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銀行理財熱“退燒” 一季度認購金額同比減少近五成

■本報記者 呂 東

一直以來,利用企業閒置募集資金或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被眾多上市公司當作一項重要的投資手段,購買理財產品金額一直居高不下,那麼在2019年,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實施的首年,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又有何變化呢?

《證券日報》發現,隨著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減少以及預期收益率的持續走低,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也在正在大幅消退。今年第一季度,參與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以及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

3293億元購買銀行理財

同比減少47.9%

去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落地,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在類型、兌付以及認購規模上均發生了明顯變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購買理財產品金額較去年同期出現了大幅下滑。

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共發佈了1220條委託理財公告,這一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縮水33.44%,而去年同期的委託理財公告數量曾高達1860條。在這些上市公司發佈的委託理財的公告中,銀行理財產品仍是上市公司的首選,該類產品佔所有購買理財產品比例高達九成以上。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公告中披露的涉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數量以及認購金額均有明顯減少。其中,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披露的認購理財產品數量為5106條,而去年同期則高達8095條;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合計為3292.5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319.19億元下降47.9%。

上市公司委託理財,仍將重點放在了流動性及安全性上。《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公告上,所購買的理財產品均為安全性高、低風險且流動性好的理財產品,且幾乎所有上市公司在發佈的理財公告中也均對此有明確的表示。

本報記者查閱部分上市公司委託理財公告發現,利用閒置募集資金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均會指出,此次投資是在確保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正常進行和保證募集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不會影響公司募集資金項目的正常建設和募集資金的正常使用。而利用自有閒置資金理財的上市公司則同樣指出,將會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和確保資金安全的情況下,購買低風險的理財產品。

這種情況在今年第一季度也不例外。

今年前3個月,上市公司認購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及90天以內的產品佔比仍在九成以上。根據已披露的數據統計,理財產品類型中,非保本浮動性收益產品僅為892款,佔全部產品的佔比僅為17.47%,其餘則全部為保本型理財產品。而在期限選擇上,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產品數量多,而半年期以上的產品則數量較少。

預期收益率下滑

上市公司參與熱情降溫

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降溫,也與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發佈後保本型產品減少及收益率下滑等因素有關。

雖然由於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存在,讓目前上市公司閒置募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暫時尚未有“斷炊”之憂,但保本型產品越來越少也已成為必然。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全國銀行淨值產品存續量為6209款,環比上升689款。從淨值轉型程度指數來看,銀行淨值轉型程度指數為4.66點,環比上升0.38 點,並較去年同期上升3.51點。

自資管新規頒佈以來,理財產品非標投資受限,隨著原有較高收益的存量資產到期,總體預期收益率出現下滑。

今年3月份,銀行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22%,較上期下降0.04個百分點,這已是去年4月份資管新規發佈之後的連續第11個月下滑。當月,全國沒有一個省份的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31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則是環比下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7個省份3月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但此類產品顯然不是上市公司重點的理財投資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