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不走步,腳下沒功夫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俗話常說太極不走步,腳下沒功夫,這句話提出了太極步的重要性,太極拳入門時練的是樁功,其說明了太極拳是腳上的功夫。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太極的腳下功夫。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走步是太極運動的基礎和先導。太極拳強調勁起於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隨,完整一氣。所謂下盤決定上盤,步法對,身法才對。否則,根基不穩,地動山搖。因此,增強腳上的功夫,練好太極走步十分重要。

走步的基礎

一、重心虛實要分清。

太極拳的每個套路,除起式和收式時兩腳短暫平行站立外,其餘動作無時無刻不在虛實轉換中行進。打拳時,人體重心始終偏於一隻腳,否則就會犯“雙重”錯誤。根據來力和發力的變化,及時調整兩腳虛實及其輕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同時,還要注意上肢發力時與腳下虛實的關係。太極拳走步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相交相濟,張弛有度,才能靈活轉化,耐久不疲。

二、提腳高度要適中。

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貼近地面,高為不超過腳踝。這就應特別注意步法轉換時腳的高度要適中,行拳過程中身形高度整體上要保持一致,不能過高過低,忽高忽低。同時還應注意“上步腳跟鏟地,退步腳尖先行”的原則。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野馬分鬃;退步時,後退腳腳尖先落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倒卷肱;側行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太極拳中的雲手。

三、兩腳運行要保持橫向距離

除起式前與收式並步外,太極拳在行進中,兩腳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踩鋼絲”。即走在一條直線上。這樣非常不利於身體重心轉換。所以,不論進步或退步,要使身體重心儘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支撐腳轉換到另一腳,兩腳必須保持一定的橫向間距。一般的橫向間距,馬步約為本人2-3腳寬,虛步20釐米左右,弓步一般25釐米左右,太極在行進中並步時,兩腳間距約為10~30釐米,呈小開步,不得靠得太緊。如陳式49式太極劍中的白蛇吐信,並步前刺轉斜飛勢時,兩腳必須保持半腳寬的間距,以便左腳輾轉時不與右腳相撞。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四、步幅大小要恰當。

步幅的大小可影響行拳過程中的虛實轉換與穩定。人的身體有高有低,腿有長有短,邁步大小遠近,要根據習練者自己身架“量體裁衣”。步幅太小不到位使不上勁,步子邁得過大過遠,腿和身容易同時向前衝,重心不穩,且換步不靈,虛實不易變化。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後、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自然伸直為好。再例如太極拳中的六封似閉轉開合手,跟步轉並步而不是完全並跟上去,而是隻跟半步,目的就是要在向右轉體為小開步時,能靈活轉換,同時也好與下個單鞭動作自然銜接。

五、起落要輕靈而沉穩

武術中講“舉步輕如鴻毛,落步重如泰山”,說的就是走步既要輕靈,又要沉穩。例如太極劍中的行步,要特別注意屈膝落胯,不能跑,不能顛。武術中常說的“落地生根”,其實是一種比喻,就是說練拳要注重腳下的穩定。這就要求在步法轉換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後再去轉動腳掌的位置與角度來調整身形上的不協調。例如陳式太極拳的翻花舞袖,起步要松,落點要準。同時,我們習練太極拳,要做到輕靈穩健,就必須在步型步法上下工夫,一定要規範標準,要根據自己的身高和體型,找到適合自己的步幅與步寬。另外,還要練好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輕靈穩健的。

六、與下肢要協調一致。

太極拳講究“上下相隨”,指的就是天地人一致,上身跟腳步要一致,上身不前傾後仰(也就是尾閭要保持中正),進步的時候,整個身體一起前進,正所謂一動全身動。因此,行拳要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肢下肢不能各行其是,上下脫節,步走身不動,或者身走 步不動。拳諺說得好:“步動身隨手方到,打人動步方得妙”。

“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腳一齊到,金剛也跌倒”。上下一體,一氣相連,迎送相當,才能轉機靈敏,緩急相將。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1

走好太極步的兩種方法

一、先向前走

1、兩腳中間約一拳之隔站好。百會上頂,下額微收,含胸,拔背,全身放鬆。

2、兩手向後,手背輕輕的貼靠在兩個腎上。

走太極步首先要了解貓步,貓步輕盈、有節奏是太極拳運動特點中最優美的地方。

3、兩膝微曲,調整好高低(初學的人一定要站的高一些,但不要上下起伏)。

4、意念重心放在左腿,慢慢的用腰帶起右腿,輕輕的向右前方展腿,(切忌不是邁腿,是一點一點用腰送腿)。

5、右腿落實後,以同樣的方法,慢慢的用腰帶起左腿,輕輕的向左前方展腿。(每一步都要踏實後再邁另一步。

練好太極步對技擊和推手有很大的幫助,腳上功夫不練紮實,上身也會搖搖晃晃練不好紮實。

二、向後走

1、同向前走相同。

2、一隻手心向內輕按在下丹田,關元穴處。另一隻手放在手背上,男士左手在下,女士右手在下。

3、同上。

4、重心放在右腿上,輕輕的用腰帶起左腿,慢慢的向左後方展腿。

5、重心放在左腿上,輕輕的用腰帶起右腿,慢慢的向右後方展腿。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走步的要領

一、落腳的方位要準確

這是檢驗拳式是否規範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每個動作都應按照基本要求,把腳落到應落的位置。準則是“四正四隅”。即東、西、南、北四個正方向為基本方位;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與正東、正西方向線形成夾角45度者,為中間方位、為斜方向。

在四個斜方位中,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套路行進方向線左或右,成夾角約30度者,稱作“稍偏××”;二是夾角小於30度者,稱作“偏×”,這是以“八卦”“五行”來表示太極拳定勢的方位,也是太極拳獨特的人體空間定位座標。

既符合人體機理活動規律,又能使動作變換自如。因此,行拳時必須朝上述四個正方向前進、後退,或某個斜方向斜進、斜退,不可偏離。如失於準確,則會造成“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錯誤。

二、腳的運行路線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畫圓是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式。它以演練者的脊柱為軸心,手上有圓,腳下有圓,進是圓,退是圓。各式各樣的弧和圓貫穿於每個拳勢之中。因此,不論進步或退步,兩腳都應根據“先收後開”的軌跡運行。不可直來直去,有稜有角。

以弓步為例,不論左弓步或右弓步,都應先把後腳收於支撐腳的內側,然後再向左(右)側前方上步。倒卷肱則是先把前腳收於支撐腳的內側,然後再斜向左(右)側後方45度角撤步。這樣就自然形成“月牙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線。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三、腳步要穩固

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實現各種技法的保證。拳諺曰“邁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樹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紮實,身體平衡,上肢、軀幹才能靈活多變。

這就要求習練者注意做好,開胯圓襠,兩腿對撐,擴大底面;身體重心的轉換隻能隨步的變換而移動,步法不變,重心不能變;換步前必須先換重心,只有在支撐腳控制好重心後,才能將另一腳提起;支撐腳必須五趾抓地,全腳踏實。切忌“掀掌”“拔根”減少支撐面。

四、腳的動作要與上肢動作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一起進行。

做到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全身協調。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脫節。拳諺說得好:“步動身隨手方到,打人動步方得妙”。“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腳一齊到,金剛也跌倒”。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總之,太極拳的根基在腳,“先有好腳,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認識腳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地位,經常注意樁功、行步鍛鍊,打好步型、步法基礎,加強腿部支撐力和柔韌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