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也有很多朝代定都在南京,比如明朝、民國等,為什麼感覺在南京定都的國運都不長?

沒落的漢室後裔劉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別的都不扯,南京就軍事防禦上很不利。


南京的東南西都是平地和丘陵,城市又幾乎是平地,可以說無險可守。

北方出城就是長江,缺乏戰略緩衝。

古代定都南京,基本都是南方的王朝。

北方的敵人殺過來,無非是兩條路。

第一,直接從南京城北側強行渡過長江,直接攻打南京城。


第二,從南京城的西側或者東側渡過長江,從陸地殺過來。


第一種打法,南京其實很難防禦。

長江雖寬闊,畢竟只是一條江,船隻渡江也不過幾十分鐘左右。

想要確保南京城完好,就必須徹底掌握南京附近的制江權。

如果敵人有一定的水上力量,可以在水上激戰同時掩護船隻強行渡江。

一旦渡江成功,南京城就直接在敵人的攻擊下,完全依靠城牆來防禦了。這樣一點戰略緩衝也沒有,相當危險。

第二種打法,就更難防禦。

稍微上道的敵人,除非徹底掌握制江權,不然不太可能在南京附近長江強行登陸。

但是,長江是長 江,可以登陸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根本防不勝防。

敵人可以在江蘇、安徽甚至湖北任意一點渡江,然後沿著陸地殺過來就是了。

上面已經說了,南京附近二三百公里幾乎都是丘陵和平地,沒有什麼防禦能力,很難抵抗敵人大軍的攻擊。

以太平天國為例,佔領武昌以後,直接用船隻搭載部隊沿著長江南下,然後從陸地攻打南京,瞬間就打下了。

再說日軍,從上海登陸以後殺向南京,直接將背水的南京城戰略合圍。好在日軍兵力還是有限,不然南京守軍怕是一個也逃不出來。

自然,南京作為和平時期的首都還是很好的,背靠長江的經濟動脈,又距離出海口不遠,江南這裡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交通便利。


至於南京為什麼朝廷都不長呢?

這是一種錯覺。

因為南京六朝大部分都是從北方逃亡而來的朝廷,本來就是朝不保夕,難以維持的。

而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因為實力強大,最終統一全國。

國民政府也是一樣,最終統一全國。

至於在抗戰中,南京淪陷,也是因為日軍太強。

不要說南京,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甚至開封、洛陽,哪個城市沒有淪陷?


薩沙


簡單的說就是南京的優勢和劣勢都很大,太過安逸帶來的就是無法進取。

我們可以歷數一下曾經在南京定都的政權: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的確可以看到,除了明朝之外,沒有任何一個超過一百年的政權,大部分都是不超過五十年的短命政權。而唯一命長的明朝,也在定都南京三十年後就遷都北京了。

為什麼南京如此龍盤虎踞,卻不能成為帝王基業呢?

南京不利於長期固守

如果說南京不利於防守的話,這麼說是不對的。畢竟長江天塹在前,龍虎金山在後。歷史上南方政權挫敗北方大軍的的確有不少,如大敗海陵王完顏亮等。但是從任何角度分析,南京都是一個戰術上防守有利,戰略上防守不利的地方。

什麼意思呢?

所謂戰術上防守有利,是指南京面對的敵人大多數來自於北方。只要把守好長江,防禦敵人比較容易。就“守城”而言,面對北方的敵人,守住南京並不困難。

但戰略上不利,是指如果需要防守南京,要守的外圍地方太多了。

要防禦北方的敵人,就要從淮河部署防禦。淮河不守,則敵人可以輕易的衝到南京城下。雖然南京易守難攻,但是如果敵人在城下長期駐紮的話,破城是早晚的事。


更致命的是,如果敵人從西邊來,則南京最重要的長江天塹優勢蕩然無存。只要攻下了武漢,順流而下的大軍,南京很難抵抗。歷史上攻克南京的敵人,比如西晉、大隋、蒙古、太平天國等,都是從長江上游東下,輕易的就攻克了南京。

如果南京守不住長江中游的話,那就會非常危險。所以南京的政權必須掌握武漢乃至襄陽才能確保安全,對外圍的要求非常高。

最安全的城市,都是從戰略上好守的,比如西安、成都。都處於封閉的地形內,只要把守關隘,非常安全。而南京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顯然不具有這個條件。

南京不利於軍事進攻

可以看到,除了明朝和民國以外,南方政權沒有任何一個能夠統一全國的。

民國不是古代戰爭,我們不做考慮。在古代戰爭中,南方政權幾乎始終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局面。

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馬。

南人擅舟,北人擅馬。

這是古人的共識,南方河流眾多,交通多依靠舟船,而北方地勢平坦,交通多依靠馬匹。

在戰爭中,這種特點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北方軍隊南下,在水戰中鮮有打的過南方水軍的。哪怕南宋,在滅亡前的最後一刻,崖山海戰也數次大敗蒙古水師。而滅亡南方政權的軍隊,也基本都是在陸地戰爭中獲勝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孫權與曹操。孫權在赤壁打的曹操丟盔棄甲,可是隻要脫離水上,一旦進入陸地戰爭,哪怕舉國之力都攻不下一個近在眼前的合肥。在陸戰中甚至被曹魏打出過八百破十萬的這樣的恥辱戰績。

所以南方政權基本都是偏安一隅,只要脫離了水網,在開闊的中原平原上面對北方的騎兵,他們基本都是敗多勝少,歷史上南方政權北伐除朱元璋外,沒有能夠成功的。

那麼朱元璋為何能夠成功呢?

因為元朝人最重視的資源就是馬匹,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大量的養馬場,這讓朱元璋能夠在南方組織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成為和蒙元爭鋒的資本。


小約翰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南京不適合做首都,歷史上但凡定都南京的朝代和政權,沒有一個是長命的,明朝雖然最初定都在南京,但是在明成祖時期就已經遷都北京。

南京為什麼不適合做首都呢 ?

南京據傳有帝王之氣,所以很多皇帝喜歡定都南京。不過南京的地理位置並不是一個首都的理想選擇地。

縱向來看,南京處於長江之南,中國地勢自古以來就是北高南低,體現在政權更替上就是北方政權很容易取代南方政權。隋朝統一南陳,元朝征服南宋就是實例。

橫向來看,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游,且其腹地是江南地區,溝河湖叉眾多,如若遇到來自西邊或者東邊的敵人,南京則無險可守。日軍在八一三事變後快速推進,佔領南京就是一個體現。

當然,有些短命的政權之所以短命與南京這個城市並沒有直接關係。比如南京國民黨政權,南京國民政府存在了22年時間,最後在1949年撤往臺灣。南京國民政府的滅亡亡在腐敗,亡在內鬥。


青年史學家


歷史上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國運都不長久。如果只有一個兩個朝代是這種情況,也就罷了。十個朝代,全部是這樣的,那就說明,這似乎是一個歷史規律。那麼,為什麼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國運都不長久呢?

(南京城門)

第一,南京地理形勢不好,缺乏戰略緩衝。

古代王朝社會,一個地方適不適合定都,有各方面的考慮。但是,在冷兵器時代,有個最重要的考慮就是這個地方有沒有戰略緩衝。比較一下長安、洛陽、北京這三個地方,我們會發現,南京在戰略緩衝上,明顯低得多。

所謂戰略緩衝,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環繞在都城周圍的山川之險,二是一旦都城守不住後君王的退避之地。

長安、洛陽、北京都具有明顯的山川之險。南京雖然也被稱為“虎踞龍盤”,但不過是平原周圍的一點高地而已,其實只有象徵意義,並沒有真正的防護作用。

再說退避之地。古代都城長安一旦守不住被破的時候,君王要麼去洛陽,要麼去四川成都,甚至還可以往南到南京。比如西周都城被破,東周就遷到洛陽。西漢都城長安被破,東漢也遷到洛陽。唐玄宗的長安被破,他則往四川跑。西晉都城被破,東晉往南遷到南京。總之,在長安,往東、往西、往南退避都可以。

在洛陽、開封這些地方的情況,和在長安的情況差不多。南宋就從開封緩衝到了江南,先是在南京,後又在臨安。

北京的退避緩衝更大。比如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的時候,慈禧和光緒就跑到西安去躲避。如果八國聯軍往西南打,估計慈禧會往四川跑。滿清入關以後,南明也退避到了江南。

但是南京的退避之地卻非常有限,古代交通不發達,逆流而上去四川,不太容易。同時,攻擊主要來自於北方,因此,也不可能到長安、洛陽這些地方去避居。背後又是茫茫大海,其戰略緩衝非常差。

(慈禧和光緒)

第二,南京政治地位不高,缺乏政治中心的背景。

中國古代王朝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已經成為天然的政治中心,處於政治的核心地位。

這裡的“中原地區”,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大致應該在長江以北,長城以南,河西走廊及山海關以內的大片地域。歷史上向來以都城設在這些地方的王朝為正朔。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主要是這裡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三皇五帝,天下九州,都在這裡。中國古代是祖先崇拜,對自己的祖居地,有一種天然的趨同心理。

而南京沒有這樣的背景,因此得不到歷史的公正評價。

(朱元璋畫像)

第三,歷史王朝定都南京,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除了朱元璋主動定都南京以外,其餘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東吳、南唐定都南京,那是一個諸侯的行為。東晉定都南京,是西晉被五胡滅了,沒地方去,所以南下偏安。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是在東晉基礎上,偏安的結果。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那是剛剛崛起,還沒有統一中國,與東吳、南唐的情況差不多。

而朱元璋定都南京,就算後來沒有朱棣奪位,都城在南京,對於守護北方也是不利的。

所以說,定都南京,只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怪不得南京,南京似乎因此背了黑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南京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十分優越的,但也有明顯不足。

從地圖上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南京連通東西,貫穿南北,四通八達。地處於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三角洲之間,是南方這兩個重要經濟帶的連接帶。

自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中心不斷從北方移到了這塊江浙腹地,從東西向來看,南京連接著長江,南北向上靠近大運河,水路體系十分發達。



在古代這樣優越的位置,使得南京十分容易獲取物質材料而成為經濟重鎮。對於想偏安南方的王朝來說,定都於此,啥也不幹就能歌舞昇平,但如果想要定鼎中原,還是可以依靠交通便利,經濟條件高效組織北伐的。

是故,以南京為國都的南方政權,進可快速支援淮河流域,退可賴長江天險以守,而南京城本身的防禦條件也是極好的,外有石頭城形成拱衛之勢,內有秦淮河、紫金山、玄武湖的天然屏障。

而在歷史上,南京作為都城,主要面臨三個方向的威脅,首先是來自北方,曹丕南征東吳,北魏拓跋燾深入瓜步,金代完顏亮大敗於採石,長江都成功地阻擋了北方大軍。



而西晉滅吳,隋朝滅陳,北宋滅南唐,卻正好是南征統一全國的著名案例,而以北伐統一全國的只有朱元璋一個!

第二個威脅是西邊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從西面順流而下攻打南京效率最高,蒙古攻克襄陽、鄂州,太平天國從湘江入長江,無一不證明了這條路線輕易即可使江南淪陷,後來曾國藩打天京也是這條路線,而南京城的險要居然能維持太平軍十多年的拉鋸戰……

第三個威脅來自長江東面,這是來自海上的威脅。自從海洋變得越發重要以後,從這條路線上來的敵人越來越多,倭寇侵擾東南,鄭成功揮師北伐包圍南京,而在鴉片戰爭時,英國艦隊直接從珠江口開到了長江口,一路進逼,最終結果是《南京條約》的簽訂。



從這些歷史上看,南京作為南方經濟中心,在經濟上強於北方,但在軍事上一言難盡,只要南京告破,基本江南就玩完,所以作為古代統一王朝的首都,它不如自古便是北方軍事重鎮的北京穩固。

這便是這些個定都南京的王朝命不長的緣故,只要破了南京城,江南地區唾手可得,而作為財稅重地的江南一易手,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而三條進軍路線無一不證明了,南京城市再堅固,也沒有其他屏障可以作為戰略緩衝,北方向還好,如果淮河流域在手,還可以抵擋,但淮河一丟,立在長江邊上的南京便無險可守,很多時候長江不一定就是天塹屏障,還有可能是推舟的順水呀。


文話史


如果說南京為國都時間不長那未免太武斷了。南京自古千年名城龍盤虎踞,更有長江之天險,易守難攻,江南富庶之地魚米之鄉,人傑地靈,文人墨客薈萃,絕對可稱為江南最繁華之城。有詩云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若沒有靖難之變,明成祖不遷都北京,那南京豈不是作為國都有著近300年的國運。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會,2500多年建城史,足以傲世華夏,自古以來都是歷朝選都的不二選擇,因此無論後世如何,南京依然是帝都的最有力競爭城市。


悠悠趣史


不用感覺,這個是事實。至於原因,非常多,非常雜,如果願意,完全可以寫一篇博士生論文。就現在,我隨時可以說出很多條原因。咱這裡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南北,至少長江以北那毫無爭議算北方吧?

第一,中華文明的起源在於中原,而中原,絕對的地處北方。所以前期的中國朝代,向來以北方為主,不管文化還是經濟,北方一直領先於南方,所以就算南方有政權出現,依然不是北方的對手。

第二,軍事力量是國力的保障,通常情況下,國都的位置決定了徵兵的主要地方,尤其是在宋代開始,禁軍作為國家軍事力量的核心,場面駐紮開封,其兵力基本上來自北方。而北方人身體向來要強於南方,所以北方建都的國家軍事力量上優於南方這點也眾所周知。

第三,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北方大族南遷,南方得到真正的大規模的開發,逐漸成為國家的經濟中心,尤其是南宋,常年不佔據北方,讓北方几乎沒有什麼收入,北方几乎成為國家的“累贅”,這也正是岳飛有能力進軍北方卻不被朝中上下同意的原因,甚至底層百姓也不同意,因為沒人願意把從南方收來的錢糧浪費在北方這樣的“不毛之地”。這樣下去,南方人對北方的進取之心非常低。這也是普遍現象,似乎北方建都的朝代對領土的慾望遠遠大於南方建都的朝代。

第四,由於南方開發的時間短,真正大規模開發南方也就只有不到一千年的歷史,畢竟向南京這樣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南方並不多。這也導致了南方建都的朝代也非常少,樣本不足,加上北方朝代尤其是漢唐這樣國力強盛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中佔據大部分的時間,所以這也讓大家感覺南方建都的朝代都很“弱”的錯覺,其實朱元璋可是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題主這個問題,似乎被朱元璋的孫子提出過,這個令朱元璋心中甚為不喜,之後朱棣遷都北方。

其實原因還有很多,這裡僅僅粗淺的談一談,希望能夠解惑


棲梧鷹


建都南京的大明276年,僅次於289年的唐朝,建都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至今還存在,只不過後來都遷都了。東晉102年也不算短。只不過南京做首都的次數比較多給人感覺短命王朝多罷了。其實仔細查一查會發現古都裡短命王朝多的比比皆是。


藍貓公子


南京地處江南,離中國西北、東北都太遠,無法有效控制。所以南京為都必定偏安。


李皨宇


我國現在為什麼出現好多怪象——基因糧食、基因武器、洋垃圾?日本呈強米國挑釁、國土難收……長江龍脈斷、長江龍頭有把劍,皇陵被挖漏,好好想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