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達到多少歲就能算是老年人了?

你好今日136262484


據統計我國有六十歲以上老人2.5億。目前對老年人的認定還處在摸索中,通常認為六十年算老年人。


現實生活中五十歲是一個分水嶺,很多腦力勞動的如坐辦公室的才剛剛嶄露頭角

,他們還希望推遲到六十五甚至七十歲,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便利實現,

而工人、農民、小商業者由於長年的艱辛,積勞成疾,寄希望於養老,可是還沒有到那個年紀或剛剛到那個年紀,就已經因為治病把全家拖累,病越集越嚴重,看到太陽了,自己也趴下了!

我們會發現社會對六十歲老年人的認知卻相差很大,社會如果對六十歲認知度高,就不應該讓有些人四十多歲就能拿到退休工資,就有工資遊山玩水而有的老人七十歲還在風雨中飄搖,沒有優先保障。


如果認定六十歲是老人,那麼為什麼五十五歲就不允許加入勞動保險和工傷保險?如果認定他們為老年人,從法律、養老、醫療各方面都應該立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使社會尊老愛幼更好的體現!


黃蜂二師兄


世界衛生組織將60到74歲年齡段人群劃分為較老人,75到89歲年齡段人群劃為老年人。 我國把將大於65 週歲人群劃分成老年人。

年齡段劃分具體情況如下:

1. 國際

  • 國際上14歲之前年齡段人群為少兒;
  • 15到64 歲年齡段是青壯年;
  • 大於64歲年齡段人群屬於老年人。

2.世界衛生組織

  • 44 歲之下年齡段人群屬於青年;
  • 45到59歲人群屬於中年;
  • 60歲到74歲年齡段人群屬於年輕老年人;
  • 75歲到89歲年齡段人群屬於老年;
  • 90歲之上人群屬於長壽老人。

3.中國劃分為:

  • 0到6歲年齡段人群屬於童年時期;
  • 0至3個月年齡段屬於嬰兒期;
  • 小兒期為4個月至2歲半階段;
  • 2. 5至6歲屬於幼兒期;
  • 7到17歲階段為少年;
  • 7到10歲年齡段人群屬於啟蒙期;
  • 11到14 歲年齡段人群屬於叛逆期;
  • 15到17歲年齡段為成長期;
  • 18到40歲屬於青年;
  • 18到28歲年齡段為青春期;
  • 29到40歲年齡段為成熟期;
  • 41至65歲年齡段屬於中年;
  • 41至48歲年齡段屬於壯實期;
  • 49到55歲年齡段為穩健期;
  • 56到65歲年齡階段為調整期;
  • 66歲之後屬於老年;
  • 67到72歲年齡段屬於初老期;
  • 73到84歲年齡人群段屬於中老期;
  • 85歲之後年齡的人為年老期。

養娃視頻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週歲。2017年我國老年人口24090萬人,佔總人口的17.3%,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將18歲至44歲人群稱為青年人,45歲至59歲人群稱為中年人,60至74歲人群稱為年輕老年人,75歲以上人群稱為老年人,90歲以上人群稱為長壽老人。

西方國家把45至64歲稱為初老期,65至89歲稱為老年期,90歲以上稱為長壽期。


跪射俑


答,人的遺傳基因和飲食內容,是決定人們多大歲數變成老人的主要依據,社會或個人的看法是不科學和不準確的,從千人千面的現實情況出發,一般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一,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餐,八十不留座,九十不留門。人到六十以上一般就不能在別人家過夜了,這說明古代人六十歲已經很老了,怕住在別人家夜裡出意外。七十不留餐,說明七十歲以後的老人串門的時間已被限制。八十不留座,是明顯的趕人。九十不留門,是路過門口都恐懼的心理。由此可見,對待老年的認識,不僅是歲數問題,而且也是觀念問題。

二,在西方一些國家,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極端的看法,認為人老是被人為灌輸的概念,歲數與人老沒有關係,人只要活在當下,不存在年齡大小。你五十歲了,你認為你是老人,你就是老人,您八十歲了,您認為您不是老人,您就不是老人。決定一個人什麼時候變成老人,不是歲月,而是個人的主觀意志,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衰老觀。

三,在歐美城市的公交車上,年輕人從不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不是人們不慣老年人,而是怕老年人誤以為被歧視。因為是不是老年人傍者說了不算,想不想當老人是個隱私問題,不是公德問題。

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十分清晰的劃分,六十歲以後的人,每一個階段的叫法都不一樣。六十歲的老人和九十歲的老人稱呼是不一樣的。聽上去很科學,實際上很不公平,因為非洲、亞洲、歐洲的生存環境是不一樣的。

五,回到本問題的中心,我個人認為,人在七十歲之前都不要稱老,更不要以老賣老。我見過很多六十歲以上的民工在工地上幹活,我自己六十出頭,兒子三十多歲,外出爬山涉水、拉箱趕路,體力一點不比他差。別人怎麼想,科研機構怎麼定,我不管,反正我就這麼認為:人,只要不到七十歲,就不算是老人!回答完畢。


0老三兩0


在中國,如果你年滿60歲,那麼你就算進入老年人的行列了。如果你生活在我國古代,那麼對不起,你將提前10年,即當你50歲的時候,就是一個老年人了。這在現代人眼裡,似乎有幾分可怕。50歲,還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呢,怎麼就老了?由此可見,時代不同,老年人的標準也不同。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老年人的標準,比我國延遲了5年,即65歲。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大大提高,全球性的壽命延長也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一些國家,如日本、新加坡、歐洲諸國等等,正在考慮提高老年人的標準到70歲。我國也在延後退休年齡,意味著是否也會提長老齡標準呢?

關於“老年人”的定義,除了出生到活了多少歲這一年代年齡,還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年代年齡和生理年齡、心理年齡,有些人基本同步,有些人則不盡然。年代年齡如前所述,是你活了多少歲,生理年齡則指你的生理功能、生理指標,心理年齡則指你的心理狀態等等,所謂60歲的年齡40歲的心臟30歲的性格,就是這個意思。


世界真的很大


按照正常說法,現在不論男女,進入六十歲之後,都可算是老年人了。過去平均壽命不高,五十之後都算老年了,而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人的平均壽命大大提高了,進入老年也會相對推遲一點點,但無論怎麼說,從生理年齡來講,甲子回頭之後,都應是老年人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前人壽超七十歲的不多,查古時帝皇,年過七十的也不多,讀史讀文,不少名人名家壽年超七十的也甚少,所以過去半百之後便可稱晚年叫老人了。而現在耄耋之年的不少,百歲也常見了,五十歲前尚可屬壯年中年。五十到六十之間還可不叫老年,但六十之後應屬老年了。人生四十四,眼有刺。人年歲過四十歲,生理上就往下坡路走了,這是自然規律,逆不得。我感覺,我四十多時已要戴老花鏡了,不戴看書看報就蒙就看不清,會很慢,記憶力也大大減退了,說明從生理上確是老年趕了。



生理年齡不可逆,但人進入老年也不要悲觀,人生是有限,但也應豁達樂觀看開看淡些。人老心還可年輕。做人心態性格很重要,心態性格也影響到人的健康與壽命。年歲可以老,而思想心態自己是可以把控掌握的,因此年老了,思想心態不可跟著老化,而應越活越年輕才好。心理年輕有朝氣,對老年人,對健康對壽命對辦事是大有益處的。因而十年前,我就高喊:人老心要年輕,人老不要心也老。


樹德漢碩




多少歲算是老年人?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說法。

在我國,往前倒數100年,那時由於生產力落後,人們普遍生活條件較差,而勞動強度大,醫療水平偏低,一過50歲就成了“正兒八經”的老人了。我們常從過去的一些書報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兩鬢斑白一臉蒼桑年過半百的老人”。

今非昔比。現在的情形早已大不同了。社會發達了,生活好了,醫療跟上了,人們普遍長的年輕了。5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很多人看上去一點不顯老,精氣神還足著呢!只能說是人到中年。

按照國家統計的標準,人到了65歲才歸入老齡人群。我理解這個說法還是比較客觀符合實際的。

而具體到個人,每個人又情況各異。有的人65歲還不顯老,有的人55歲就活脫脫像個老頭了。有的人長得像老人心態很年輕,有的人長得年輕心態已經老了。有的人身體好,有的身體差。等等。

但不管怎麼說,按照自然法則,一般情況下,人一過60歲,身體就是走下坡的趨勢了。把身體鍛鍊保養好,把心態調整好,人老心不老,活得有勁,才是硬道理。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最大的幸福。




燈影書畫


在我國年滿60或65週歲以上算是老年人了。


為什麼會有兩個數字呢?


這是根據國家統計局在發表老年人口統計數字時,就以兩種標準同時公佈的,一是與國際數字相配匹,二是根據我國社會現狀逐步呈老齡化趨勢所決定。


由此可見,老年人的標準不久也將可能推遲5年,由原來60週歲提高到65週歲。


我國劃分老年期標準是:45~59歲為老年前期;60~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老年人的劃分又提出了新的標準:


44歲以下的人群稱為青年人,

45~59歲的人群稱為中年人,

60~74歲的人群稱為年輕的老年人,

75歲以上的人群稱為老年人,

90歲以上的人群稱為長壽老人。


這一標準也將逐步取代我國現階段劃分老年人的通用標準。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大大提高,我國相比過去的那個年代,也是整整推遲了10到15年。


那時人的平均壽命普遍較低,到了50歲就可以說是進入老年了,能活到70歲的少之又少。


而現在的50歲,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活到80歲、90歲也很常見,100歲都算不上稀奇。


可見時代不同,老年人的標準也就不同,這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大體現。


然而高興之餘也不免令人擔憂。


據2012年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7億人,且每年仍以800萬人的速度增加,佔總人口比重的9.4,已超出了國際佔比標準的7,


這說明我們國家早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人養老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以下是分析社會幾種養老方式的現狀:


家庭養老


養兒防老,這是我國千百年來深入骨髓的一種養老觀念,老了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由兒女照看和照顧,這種養老方式叫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老人心理情感上最能接受的方式。


然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遷,很多家庭人口結構呈“421”模式,即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很顯然,這種情況全部選擇家庭養老已不太現實。


如果老人年邁多病需要人照顧,作為子女很難親身不離左右的照顧,因為還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自己的工作生活,教育孩子等諸多方面原因。


因此,越來越多的老人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可以接受去養老院生活,這種養老方式就是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主要是涉及一些社會保障,通過社會的力量來實現“老有所依”,如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老了可以領取養老金來維持日常生活;


由政府或社會組織為老年人提供的各種生活所需的服務機構,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託老所等。


在這裡老人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和專業的醫療保障,有效地減輕了子女的贍養負擔和家庭糾紛。


因為俗話說“久病無孝子”常年照顧老人個別子女或兒媳難免心生間隙。


養老院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那麼就出現公立養老機構爆滿無床位,民辦養老機構因收費較高老人難於承擔而少有人問津。


因此,社會養老的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養老需求。



自我養老


“自我養老”簡稱“自養”,就是老人有自己的收入來源,自己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但不和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衝突和矛盾,相反是相輔相承。


可以通過購買社會保險,個人儲蓄式存款和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來獲取,家庭與社區機構相結合。


社區養老的特點在於: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託老服務。


其實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等。


無論老人選擇哪種方式養老,唯一不可忽視的就是情感上的慰籍,親人的陪伴和關懷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如何讓操勞了一生年邁的父母度過一個安享的晚年,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該去思考的問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strong>


有書知道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現在很多人以退休為界限進入老年生活,有的是以幫帶孫子孫女為標誌進入老年人生活,還有人是以坐公交車免費為標誌,那到底多少歲是老年人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0週歲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則認為65歲是分界點。中國古代曾將50歲作為劃分。

我國曆來稱60歲為“花甲”,現在男女退休年齡分別為60歲,55歲,有行政職務的延後5年。所以按找退休年齡來算老年人可能不夠準確。

同時由於我國地處亞太地區,這一地區規定60歲以上為老年人。我國現階段以60歲以上為劃分老年人的通用標準。

一般來講進入老年的人生理上會表現出新陳代謝放緩、抵抗力下降、生理機能下降等特徵。頭髮、眉毛、鬍鬚變得花白也是老年人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部分老年人會出現老年斑的症狀,偶見記憶力減退。

據百度資料來源瞭解到,老年化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因為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重,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所佔人口比例也越來越高,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65歲)佔總人口比重8.9%;2011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達9.1% ;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達9.4%。截至2014年底,我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隨著數量的不斷增加,老年人面臨著養老、醫療以及精神贍養等諸多社會問題,值得各界關注。


婦科龍醫生


所謂"老",與年齡無關,與個人的健康和心態有關。古人云:人過七十古來稀,"藥王"孫思邈近七十歲時寫的千金藥方,就是想老了要把經驗留給後人。九十多歲時又重新修改了一次,一百二十歲時又修改了一次,最後活到一百二十五歲,在那個年代真是難能可貴。現代人的壽命普遍𨒂長,但是外面的各種誘惑太多。作為年齡大的人更要有一種定力,不為之所動。最後送給老年人,或者家中有老人的朋友三個千萬:"千萬別吃飽,千萬別吃好,千萬別跌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