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明朝更困难的清朝没有“气数已尽”?反而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呢?

在讲述本书的主人公和他的那些事情前,我们先讲一个不相干却又相干的故事。

时间退回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这一年,李自成率领大军突然进攻洛阳城,洛阳守军开城投降,福王朱常洵被活捉,被起义军杀掉了。

福王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崇祯皇帝大吃一惊,随后昏厥了过去。他被吓病了,再也无法上朝了。

比明朝更困难的清朝没有“气数已尽”?反而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呢?

崇祯

一个月后,崇祯拖着重病来上朝,他对群臣哭道:“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多灾多难,外有清军屡次进犯,内有农民起义军造反,已经严重危害大明王朝的统治了。朕治理国家多年,自认为不是一个昏君,也绝不是一个懒君,但为何天灾不断?为什么上天要这么对朕呢?朕到底怎么干,才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呢?”说完,崇祯忍不住哭了起来。

看见皇帝如此伤心,群臣就开始安慰。最终,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国家变成这样,不是皇帝的问题,是天命出现了问题。如今的大明王朝,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了。”

这四个字就是——气数已尽。没错,大明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死在了这四个字上。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期限的。只是,有些你看得见,有些你看不见。比如说,食品都有使用年限,保质期三个月,你非半年后再吃,只能拉肚子、住医院。

比明朝更困难的清朝没有“气数已尽”?反而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呢?

食品的年限,能够看见;王朝的年限,却看不见。

明王朝就是这样,从朱元璋建国那一刻起,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公司”早晚得破产,只不过,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破产。结果,开了276后,传到崇祯这一代,终于气数已尽、宣布破产。

可见,因为“气数已尽”,所以不管崇祯怎么努力,怎么奋斗,他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朝破产,成为一个亡国之君。

气数已尽,是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真是这样吗?一个词形容:否。要知道,在本书中,您会惊讶地看见,清朝此时此刻的处境,要比明朝困难得多。明朝处境再困难,也没有让清军攻陷北京城。而清朝的处境是,八国联军攻陷了紫禁城,理论上让这个国家灭亡了。明朝处境再困难,李自成也没有成气候。而清朝的处境是,本书的主人公洪秀全占据了半壁江山,他成为了半个中国的皇帝,而且占据的地方,都是富饶之地。

比明朝更困难的清朝没有“气数已尽”?反而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呢?

洪秀全

可见,比明朝的处境困难得多,为什么清朝没有“气数已尽”?反而“气数已尽”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呢?

这,是一个什么道理?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其实,兴亡一直由人定,胜败岂能说无凭。

是握有一手超级好牌的洪秀全,把这把牌打输了,怨得了谁?

那么,他是怎么“打输”的呢?

翻看这本书,就能知道这个答案。

本文节选自《凶猛的书生:洪秀全》序言,京东4.2折抢购,当当满100减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