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訪問記——言菊朋(上)

言菊朋(1890——1942),晚清至民國時期京劇老生名角。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職。因酷愛京劇,業餘參加清音雅集、春陽友會等票房。早年經常觀摩譚鑫培演出,並從陳彥衡學“譚派”戲,又向紅豆館主、錢金福、王長林等請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礎。1923年,在梅蘭芳、陳彥衡等鼓勵下,正式參加戲班。以演《汾河灣》《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法場換子》等著名。

菊壇走馬 | 名伶訪問記——言菊朋(上)

言菊朋以舊譚派首領古調獨彈之老戲號召,處於今日國劇畸形發展之秋,雖然知昔者稀,然真正懂戲者,對此老嘴裡身上之力摹老譚,固仍一致譽為學譚最神似之人物也!菊朋雖為由清室貴胄而下海之人物,然當年所接觸內行人多為梨園名角,如王長林,如錢金福,如王瑤卿,以及李順亭等均曾過從一時,菊朋對錢、王(長林)等亦執弟子禮。

菊壇走馬 | 名伶訪問記——言菊朋(上)

以上諸人均為老譚生前硬配,對叫天之腔調素極熟悉,菊朋得諸人之傳,亦不啻老譚間接傳授也。當時菊朋與陳彥衡等為迷譚最甚者,據聞當年老譚每於場上見言等聽戲,迄至後臺必語人曰:“他們又來‘偷啦’!”甚至所唱之詞句以及腔調滿改不再正經唱矣!菊朋等亦知老譚時有此舉,此後為避叫天注意,即每尋最邊或最後之座位坐矣。菊朋與人每謂:“當年聽譚老闆戲即如此困難,遑論從之學戲。”誠然,老譚生前對己藝素極珍惜不肯傳人,小培對乃父生前亦持此種論調,即餘叔巖亦不過得一出《太平橋》之史敬思,《失街亭》之王平也。

菊壇走馬 | 名伶訪問記——言菊朋(上)

菊朋近自南京上海歸來,曾連演兩次《探母》、兩次《進宮》、一次《碰碑》。此數戲言氏不動久矣!只《進宮》尚偶一為之。孰料此番遠跋歸來後,竟連演此大塊戲,嗓音較前亦大為充沛,人謂於場上見其容光煥發之神氣,臺下觀眾歡迎盛況,知言三爺老境來矣!菊朋今年已五旬有二之高齡,然近則力求振作,每日督促少朋、小朋昆仲用功興致勃勃。少朋性最孝,乃父每有任何吩咐必唯命是從,不敢違拗絲毫。菊朋有此佳兒,亦足以自慰矣!以資格論,言與今日之馬、譚,以及楊寶森、奚嘯伯、李盛藻輩相較為最老,言之鼎盛時代與餘叔巖、高慶奎為同時也。

菊壇走馬 | 名伶訪問記——言菊朋(上)

記者於日前赴教場小六條言之寓所拜晤,承言氏喬梓(菊朋、少朋)執誠出見,據聞菊朋方由外“遛早”歸來不久。北屋三間,陳列古雅,牆壁懸老譚《定軍山》照片一幀,老舊不堪,想此片迄今已經數十年。桌頭有佛像數尊,焚香數炷於香爐間,清煙繚繞,有“禪堂”意,此即言之臥室也。言近對佛學似已有所領悟,其夫人高逸安女士居西屋,亦每日拜於佛像前,菊朋謂:“我們夫婦現在是道友啦!”此語言殊有使人深思之價值在也。少朋和藹可親,言談舉止有學子風,暢談數小時,菊朋談當初玩票以及下海後之往事頗詳,最後並告記者個人將來絕擺脫紅塵一切以青燈古佛為伴出家為僧矣。言數十年來在菊壇活躍情形,及追求佛學之動機均有極詳盡記載,頗為珍貴,此必為讀者所樂聞也。文章來源:《京劇資料選編》第15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