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再三考虑。按行规,是不能对同行的生意指手画脚的,何况这是伟大的苏富比拍卖行。它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品拍卖行,以信用著称。但是,当专业技能受困的时候·,最先影响的就是信用。

这次拍卖的一件名为“东周黄玉瑞兽玉佩饰,以2657.5万港币成交。有出处,有来源。以流传有序的方式,证明它是一件旧藏真品。我想,这可以说服大多数人相信,这是真品。但是,作为一个在市场上拼杀多年的我,对来源是嗤之以鼻的。在日常收货的时候,养成了从不听故事的习惯。从93年入行,父亲就叮嘱我说,学好眼力,只看货,因为我们只能看到货,一切的来源我们都看不见,看不见就无法识别其真伪。而东西的真伪就在那,你可以随意甄别。东西的“来源”是给看不懂货的人准备的。

这件东西我并没有上手看,只是从图片上仅有的信息上来分析。我知道,这会让一些人质疑,你看照片就能断定真假吗?答案是不能,如果让我花钱买,我一定要看实物!但我可以提出质疑,可以从图片反应的信息判断我要不要看实物。就像很多人相亲,是不是先要看照片?看照片发现,对方面部百分之99烧伤,身高1米两几,年龄90多岁。那么这就不符合标准了,可以选择不见面,不去近距离了解了。举例说明同样的道理,我只是从图片反应的信息,提出质疑。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看到清晰照片的那一刻,我脑子里迅速闪现各种特征不对劲。我们看下图,拍品侧面有铭文,对比博物馆藏品带有铭文的标准。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物馆藏品铭文有两大特征,1.磨销量很小,每一个线条都经过反复磨制,形成多线条组合。2.字口深就明显看到反复磨销痕迹;未反复磨销的,字口就会很浅。这是工具硬度不高造成的,因为古代金属含碳量低。

而拍品字口的线条一次性磨削,字口深且宽,证明使用的工具为高碳钢,加之通电设备的转速极快。并且出现因转速快,手握工具颤抖的表现痕迹。

同样的磨销量问题,还体现在其它工艺上。我找到一件河南出土的馆藏玉犀牛,拍品与它的器形极为相似。但制作工艺有着天壤之别。

下面我们对比其它纹饰特征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这种流畅度的区别,关键就在于速度。现代一次性勾勒的线条,与古代素描式勾勒的线条,标准度有很大差别。古代设备工具原始,必然慢工出细活。而现代钢铁工具加高速旋转,无法反复磨削,一定要反复磨削的话,沟槽一定会加深,甚至穿透玉石。

下面我们简单分析器形,疑惑也很多。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我们看,器物外缘留边的宽度。显然拍品偷工。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最上面爪子的形状馆藏不同。古代是采取慢速修磨的方式加工,可以反复修正偏差。而现代加工方式,还是因为设备工具极硬,转速极快,不敢反复修磨,后果将是尖角出崩断。

古玉鉴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科研课题。在这里我无法用几十万字,详尽阐述观点背后的理论支撑。只能简明扼要的指出疑点。对于这件拍品的更多疑点,就不一一列举。最后再提及一下老化问题。

玉器在入土后,经过地下的温度、湿度;材料自身密度、土中矿物质含量等等,诸多因素影响,都会对玉器产生腐蚀。即使没有受沁色,也一定会有氧化层。我从图片中看到,这件拍品是有受“侵蚀”的部位的。而没有“腐蚀”的部位,呈现的是无氧化状态,这并不合理。就像我们的汽车,从漆面上看,从新到旧的衰减过程很清晰。它会有严重的局部使用痕迹,比如剐蹭、划伤、磕碰等等。而没有这些痕迹的地方,漆的光亮度及颜色,也会有整体衰减。我们看下图。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可能有人会说,那个腐蚀的地方正好盖了土,未被腐蚀的地方暴露在外,所以很干净。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个从没有盖过土的照片。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这个没覆盖过土,看看氧化成什么样了。还有人会说,那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也许埋藏玉佩的地方是密闭的呢?那么好,我们再看看受腐蚀的部位。

对天价拍品的疑惑

受侵蚀的面积还是挺大的。我们看到,上面有很多浮雕的“蝌蚪纹”。顶端并没有被腐蚀到,而根底部被腐蚀到了,这是什么操作?难道覆盖的土质会躲开“蝌蚪纹”。我们俗话讲“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从工艺和老化方面还有很多·特征·就不相详尽·说明了。但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定要说。一个时期的工业水平,必然产生一个时期的产品质量!这是科学的铁的定律。用博物馆图片作为标准,是了解古代工业基础的唯一途径。古代制作玉器的手工业。加工效率极低,但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加工效率低,就很难有不可逆的败笔,所谓慢工出细活。会有制作者水平高低之分,可是工业水平是一致的,造成的工业痕迹是一致的。

从图片中,我简略的找到一些可疑的地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