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每年缺2900套新住房!房價可負擔的最大障礙是政府

【 樂家網(canadamls)小李飛毒撰寫】黃三水說在加拿大生活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批評政府,只要不造謠想怎麼批評就怎麼批評。


溫哥華每年缺2900套新住房!房價可負擔的最大障礙是政府

4月11日,著名的菲莎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發佈報告稱,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過去3年中,溫哥華總計需要新增12000套住房才能滿足常住人口的需求,但事實上3年中溫哥華只增加了3400套住房。

也就是說,導致溫哥華住房增量與需求增量嚴重倒掛的原因或許是政府的官僚制度和繁冗的審批程序,甚至有可能是政府的有意為之,因為:

1、房價越高政府稅收越高。

2、房價越高民眾越原來政府。

3、房價越高政府越容易煽動民眾。

4、房價越高則政府可以增加更多的稅種。

所以幾千年前的中國聖賢孟子就曾說過,讓人民貧窮才好管理。

菲莎研究所在報告中指出,“可負擔住房”其實是一個人造的概念,對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不同的含義。

有人覺得可負擔住房只要有張床有個廚房就足夠了;有人認為可負擔住房是每人一間套房的大宅子;有人期待的可負擔住房必須有海景、山景、城市景;還有人心中的可負擔住房需要影音室、紅酒屋、室內泳池。

黃三水說,在加拿大“最不可負擔”的溫哥華,入夜之後還在街道上流浪的人並不多,無論大家對住房條件有什麼不滿,但他們都能回到自己的住所,鑽進溫溫暖的被窩。

所以,“可負擔住房”應該理解為政府盡全力滿足民眾不同的住房需求,而不是強求一刀切,倡導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

事實上,在全世界各個國家,包括中國的一、二、三線城市,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人可以在大學畢業後憑藉自己的工資買房置業了。

所以,政府提出的“房價可負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

菲莎研究所認為,政府只要做到任何一名居民在住房上的支出不超過他收入的三分之一就可以了。具體的方法可以是補貼、免稅、廉租。

至於希望居住條件得到提升的居民,他們願意花更多錢在房產上,那是他們的自由,政府只要明確最低保障是什麼就可以了。

按照這個思路,政府應該把房子視為耐用品而不是投資品,並不需要通過各種調控手段去掉他們的金融產品屬性,而是把居住權還給需要的人就足夠了。

政府應該提供更便利的審批、更快捷的建商服務,鼓勵更多地產開發商和個人投入到地產市場,只要能快速有效增加住房供給的辦法都要儘可能採用。因為提高供應量是最高效的補貼和幫助。

黃三水對此非常贊同,他說如果溫哥華市政府在過去3年不是忙著收稅和折麼開發商,那麼溫哥華或許就能新增12000套住房而不是隻有3400套。

而可選擇的住房多了,無論是買是租,價格都會相應下降,也就有更多溫哥華市民能以三分之一的工資收入得到自己的住房了。

菲莎研究所表示,政府不應糾結可負擔問題,而應該考慮供給充分的問題。

任何一種商品,從無到有再到充分供應甚至過度供應就是價格從高到低再到人人可消費的過程。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現在溫哥華有18%的成年人與他們的父母共同居住,事實上這就是一種不可負擔。父母代替政府補貼了兒女的住房費用,政府要做的並不是增加稅收讓房價更貴而是增加住房數量讓這些年輕人可以從家中搬出來。

菲莎研究所總結說,溫哥華髮房產市場的矛盾並不是房價和收入的矛盾,也不是買家和賣家的矛盾,更不是居民和政府的矛盾,而是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矛盾。

考慮到溫哥華的人口密度只是香港的六分之一,這種供需矛盾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RBC在不久前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溫哥華作為加拿大房價最高的城市,很多居民需要收入的86.9%用於住房支出。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政府加快審批、開發商加快建設、銀行增加放貸,然後大批公寓迅速上市,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否則徵再多的稅也只能有全體溫哥華居民分擔。

滿意的只能是越來越富有的政府。


出品:樂家網(原加拿大地產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