戰一生,不是菜鳥,他做出這個決定有其軍事上的考量。

由於張獻忠在四川的暴行,四川各地對大西政權的反抗越來越嚴重。

明將曾英佔據著重慶,楊展佔據著川南,參將曹勳駐守在黎州、雅州,巡撫馬乾在合州,督師大學士王應熊則在遵義調度,傳檄明軍,時刻打算髮動反攻。

同時,因為只破壞不生產,大西軍又出現了糧荒,戰鬥力嚴重下降,這種情況下,困守成都只能坐以待斃,另謀出路成為必然。

張獻忠計劃放棄成都,順江東下,進入湖廣休養生息,然後再取道湖北進入陝西。

為什麼不南下呢,因為從川南到貴州、廣西等地,此刻都有明軍把守,要想擊敗他們並不容易,而且這些地方都是大山,比較貧窮,無力供養大西軍的軍隊,相對而言,兵力空虛又富庶的湖廣才是張獻忠的目標。


1646年7月,張獻忠率軍三十餘萬,乘坐幾千艘戰船,帶著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從成都出發,浩浩蕩蕩,沿江直下。

行軍到離開成都150多里的江口鎮,大西軍遭到了明將楊展的伏擊,士卒傷亡過半,損失慘重,那一船船珍寶,也大多數沉沒在了彭山縣江口鎮境內的水域裡,這就是張獻忠著名的“江口沉銀”。

在江口被堵截,張獻忠只能逃回成都,水路走不了,只能走陸路了。於是張獻忠決定取道川北,直接前往陝西,因為在川北,有大西軍都督劉進忠率領的數萬軍隊駐紮在保寧,有人接應,這是條安全的路。

於是他率軍北上,經過近半個月行軍,暫時駐紮在西充縣鳳凰山。

因為這時候,他還沒有搞清楚漢中的虛實,也沒有放棄從川北經水路再進軍湖北的想法,他一邊派偵察兵探聽漢中的情況,一邊下令砍伐樹木,打造戰船。

張獻忠沒想到的是,漢中的形勢如今大變,原本清軍攻下西安後,主力就被調走,在陝西的清軍只有少量兵馬。

駐守漢中的大順軍將領賀珍打算乘機收復西安,率軍圍城,多爾袞立即命令山東戰場的肅親王豪格率軍增援西安,擊退了賀珍,而留守漢中的大順軍將領馬科在背後捅了賀珍一刀,投降了豪格,這樣,清軍已經兵不血刃佔領了漢中。

並且,眼見清軍勢大,大西軍都督劉進忠也已經投降了肅親王豪格,併成為清軍嚮導。

張獻忠本身並沒有做好跟清軍作戰的準備,也還不知道劉進忠已經投降,他停留在鳳凰山只是觀望。清軍在消滅了李自成所部後,卻決定對張獻忠動手。

於是,清軍前鋒在滿洲第一勇士鰲拜率領下,“銜枚疾進,一晝夜行三百里”,五六天的時間,就從川北強行軍抵達了鳳凰山,並且偷襲得手,張獻忠被射死,大西軍毫無準備,一片大亂,瞬時間就土崩瓦解。

所以,張獻忠的北進,是在東下受阻後,才來到川北,打算進行下一步的行動,並非想要正面跟清軍決戰,他的想法,還是想要進入湖廣,再找機會回到老家陝西。只是因為他沒有摸清漢中和川北的局勢變化,加上清軍行動實在太快,一戰擊潰了大西軍,這個梟雄最終殞命鳳凰山。


小院之觀


因為四川的南方是雲貴,當時正好處於內亂之中,並非樂土。貴州在崇禎年間有奢安之亂,雲南在1645年有持續了三年遍及全省的沙普之亂。而從四川向北出了漢中就是陝西,這是張獻忠等人的老家,有廣泛的社會聯繫,能招收更多的兵源,他的第一選擇就是回老家。雲南貴州的戰亂是大西軍餘部廢了不少力氣搞定的,此後大西軍還花了三年時間,把雲貴變成自己的基地,所以張獻忠為啥不選更省事的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