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國學文化《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修道以及追求學問都需要心無雜念,內心無雜亂,如果說心裡面遇見太多的時候,那麼你在修道的時候就失去了本真。

在佛家之中稱行腳僧為雲水,他們這種和尚手持三件寶貝雲遊天下四海為家,也就是所謂的苦行僧,他們行跡飄忽,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走到哪裡算哪裡。也不受物慾的束縛,內心淡泊,沒有過分的迷戀和執念,一生無慾無求,這樣的一種狀態,就是修行悟道最好的一種狀態。

《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對於我們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學問,讀書都是同樣的道理,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涵養以及知識。如果說有了太多的物慾雜念,那麼你讀書的本質也就喪失了,而且你讀書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國學文化《菜根譚》中說: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味,若有一貪著,便墮危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修身養性追求真理,要像木石一樣冷靜堅定,有一份沉著的意志,如果說一旦對於世俗有了羨慕的一種信念,那麼你的內心就會動搖,陷入一個充滿慾望的境地。

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當你想要修身養性的時候需要心無雜念,無慾無求,《道德經》中所提倡的無為的概念就是這樣一種道理。

《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想要救助蒼生,治理國家的時候就要有行雲流水,淡泊一般的情懷,如果貪戀富貴榮辱,那麼你就會陷入充滿危機的一個深淵。我們都知道,如果說一個人擁有一定權力和地位的時候,他一定要保持內心很高的一個素養和道德,一旦他的內心喪失了這些初心,往著榮華富貴的方向去發展,心裡有有了富貴之心,那麼他一定會通過他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為自己謀福利。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他損失的一定是別人的利益,所以說如果一個人救助蒼生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就要有一種淡泊的情懷,擁有這種情懷才能真正的去為其他的人謀福利,否則他就會陷入一種危機的深淵,這就是萬惡之源。

《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無論是當政,還是經商,保持淡泊名利,不以財富權力意志所誘惑。取財有道,方為君子,只有這樣才能保得人生太平,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捲入一個物慾橫流的漩渦中,重則也會身敗名裂。

所以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一個階段,又或者你擁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那麼也要注意,內心不要被那些不該有的慾望所侵擾。我們並不是反對享受生活,而是要懂得節制和適可而止,無休止的縱容自己的慾望,最後只會讓自己深陷深淵,有一份淡泊才能讓自己永遠逍遙。

《菜根譚》:處世之道,需心無雜念,方可造福於人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於這一篇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