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經歷宋遼金三國進攻而不倒 卻在蒙古人的壓制性優勢下毀滅


西夏:經歷宋遼金三國進攻而不倒 卻在蒙古人的壓制性優勢下毀滅



作為一個地區性小國,西夏在歷史上遭遇過多次軍事上的重大挫敗。除了與北宋的長期對抗外,還經常面臨吐蕃、遼國和金國的軍事威脅。但無論是在戰場上輸的多麼難看,西夏人每次都能從死亡的邊緣掙扎回來,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南下為止。那麼西夏人是如何在之前屹立不倒,而在之後徹底玩完的呢?


西夏在軍事實力上一直弱於遼金蒙三方勢力,被擊敗和消滅都不是沒事奇怪的事情。而且在西夏的歷史上,軍事實力其實一直在處於緩步退化之中。面對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軍隊,當然是很少有還手之力。


西夏:經歷宋遼金三國進攻而不倒 卻在蒙古人的壓制性優勢下毀滅

蒙古首先拿西夏開刀 就是覺得他們實力最弱



早在蒙古人南下攻略之前,他們已經判定西夏是進攻中原方向的薄弱環節。因為這個國家的地域相對狹窄,很多地方也不富庶,軍隊戰鬥力也比較羸弱。更多時候是依靠地理優勢與外交上的靈活,在夾縫中求生存。

西夏人之所以能在宋遼金三方的爭霸和更迭中倖存,一個重大原因是強權者出於維持地區內的戰略平衡考量。從他們和以上三方的戰爭結果來看,基本上都處於完全的守勢狀態。其中,就是軍事水平最低的宋軍都能屢屢依靠數量優勢對西夏進行壓制,精兵更多遼金則都曾經打的西夏俯首稱臣。但因為遼金兩國都不沒有徹底消滅西夏的企圖,所以將其留下作為自己的附屬國對待。北宋則是真心想做死西夏,卻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而變得內部虛弱。最後在方臘起義與靖康之變的連續作用下,徹底崩潰!


西夏:經歷宋遼金三國進攻而不倒 卻在蒙古人的壓制性優勢下毀滅

西夏自己的核心實力 早已經在消耗戰中損失殆盡



從西夏自己的角度來看,雖然在開國時曾經建立過比較完備的動員體制,但奈何架不住本土資源的不足而經不起嚴重消耗。

其最精銳的鐵鷂子近衛軍,就曾經在和遼國的戰爭中全軍覆沒。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消失不見,顯然是沒有成功進行重建。至於地方上的部落徵召部隊,也隨著戰爭的長期化而被逐步消耗。到了北宋滅亡前後,西夏軍隊大部分人已經成為了裝備不好的步兵。只能依託城池和山地掩護,進行機械的硬抗或襲擾作戰。因此,在面對早期的金人騎兵時,戰績就非常難看。

隨後的西夏,就在南宋-西遼-蒙古部落-金國之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是的緩衝區。繼續依靠自己的地理十字路口位置,從各方面賺取貿易差價。他們和蒙古高原上的克烈部落關係很好,也是出於自己需要開拓貿易路線的需要。但因為四處都是不好惹的對手,西夏人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擴張空間,再無繼續壯大的可能。


西夏:經歷宋遼金三國進攻而不倒 卻在蒙古人的壓制性優勢下毀滅

成吉思汗在草原上的擴張 已經影響了西夏經濟



隨著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崛起,西夏的兩個重要鄰居被先後消滅。一個是北方的克烈部落,一個是西面的殘存回鶻勢力。這兩者還都是西夏打通西部商路的重要推手,對西夏的經濟有比較大的打擊作用。因為失去了貿易來源,他們就只能用國內並不充裕的農牧資源來供養軍隊。加之重要的武器和原材料來源被切斷,只能在之後的時間裡越來越弱。

蒙古人在攻打西夏的歷次戰爭中,也非常好的利用了對手的弱點。他們經常是用小股部隊吸引西夏騎兵追擊,然後返身包圍殲滅。在消滅了西夏的機動力量後,開始對城市進行徹底的圍困。西夏的城防部隊往往沒有任何突圍和反擊能力,只能在圍困中日益減弱。至於那些規模不大的城寨,則壓根擋不住蒙古人的優勢兵力強攻。而且東面的金國也拒絕救援,讓西夏必須以自己的微弱實力來對抗全部的蒙古大軍。


西夏:經歷宋遼金三國進攻而不倒 卻在蒙古人的壓制性優勢下毀滅

西夏不僅和蒙古人戰鬥 還曾經被迫同金國開戰



迫於無奈,西夏暫時加入了的蒙古帝國的進攻金國聯盟。結果是有限的人口資源被拖入了另一場長期戰爭。當時的金人雖然已經沒有了建國時期的武力,但依靠中原的物資和自己留下的傳統,還是有能力擊退西夏弱兵的襲擊。西夏就被迫以一種奇怪的進攻態勢,將自己陷入了奇怪的消耗戰局面。最後是民不聊生,國力更加衰微。

當蒙古人下定決心消滅西夏時,後者已經沒有多少抵抗能力。殘存的幾個主要城市,又被沙漠、草場和山川阻隔在不同區域內。所以也容易被蒙古人逐個擊破。加上機動兵力早早的全滅,讓各各地區的西夏人無法相互增援。迅速的滅亡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