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卒中合併顱內外血管腔內血栓的臨床特徵及治療

隨著弓上血管影像學的廣泛使用,增強了人們對缺血性卒中患者顱內外血管腔內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的認識。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腔內血塊、腔內非閉塞性血栓、漂浮的血栓以及圓環徵(doughnut sign)。基於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的研究結果顯示,ILT 的發病率為0.4%-1.5%。近期採用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患者 ILT 的發病率為3.2%。頸動脈高度狹窄 ILT 發病率更高,ILT 也可見於非動脈粥樣硬化的動脈以及無狹窄的動脈。

ILT 的治療具有挑戰性,因為卒中復發風險更高,治療策略(內科或外科)仍缺乏證據。一些研究傾向於採用抗凝治療,並採取了不同的抗栓方案。另外,頸動脈狹窄合併 ILT 者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尚不清楚。一些小型的觀察性研究和NASCET 試驗事後亞組分析顯示,ILT會增加圍手術期卒中和死亡的風險,但尚不清楚介入治療的最佳時機。

因此,來自加拿大的學者Ravinder-Jeet Singh等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探討與合併 ILT 的急性缺血性卒中/TIA 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徵,以及治療策略和臨床預後。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Stroke 雜誌上。

研究概況

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員自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連續納入37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TIA(發病後24小時內)患者,其中有61例出現ILT,功能改善結果採用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出院時功能獨立結果定義為改良Rankin量表評分≤2。

主要研究結果

➤ ILT的患病率為1.6%(95%CI1.2%-2.1%)。ILT患者中位數年齡為67歲;40例(65%)為男性。臨床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2例(20%),急性缺血性卒中49例(80%),大多數卒中(76%)為輕型卒中(NIHSS≤5)。最常見的ILT定位為頸動脈或椎動脈(n=48,79%),其次為顱內動脈(n=11,18%),串聯病變(n=2,3%)。

➤ 最常使用的治療策略為聯合抗栓治療(肝素聯合單抗)(n=57,93%)。6天后,59例患者複查CTA,其中44例(75%)血栓消失(完全消失為27%)。30例殘留頸動脈狹窄>50%的患者中24例(80%)行頸動脈血管重建術(動脈內膜切除術15例,支架置入術9例),無圍術期併發症,發病到手術平均時間為9天。住院期間4例(6.6%)卒中復發。出院時,46例(75%)達到了功能獨立。

表1 臨床和影像學結果

急性卒中合併顱內外血管腔內血栓的臨床特徵及治療

急性卒中合併顱內外血管腔內血栓的臨床特徵及治療

圖1 A-D:A 和 C 為入院時 CTA 軸位和矢狀位影像,可見左側頸動脈球管腔內血栓(箭頭); B 和 D為治療後 ILT 消失。D 可見不規則斑塊(白色箭頭)和鈣化(灰色箭頭),提示為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 ILT。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ILT發生率較低。在頸總動脈中觀察到2/3患者存在ILT,在10例椎動脈患者中發現1例。每5例ILT患者中即有1例發生在顱內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原因。約1周內,3/4的ILT患者在聯合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血栓得到部分緩解。當患者接受聯合抗血栓藥物治療時,患者入院後神經功能的惡化是較少見。

總之,該研究結果提示,合併 ILT 的急性缺血性卒中/TIA 患者的臨床預後較好,卒中復發風險低,血栓消失率高,聯合抗栓治療能夠達到較好的功能結局。

醫脈通編譯自:Singh, R.-J, Chakraborty, D, Dey, S,et al. Intraluminal Thrombi in the Cervico-Cephalic Arteries. Stroke. doi:10.1161/strokeaha.118.023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