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之思考,看完真的漲知識!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王國維先生便已經開始嘗試運用西方美學思想對中國詩歌小說等作品進行評析,並在這一過程中有意識地將西方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進行融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評論體系,也拓寬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發展道路。而《紅樓夢評論》則無疑是王國維先生嘗試將自己的美學思想應用於傳統文學評論的一部代表性的著述。當我們閱讀這一著作時可發現,王國維先生的美學體系中顯然並存著中西雙方的哲學思想。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之思考,看完真的漲知識!

1、 叔、康之"悲劇"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的第一章節中就明確指出,人生的悲苦掙扎歸根結底都歸於一個"欲"字,人生的痛苦都源於永遠無法被完全滿足的慾望,而人生的本質也便是無窮的痛苦。這就將人生的本質定義為一場"悲劇"。"悲劇"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時期,從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到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再到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悲劇"也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特的美學範疇。王國維受西方哲學美學影響較深,在此所表現出的悲劇意識就是源於這一西方悲劇意識理論。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之思考,看完真的漲知識!

他借鑑叔本華的觀點對悲劇的類型進行了分解。在叔本華的悲劇理論中,他將悲劇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悲劇,由極惡之人導致的;第二種悲劇,由於盲目的運命決定的;第三種悲劇,由於人物所處的位置、關係導致的。當一個人物他所處的社會位置和階層等特定的、無法變動的客觀環境所決定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可能悲慘的結果,是無法預見、無法改變的。而王國維吸收了叔本華的這一觀點並自覺地運用這一觀點來闡述《紅樓夢》的悲劇性。他認為第三種悲劇才是真正的悲劇,因為這種悲劇是由於普通人因其身份地位的侷限,受其階級與時代的道德要求影響,並從自己的欲求出發對旁人施加壓力從而所導致的悲劇。可以說是這樣的悲劇是人自己的欲求和自身的侷限性造成的,是註定要發生的。而王國維認為,《紅樓夢》中寶黛的愛情悲劇就是這第三種悲劇。兩人的愛情是自然萌發的,但因其性格家世等原因其結局又是早已註定的。在這一悲劇故事中,沒有絕對的"反派"角色,大家都只是依從其道德準則自我的欲求行事,"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離,又豈有蛇蠍之人物、非常之變故行於其間哉?不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而已。"也正因如此,最後所造成的悲劇才是真正的"悲劇中之悲劇"。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之思考,看完真的漲知識!

2、 佛、道之"解脫"

王國維並沒有對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哲學進行全盤的吸收,而是對其"擇而取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中國化"。他並不是將其中的體系與專業名詞強行嫁接於自己的文論體系中,而是找到了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中的相似點相通處,並以此入手來著手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從表面看是對叔本華悲劇美學思想的借鑑,但其實質上其思想內核中包含了道家佛家等哲學思想。《紅樓夢評論》將莊子和老子的哲學作為繼承,闡釋了痛苦的根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釋瞭如何解除痛苦,使人超脫。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之思考,看完真的漲知識!

在文章開篇,王國維就借用了道家老莊的生命觀,《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莊子》曰:"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待也久矣",王國維認為,人生之所以充斥著"憂患"、"勞苦"是因為人自身有"形"有"體"。"《紅樓夢》的主題之一即"生命罪孽"。在王國維看來,賈寶玉這個人物從其誕生到其最後遁入空門,其生命的過程即是"生命罪孽"的寫照。"而這也正體現出了老莊的生命觀,即人生充斥著苦難與,而這困難都源於人自身的慾念。有生即有求,有欲,求而不得既有痛苦。而這也正與佛家的生命觀相通,佛家常言,"苦海無邊",人生有"八苦",人生中一切苦厄皆源於"欲",就正是這種生命觀的體現。

而與這種生命觀相適應,老莊也尋求一種生命的解脫,同叔本華要放棄生的意志不同,佛道的解脫之道似乎更被王國維所認同。叔本華所追求的是扼殺"生的意志"的絕對寧靜,他認為這種生的意志永遠得不到滿足,要造成永遠的痛苦,要追求排除這總痛苦的絕對寧靜。而王國維不是傾向於扼殺生的意志,而是肯定生的意志,拋棄造成人生痛苦之"欲",以此來達到人生的解脫。而王國維這種思想的底色正是受傳統老莊佛道思想的影響。

《紅樓夢》本身便帶有著這種老莊思想的底色,而王國維對主人公寶玉解脫道路的品評更是建立在老莊的思想基礎之上。而寶玉便信奉著老莊,"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甚是符合他的心意,其最終的解脫之道更是"遁入空門",印刻著佛道思想的痕跡。"若《紅樓夢》之寫寶玉,又豈有以異於彼乎!彼於纏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脫之種子,故聽《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讀《胠篋》之篇而做焚花散麝之想。""寶玉之苦痛,人人所有之苦痛也。"在將寶玉的悲劇認作為普通人共有之悲劇的同時,王國維也將其"看破紅塵"的解脫的模式認作為自然、人類的、文學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是對人生悲苦根源的勘破。而這種老莊佛道的生命觀也就成為王國維在吸收叔本華悲劇美學思想並運用於批評實踐時所持有的傳統底色。

可以看到,中國傳統老莊思想與王國維所借鑑的西方悲劇美學尤其是叔本華的哲學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首先,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將人生看作是被"慾望"所控制因而不斷往復於痛苦之中的過程,而這正與老莊佛道"人生實苦"這一生命哲學觀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也更容易將叔本華這一悲劇哲學思想同對《紅樓夢》這一傳統小說的批評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藉助本土的佛家道家哲學思想對叔本華"生命意志"理論進行補充說明,更容易使讀者理解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哲學的內涵與本質,同時也能使讀者對生命本質即悲劇這一命題有更深層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對傳統小說進行評論解讀就勢必要藉助於傳統的理論與哲學美學思想的幫助,《紅樓夢》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佛道文化的土壤中的,這就註定了在對其文本及深層意蘊進行解讀時必然繞不開傳統的佛道思想,而勢必要憑藉其作為西方哲學美學介入文本的思想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