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也有很多朝代定都在南京,比如明朝、民国等,为什么感觉在南京定都的国运都不长?

没落的汉室后裔刘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别的都不扯,南京就军事防御上很不利。


南京的东南西都是平地和丘陵,城市又几乎是平地,可以说无险可守。

北方出城就是长江,缺乏战略缓冲。

古代定都南京,基本都是南方的王朝。

北方的敌人杀过来,无非是两条路。

第一,直接从南京城北侧强行渡过长江,直接攻打南京城。


第二,从南京城的西侧或者东侧渡过长江,从陆地杀过来。


第一种打法,南京其实很难防御。

长江虽宽阔,毕竟只是一条江,船只渡江也不过几十分钟左右。

想要确保南京城完好,就必须彻底掌握南京附近的制江权。

如果敌人有一定的水上力量,可以在水上激战同时掩护船只强行渡江。

一旦渡江成功,南京城就直接在敌人的攻击下,完全依靠城墙来防御了。这样一点战略缓冲也没有,相当危险。

第二种打法,就更难防御。

稍微上道的敌人,除非彻底掌握制江权,不然不太可能在南京附近长江强行登陆。

但是,长江是长 江,可以登陆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根本防不胜防。

敌人可以在江苏、安徽甚至湖北任意一点渡江,然后沿着陆地杀过来就是了。

上面已经说了,南京附近二三百公里几乎都是丘陵和平地,没有什么防御能力,很难抵抗敌人大军的攻击。

以太平天国为例,占领武昌以后,直接用船只搭载部队沿着长江南下,然后从陆地攻打南京,瞬间就打下了。

再说日军,从上海登陆以后杀向南京,直接将背水的南京城战略合围。好在日军兵力还是有限,不然南京守军怕是一个也逃不出来。

自然,南京作为和平时期的首都还是很好的,背靠长江的经济动脉,又距离出海口不远,江南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至于南京为什么朝廷都不长呢?

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南京六朝大部分都是从北方逃亡而来的朝廷,本来就是朝不保夕,难以维持的。

而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因为实力强大,最终统一全国。

国民政府也是一样,最终统一全国。

至于在抗战中,南京沦陷,也是因为日军太强。

不要说南京,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甚至开封、洛阳,哪个城市没有沦陷?


萨沙


简单的说就是南京的优势和劣势都很大,太过安逸带来的就是无法进取。

我们可以历数一下曾经在南京定都的政权:东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的确可以看到,除了明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超过一百年的政权,大部分都是不超过五十年的短命政权。而唯一命长的明朝,也在定都南京三十年后就迁都北京了。

为什么南京如此龙盘虎踞,却不能成为帝王基业呢?

南京不利于长期固守

如果说南京不利于防守的话,这么说是不对的。毕竟长江天堑在前,龙虎金山在后。历史上南方政权挫败北方大军的的确有不少,如大败海陵王完颜亮等。但是从任何角度分析,南京都是一个战术上防守有利,战略上防守不利的地方。

什么意思呢?

所谓战术上防守有利,是指南京面对的敌人大多数来自于北方。只要把守好长江,防御敌人比较容易。就“守城”而言,面对北方的敌人,守住南京并不困难。

但战略上不利,是指如果需要防守南京,要守的外围地方太多了。

要防御北方的敌人,就要从淮河部署防御。淮河不守,则敌人可以轻易的冲到南京城下。虽然南京易守难攻,但是如果敌人在城下长期驻扎的话,破城是早晚的事。


更致命的是,如果敌人从西边来,则南京最重要的长江天堑优势荡然无存。只要攻下了武汉,顺流而下的大军,南京很难抵抗。历史上攻克南京的敌人,比如西晋、大隋、蒙古、太平天国等,都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轻易的就攻克了南京。

如果南京守不住长江中游的话,那就会非常危险。所以南京的政权必须掌握武汉乃至襄阳才能确保安全,对外围的要求非常高。

最安全的城市,都是从战略上好守的,比如西安、成都。都处于封闭的地形内,只要把守关隘,非常安全。而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显然不具有这个条件。

南京不利于军事进攻

可以看到,除了明朝和民国以外,南方政权没有任何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

民国不是古代战争,我们不做考虑。在古代战争中,南方政权几乎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马。

南人擅舟,北人擅马。

这是古人的共识,南方河流众多,交通多依靠舟船,而北方地势平坦,交通多依靠马匹。

在战争中,这种特点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北方军队南下,在水战中鲜有打的过南方水军的。哪怕南宋,在灭亡前的最后一刻,崖山海战也数次大败蒙古水师。而灭亡南方政权的军队,也基本都是在陆地战争中获胜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权与曹操。孙权在赤壁打的曹操丢盔弃甲,可是只要脱离水上,一旦进入陆地战争,哪怕举国之力都攻不下一个近在眼前的合肥。在陆战中甚至被曹魏打出过八百破十万的这样的耻辱战绩。

所以南方政权基本都是偏安一隅,只要脱离了水网,在开阔的中原平原上面对北方的骑兵,他们基本都是败多胜少,历史上南方政权北伐除朱元璋外,没有能够成功的。

那么朱元璋为何能够成功呢?

因为元朝人最重视的资源就是马匹,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大量的养马场,这让朱元璋能够在南方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成为和蒙元争锋的资本。


小约翰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南京不适合做首都,历史上但凡定都南京的朝代和政权,没有一个是长命的,明朝虽然最初定都在南京,但是在明成祖时期就已经迁都北京。

南京为什么不适合做首都呢 ?

南京据传有帝王之气,所以很多皇帝喜欢定都南京。不过南京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一个首都的理想选择地。

纵向来看,南京处于长江之南,中国地势自古以来就是北高南低,体现在政权更替上就是北方政权很容易取代南方政权。隋朝统一南陈,元朝征服南宋就是实例。

横向来看,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且其腹地是江南地区,沟河湖叉众多,如若遇到来自西边或者东边的敌人,南京则无险可守。日军在八一三事变后快速推进,占领南京就是一个体现。

当然,有些短命的政权之所以短命与南京这个城市并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南京国民党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存在了22年时间,最后在1949年撤往台湾。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亡在腐败,亡在内斗。


青年史学家


历史上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国运都不长久。如果只有一个两个朝代是这种情况,也就罢了。十个朝代,全部是这样的,那就说明,这似乎是一个历史规律。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国运都不长久呢?

(南京城门)

第一,南京地理形势不好,缺乏战略缓冲。

古代王朝社会,一个地方适不适合定都,有各方面的考虑。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有个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这个地方有没有战略缓冲。比较一下长安、洛阳、北京这三个地方,我们会发现,南京在战略缓冲上,明显低得多。

所谓战略缓冲,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环绕在都城周围的山川之险,二是一旦都城守不住后君王的退避之地。

长安、洛阳、北京都具有明显的山川之险。南京虽然也被称为“虎踞龙盘”,但不过是平原周围的一点高地而已,其实只有象征意义,并没有真正的防护作用。

再说退避之地。古代都城长安一旦守不住被破的时候,君王要么去洛阳,要么去四川成都,甚至还可以往南到南京。比如西周都城被破,东周就迁到洛阳。西汉都城长安被破,东汉也迁到洛阳。唐玄宗的长安被破,他则往四川跑。西晋都城被破,东晋往南迁到南京。总之,在长安,往东、往西、往南退避都可以。

在洛阳、开封这些地方的情况,和在长安的情况差不多。南宋就从开封缓冲到了江南,先是在南京,后又在临安。

北京的退避缓冲更大。比如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和光绪就跑到西安去躲避。如果八国联军往西南打,估计慈禧会往四川跑。满清入关以后,南明也退避到了江南。

但是南京的退避之地却非常有限,古代交通不发达,逆流而上去四川,不太容易。同时,攻击主要来自于北方,因此,也不可能到长安、洛阳这些地方去避居。背后又是茫茫大海,其战略缓冲非常差。

(慈禧和光绪)

第二,南京政治地位不高,缺乏政治中心的背景。

中国古代王朝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已经成为天然的政治中心,处于政治的核心地位。

这里的“中原地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大致应该在长江以北,长城以南,河西走廊及山海关以内的大片地域。历史上向来以都城设在这些地方的王朝为正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这里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三皇五帝,天下九州,都在这里。中国古代是祖先崇拜,对自己的祖居地,有一种天然的趋同心理。

而南京没有这样的背景,因此得不到历史的公正评价。

(朱元璋画像)

第三,历史王朝定都南京,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除了朱元璋主动定都南京以外,其余时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东吴、南唐定都南京,那是一个诸侯的行为。东晋定都南京,是西晋被五胡灭了,没地方去,所以南下偏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是在东晋基础上,偏安的结果。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那是刚刚崛起,还没有统一中国,与东吴、南唐的情况差不多。

而朱元璋定都南京,就算后来没有朱棣夺位,都城在南京,对于守护北方也是不利的。

所以说,定都南京,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怪不得南京,南京似乎因此背了黑锅。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南京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十分优越的,但也有明显不足。

从地图上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南京连通东西,贯穿南北,四通八达。地处于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三角洲之间,是南方这两个重要经济带的连接带。

自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中心不断从北方移到了这块江浙腹地,从东西向来看,南京连接着长江,南北向上靠近大运河,水路体系十分发达。



在古代这样优越的位置,使得南京十分容易获取物质材料而成为经济重镇。对于想偏安南方的王朝来说,定都于此,啥也不干就能歌舞升平,但如果想要定鼎中原,还是可以依靠交通便利,经济条件高效组织北伐的。

是故,以南京为国都的南方政权,进可快速支援淮河流域,退可赖长江天险以守,而南京城本身的防御条件也是极好的,外有石头城形成拱卫之势,内有秦淮河、紫金山、玄武湖的天然屏障。

而在历史上,南京作为都城,主要面临三个方向的威胁,首先是来自北方,曹丕南征东吴,北魏拓跋焘深入瓜步,金代完颜亮大败于采石,长江都成功地阻挡了北方大军。



而西晋灭吴,隋朝灭陈,北宋灭南唐,却正好是南征统一全国的著名案例,而以北伐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一个!

第二个威胁是西边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从西面顺流而下攻打南京效率最高,蒙古攻克襄阳、鄂州,太平天国从湘江入长江,无一不证明了这条路线轻易即可使江南沦陷,后来曾国藩打天京也是这条路线,而南京城的险要居然能维持太平军十多年的拉锯战……

第三个威胁来自长江东面,这是来自海上的威胁。自从海洋变得越发重要以后,从这条路线上来的敌人越来越多,倭寇侵扰东南,郑成功挥师北伐包围南京,而在鸦片战争时,英国舰队直接从珠江口开到了长江口,一路进逼,最终结果是《南京条约》的签订。



从这些历史上看,南京作为南方经济中心,在经济上强于北方,但在军事上一言难尽,只要南京告破,基本江南就玩完,所以作为古代统一王朝的首都,它不如自古便是北方军事重镇的北京稳固。

这便是这些个定都南京的王朝命不长的缘故,只要破了南京城,江南地区唾手可得,而作为财税重地的江南一易手,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而三条进军路线无一不证明了,南京城市再坚固,也没有其他屏障可以作为战略缓冲,北方向还好,如果淮河流域在手,还可以抵挡,但淮河一丢,立在长江边上的南京便无险可守,很多时候长江不一定就是天堑屏障,还有可能是推舟的顺水呀。


文话史


如果说南京为国都时间不长那未免太武断了。南京自古千年名城龙盘虎踞,更有长江之天险,易守难攻,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人杰地灵,文人墨客荟萃,绝对可称为江南最繁华之城。有诗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若没有靖难之变,明成祖不迁都北京,那南京岂不是作为国都有着近300年的国运。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2500多年建城史,足以傲世华夏,自古以来都是历朝选都的不二选择,因此无论后世如何,南京依然是帝都的最有力竞争城市。


悠悠趣史


不用感觉,这个是事实。至于原因,非常多,非常杂,如果愿意,完全可以写一篇博士生论文。就现在,我随时可以说出很多条原因。咱这里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至少长江以北那毫无争议算北方吧?

第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于中原,而中原,绝对的地处北方。所以前期的中国朝代,向来以北方为主,不管文化还是经济,北方一直领先于南方,所以就算南方有政权出现,依然不是北方的对手。

第二,军事力量是国力的保障,通常情况下,国都的位置决定了征兵的主要地方,尤其是在宋代开始,禁军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场面驻扎开封,其兵力基本上来自北方。而北方人身体向来要强于南方,所以北方建都的国家军事力量上优于南方这点也众所周知。

第三,自从安史之乱开始,北方大族南迁,南方得到真正的大规模的开发,逐渐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尤其是南宋,常年不占据北方,让北方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北方几乎成为国家的“累赘”,这也正是岳飞有能力进军北方却不被朝中上下同意的原因,甚至底层百姓也不同意,因为没人愿意把从南方收来的钱粮浪费在北方这样的“不毛之地”。这样下去,南方人对北方的进取之心非常低。这也是普遍现象,似乎北方建都的朝代对领土的欲望远远大于南方建都的朝代。

第四,由于南方开发的时间短,真正大规模开发南方也就只有不到一千年的历史,毕竟向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南方并不多。这也导致了南方建都的朝代也非常少,样本不足,加上北方朝代尤其是汉唐这样国力强盛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中占据大部分的时间,所以这也让大家感觉南方建都的朝代都很“弱”的错觉,其实朱元璋可是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题主这个问题,似乎被朱元璋的孙子提出过,这个令朱元璋心中甚为不喜,之后朱棣迁都北方。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仅仅粗浅的谈一谈,希望能够解惑


棲梧鷹


建都南京的大明276年,仅次于289年的唐朝,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至今还存在,只不过后来都迁都了。东晋102年也不算短。只不过南京做首都的次数比较多给人感觉短命王朝多罢了。其实仔细查一查会发现古都里短命王朝多的比比皆是。


蓝猫公子


南京地处江南,离中国西北、东北都太远,无法有效控制。所以南京为都必定偏安。


李皨宇


我国现在为什么出现好多怪象——基因粮食、基因武器、洋垃圾?日本呈强米国挑衅、国土难收……长江龙脉断、长江龙头有把剑,皇陵被挖漏,好好想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