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的你還帶有多少“學生思維”?

初入職場的我們總會帶著在校園中用於應對學習所用的方式方法來應對工作,這個是和習慣分不開的,學校裡面簡單的人際關係和不太功利化利益化的環境都促使我們做事會有和社會格格不入的地方,下面來分析分析這些職場上的學生思維:

初入職場的你還帶有多少“學生思維”?

1.認為要準備好了才能做。

這條誤區是我自己曾經犯過的血淋淋的教訓。

在我初入職場1年的時候,公司做業務改動,領導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有一個新項目我是不是有興趣去做。

雖然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但彼時的我尚且年輕,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未免發怵:萬一自己不適合這個領域怎麼辦?萬一自己的能力達不到怎麼辦?做不好讓領導失望是不是很難堪?

於是當時我的說辭是:挺有興趣的,但是覺得駕馭不了,想先學習準備下。

然後,這個機會就給到了另一個同事。

其實這個項目屬於一個全新領域,全公司上下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有實際經驗。這個同事立馬答應下來,邊學邊做,從錯誤中總結。一年後,這個項目小有所成,他的攻堅能力也受到了大家認可,之後新的機會不停奔來,升職加薪也自然不在話下。

後來有一次績效談話的時候,上司很惋惜的跟我說:

“其實你挺有能力的,就是缺乏一點冒險精神。你想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了才做,然而機會是不等人的,不會像在學校一樣,給你預習複習的時間。” 所以少年們,如果你有機會面對新的機會,不要總害怕自己能力不足駕馭不了。

勇敢承接下來,這份責任會成為你強大的動力,讓你有一個目標願景鞭策你不停迭代自己。

不要總想著等強大了再承擔更重要的事,而是讓更重要的事驅使你變得強大。

2.訴諸情感,卻不訴諸現實

我見過很多人,哪怕走出校門這麼久,還像個小孩子一樣,覺得“認識”這件事比錢都通用,好像只要認識一個人,就可以毫不顧忌的請對方去幫助他們。

在人情上訴諸情感,無非就是兩種表現:①強行加深關係 ②我弱我有理

經常會有連話都不怎麼說的微信好友,突然一句話發過來,問能不能幫著辦個事,然後隻字不提任何的回饋,一句“麻煩你了”就抹平了一切。

還有一些人,特別理直氣壯的會對你說:

“您好,我是做創業的,現在起步很晚,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創業的經驗?”

“您好,我們最近在做一個分享會,想請您來分享一些自己工作的經驗和看法,請問您方便嗎?”

誒不是,憑什麼啊?因為我們認識,我就一定要做好人免費幫你做這做那嘛?因為你剛起步,所以我就應該毫無條件的幫你嗎?

我的確可以拒絕,但是聰明的人應該知道:有的話,從一開始你就不應該說出口。

初入職場的你還帶有多少“學生思維”?

3.一元思維嚴重

剛剛邁出象牙塔邁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很難用多元思維的視角去打量這個世界。

因為整個學生時代,我們都是在被某種單一思維所裹挾的:

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事情自有人安排。

學生時代,我們可以篤信這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觀點,生活瑣事可以由師長安排,只要成績優秀,哪怕其他地方有硬傷,也是一個優秀的學生。

可是在邁出象牙塔後,這條規則就不怎麼適用了,生活不會告訴你,只要工作中業務能力強,其他地方有硬傷瑕疵都無所謂。

初入職場的你還帶有多少“學生思維”?

4.強調過程,卻不看重結果

我剛剛參加工作時,特別熱愛加班,總是覺得在辦公司坐的越久,越能體現我工作的認真。

每當我看到其他同事早我一兩個小時下班時,我都會在心裡暗自覺得:你們工作積極性一點都不高,你看我多玩命。

還有的時候,我甚至會在辦公室通宵趕進度,只剩我一個人對著電腦碼字。

但是我發現,我的boss似乎一點反應都沒有,連一句最起碼的“辛苦了”都懶得說。

於是我特別委屈的像他抱怨:我這麼刻苦玩命的工作,為了完成進度在辦公室通宵了好幾個晚上,不指望您發獎金,但是您連鼓勵都不給我是不是有點太嚴格了?

結果boss推了一下眼鏡,問我:“你超額完成任務了嗎?”我說沒有,但是我沒落下。

他繼續問我:“你能保證你是所有人交上來的終稿中最優秀的嗎?”我說不能,我對業務還不是很熟練。

然後我聽到了一句嚴厲的呵斥:“你付出了別人幾倍的時間,做了一個和別人差不多的結果,你怎麼還好意思覺得自己能得到表揚?

過去考試考不好,家長都會寬慰我說沒事沒事,我們努力了就好。

後來我才知道,過程再費心再努力,如果沒有好結果,都是浪費。

因為kpi不是靠感動就能達標的;進度不是靠刻苦就能做完的;質量也不是你熱愛工作就能讓它提升的。

初入職場的你還帶有多少“學生思維”?

請做一個結果導向的人

外界評價我們,只會問一句話:你做的怎麼樣?

請做一個結果導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