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朝貢是殖民還是收保護費?

在中國,朝貢是一種特殊的政治體制,歷史上,作為中國的“鄰居”,得到這一待遇的還真不在少數。朝貢並非大家字面理解那樣,只是一種單純的供給關係,它並非黑社會收保護費,而更代表著一種關係,同樣也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一種思想——“天朝上國”。

中國歷史上的朝貢是殖民還是收保護費?

唐朝初年,李世民開始了與吐蕃的戰爭,盛唐在軍事上的強勢在這裡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吐蕃的統治者不得不向唐朝稱臣,而這個時候,唐朝的決定是:納貢封王。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戰勝了,土地歸我,人民歸我,那就可以了,煮熟的鴨子豈能讓它飛了。這其實是另外一種制度,也被稱之為殖民。

但事實上,朝貢制度並非唐朝建立,早在戰國時期已經開始,並且這種方式真正意義上也保留了中國的民族多樣性。朝貢本身來說,是周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一種政治默契,而諸侯國之前也通過朝貢這種方式表達臣服。所以可以說,從朝貢制度建立以來,象徵意義就大於實際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朝貢是殖民還是收保護費?

隨著歷史的發展,朝貢本身也發生著變化,從過去的獲得財富到精神勝利(這裡並非貶義),朝貢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還有非常多的一些爭議的話題,其中爭議最大的就屬於朝貢貿易。這種方式就在於進貢的財富遠不如進貢之後朝廷所賞賜的數量。宋代以後中國政府准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鄭和下西洋之後,據史料記載,當時來朝國家達到了150多個,中國式“宗主國—附庸國”體系在地理範圍上達到了最大。但是也就有人詬病大明所謂“萬國來朝”也都是中國皇帝“陪賠本賺吆喝”的面子工程,其實質是“假朝貢、真賠錢”。

表面上肯定是不划算的,因為進貢的少,賞賜的多。但實際上來說,朝貢制度並非一無是處。特別是追其創建的初衷。

中國歷史上的朝貢是殖民還是收保護費?

四大文明古國至今只有中國尚存,這是為何?其實很簡單,因為中國哪怕在最強大的時候,在欺負完人之後總會留一線,而這一線正是朝貢制度。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作為國家來說,這樣的外交戰略所收到“朝貢國”的反抗和抵制是最少的。相較於殖民而言,朝貢無疑是一種更加溫和的形式。

發展到從唐朝到明朝,中國的GDP一直佔據著世界50%以上的份額,實際上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期,說實話,那個時候的日本、高麗乃至英國法國又能真正拿的出多少中國統治者看得上眼的東西呢?當然,其中也有統治者眼光狹隘的因素,這裡就不深究。總的來說,朝貢演變為一種儀式雖然是中國文化中“自大”的一種表現,但也絕不像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那麼不堪——“固步自封的枷鎖”。

中國歷史上的朝貢是殖民還是收保護費?

(《清明上河圖》中的繁榮之景)

實際上,在朝貢進行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中華文明的傳播,也為現如今中國的外交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鑑意義。至於殖民和朝貢哪個更好?相信哪些已經走向終點的“帝國”會更有感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