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兩種治療的整合。行為治療比較早,上世紀20到30年代,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認知治療是上世紀50到60年代發展出來的。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個範疇,而不是一個流派。比如有艾利斯的ABC理論、圖式治療、接納和承諾治療等。目前最主要是用在情緒障礙和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如何理解情緒障礙?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感受。情緒不好,怎麼解釋他的情緒不好?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大多數人認識裡面,會認為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是事件引起的,是事情決定了我們的感受。還有人認為是我們的態度影響、行為影響。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比如說班級兩個學生都考60分,但是兩個學生的情緒反應是不一樣的,一個學生會難過,一個學生會很開心。事件是一樣的,但是事件的意義不一樣。

決定我們感受的情緒的不是事件的本身,是我們當事人如何賦予這個事件的意義。同樣兩個男孩子去追求同一個女孩子,一個男孩子去追求一個女孩子,邀請週六晚上吃飯,結果女孩拒絕了,這個男孩子可能覺得選擇的時機不對,可能她有很重要的安排;另外一個男孩子邀約吃飯也被拒絕了,他會覺得自己不受任何女孩子喜歡,自己是很差的。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每天我們都在建構現實,然後賦予現實的意義。比如一個來訪者失業了,他的情緒很失落,我們要問失業了對於來訪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認知行為治療師很關注去尋找生活事件,去嘗試瞭解來訪者是如何賦予這個事件的意義,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對同一個事件看待方式是不一樣的。之所以有情緒障礙,問題不是看待事物的看法,問題在於看待一些事物是過分的僵硬、過分的極端。對待事物的看法永遠不止一種。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看法,從不同角度看才會讓事物瞭解更全面。

當我們體驗情緒痛苦時,我們處理信息過程會有認知歪曲。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歪曲是狀態依賴性,來訪者出現情緒抑鬱焦慮的時候,他的處理信息就會產生偏差。很多的認知歪曲對來訪者有加重情緒障礙的症狀。一個人患抑鬱症情況會很複雜,比如有基因、生物學因素、性格因素、環境因素,一個人產生抑鬱是多因素造成的。

認知行為治療更多的是關注維持持續加重來訪者情緒障礙的問題。

維持加重來訪者情緒障礙問題的就是認知歪曲。有些學生說每次考試我都要考第一名,這種看問題的模式是一種癔症,或抑鬱症。很多人平常是正常的,但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某一個事件時,他們的認知歪曲就會被激活,從而加重情緒障礙。

比如有一個人進行演講,他自己認為講的不好,這就是草率做決定。比如讀心術,一個人沒有任何根據條件下去揣測對方的心思,這也是一種認知歪曲。貼標籤是一種非黑即白,這個世界上沒有廢物,豬渾身都是寶。來訪者說他自己是廢物,那就讓來訪者描述一下什麼是廢物?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技術:讓我們走出心理的困境

認知歪曲是一種處理信息過程的歪曲,信息處理的過程和模式是建立在我們的神經迴路上,這些神經迴路形成取決於早期的人際互動上。新的人際互動可以重新塑造新的神經迴路,很多治療是來訪者能夠識別認知歪曲。

痛苦的情緒會影響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潛在的認知歪曲被激活,是受到情緒不好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