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没有被我糟蹋过的书画都不是完美的

乾隆:没有被我糟蹋过的书画都不是完美的

东晋年间的一天,大雪初晴,一家山间小舍屋檐上的积雪被阳光沐浴,滴下了许久不落的汗水,屋内的主人抚须看着窗外银装素裹下探出的绿叶,转而闭上眼睛,细听雪水滴落竹窗的白噪音。

忽然,他端坐案前,提笔撰写一则简短的书信: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翻译为现代文大意是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

正文写罢,他在落款处提上王羲之顿首五字。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由他挥毫写下的《兰亭集序》更是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他在那场大雪后写下的寥寥二十八字,即是后世奉为圭臬的《快雪时晴帖》。

乾隆:没有被我糟蹋过的书画都不是完美的

《快雪时晴帖》

而今,我国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张《快雪时晴帖》,它长达六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印章、题字,而最为重要的正文部分中间被一个大的“神”字抢尽风头。

追崇王羲之书法的人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其中最出名当属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乾隆。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称“三希帖”,三者皆是是乾隆的心头宝,为此乾隆专门把一件八平米的小隔间收拾出来作为书房,取名“三希堂”,用来珍藏这三件墨宝,同时,乾隆也是要用“三希”其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来勉励自己。

其中乾隆最珍爱《快雪时晴帖》,将之誉为“二十八骊珠”。每到瑞雪缤纷时节,乾隆便会拿出《快雪时晴帖》,穿越时间的墙,与东晋的王羲之同感雪花纷飞的浪漫。

乾隆:没有被我糟蹋过的书画都不是完美的

乾隆

在全帖八十九处文字中,除了各个朝代名家的几处题跋外,其余共有七十五处皆出于同一个人之手,那些密密麻麻的印章,也大多是他的“杰作”。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上上真迹,内府宝藏”

“神乎技矣”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

凡是留白处一律留下自己的足迹,甚至还心满意足地为它配上一副插图。

乾隆:没有被我糟蹋过的书画都不是完美的

我们知道乾隆极爱作诗,但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他重量而不重质,一生诗作共有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几乎等同于我国古代诗作创作巅峰——唐代流存至今的诗作总和,而他的诗作的存在形式多是出现在字画上。

公元1784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行至富春江边,一想到元代画家黄公望在此处完成了旷世画作——《富春山居图》,一时情难自禁,意欲提笔将胸中佳句落于那副名画上,可惜他的笔尖被《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密密麻麻的文字挡住了。

事实上,我们也无需按住黄公望的棺材板,因为乾隆钟爱的《子明卷》压根就不是他的真迹,只是《无用师卷》的临摹版。

早在明末清初,《富春山居图》就被分隔成了《无用师卷》和《剩山图》,一直流落民间,直到清朝中期,乾隆才将《无用师卷》和《子明卷》收入宫廷中。

乾隆:没有被我糟蹋过的书画都不是完美的

《富春山居图》

值得庆幸的是,乾隆将《子明卷》错判为真品,而《无用师卷》被他嫌弃地丢在一边蒙尘。

而那副被他钦定为“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帖》也被专家判定为唐代的临摹作品,至于真迹,相传在一千多年前被另一个发烧友——唐太宗设法从民间寻回,后来殉葬昭陵,至今下落全无。

但不少珍贵的文物还是难逃涂鸦狂魔的魔爪,就连宋代的瓷器上也被刻上乾隆御笔钦赐的诗句,宫廷造办处的最大职能就是及时将乾隆皇帝的印章、诗句雕刻在此类的硬件文物上。

1799年,乾隆离开了人世,留下康乾盛世万里河山的顶峰,而他钟爱的古董在不久的将来,在山河破碎中颠沛流离。

最令他意想不到的,莫过于在他身后一百多年的时间节点上,他的世孙溥仪将他的一件件古董变成奢靡生活的一张张兑换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