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從學習語文課起步

寫作,從學習語文課起步

在中學任教的師兄正在創辦校刊,約我作文一篇,與中學生朋友談談寫作經驗。說實話,我自己也在學習寫作,就談談學習寫作的體會吧。

對於寫作,我既害怕,又喜歡。說害怕,是因為寫作是一項富於創新的複雜的腦力活動。只要不是抄襲,世界上沒有兩篇完全相同的文章。說喜歡,也是因為寫作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具有創造性的腦力活動。因此,學習寫作,最實際的目的是訓練創造思維,提高表達技能。而思維,很多時候比知識還要重要。

寫作難嗎?這是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老師告訴我,寫作一點都不神秘,寫作即是說話,是“用筆在紙上說話”,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者說是“用筆發言”,或者說是用“鍵盤發言”。正如一個人從出生到學會說話要經歷“牙牙學語”的過程一樣,寫作也有一個“牙牙學語”的過程。對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這個“牙牙學語”便是學寫作文。

作文是寫作,但寫作不僅僅是作文。學習寫作,從學習寫作文開始最有效。在寫好作文的基礎上,即進入更高一級的目標——創作。

對學生來說,學習寫作文的第一步是學好語文課。很多作家最初的寫作啟蒙便是語文課。我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在他少年時期,那時中國的鄉村普遍貧困,能借到的書很少,他家擁有的書更少。他把班主任老師那幾本書和周圍十幾個村子裡的書借讀完後,就反反覆覆地讀他大哥留在家裡的那一箱子中學課本。那時中學的語文教材分成《漢語》和《文學》兩種。《漢語》是古文、語法,《文學》則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的節選。那幾冊《文學》課本,極大地開闊了他的文學視野,點燃了他的寫作激情。無獨有偶,我國著名作家葉永烈這樣回憶語文課給他的最初的文學啟蒙:老師常常要我們背課文。年少時,腦子似海棉,最容易吸收知識的營養。一課一課地背誦,把一篇又一篇文學名著,刀刻銅鑄一般,深深印在腦海中。後來,在寫作時,好詩妙詞常常會在腦海裡不知不覺地蹦出來,從筆端流出來。細細一查究,這些儲存在記憶倉庫裡的文學“地址碼”,有不少是當年背語文課文時“輸入”的。可以說,今天的中小學語文課本,是短篇文學作品薈萃,是學習寫作文的範文。

以上兩位作家的閱讀和創作經歷啟迪我們,從學習語文課中提升作文能力,可從以下幾點努力。

一是多背誦。吟誦的好處很多,古今作家對此深有體會。鄭板橋曾說:“苟能背誦如流,則下筆作文,思潮坋湧,不患枯澀矣。”又說:“但須有志有恆,多讀多作,方有成就。”杜甫則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謂“破”,既指多回翻讀,新書也會翻爛翻破,也指能掃除書中的障礙,能熟練背誦,精義都讀通、讀穿、讀透。巴金寫道:“從小就讀過不少散文,……當時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讀多了,讀熟了,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調子。”是的,讀多了,讀熟了,既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又掌握多種寫作技巧,寫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巴金提到的《古文觀止》一書確實值得多讀、多背、多抄。你看,其書名一點都不謙虛:要學古代散文,看此本足矣。的確,此書匯聚了歷代散文的精華。

二是多分析。好文章會說話,會傳授寫作經驗,傳授文章應該如何寫的經驗。但這種經驗,不輕意領悟和獲得,需要我們閱讀時多加分析文章寫作的妙處,分析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如何謀篇,如何佈局,如何取材,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收尾,等等。要“站”在語文課本之上,這樣才能看得遠,看得清。

三是多動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明了多動筆的重要。要多寫讀書筆記、多寫日記、多寫作文,把課文中的亮點、感悟記下來,把好的詞語、句子、段落抄下來,把精彩的論點、觀點摘下來,把名段、名句記下來,閒暇時多翻翻、多記記,並嘗試在寫作中加以運用。寶劍是武者的第二生命,對於寫作者來說,詞彙恰似武者手中的寶劍。可以說,語言是寫作的第一要素,詞彙量的大小不僅決定著寫作的表達程度,還決定著寫作者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寫作者的掌握的詞彙越多,其思想就越深邃、越清晰、越準確,其思維就越深廣。然而,正如毛澤東所言,“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熟記基本詞,多記新詞;要下苦功夫,牢記甚至背誦一定數量的課文和範文;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更好地把詞彙融化在血液裡。

當然,學寫作文可以從語文課起步,但又不能侷限於語文課,除了語文課,尤其是達到一定的水平後,應將目光投向課外經典讀物,從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吸取無窮無盡的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有一天,當你站在眾多文豪的肩膀上時,你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和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