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時下的抗戰影視中正颳著一股惡俗的狙擊風,只要是戰爭劇,狙擊步槍就必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明星道具。最俗不可耐的是每劇必有的女兵,甭管劇情需要不需要,要是不給她們手中擺上一支纏了裹腳步的狙擊步槍,就跟導演活不下去似的。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給人的感覺,似乎這帶了光學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在戰爭年代的中國已經十分的普及。真的是這樣嗎?非也。

不錯,二戰時的各參戰國,確實已有M1903A4、Kar98K、九七式、九九式、M1891/30、NO.4MK.I等一大批技術十分成熟的狙擊步槍。在輕武器萬國造的中國軍隊中,這些狙擊步槍,難保不流入進來。但因為狙擊步槍並非象普通步槍那樣大量生產,因而即使在原產國的軍隊中,也只佔極小的比例,能夠流入到中國軍隊中來的,又能有多少?

前幾年央視有個跟風專講國軍狙擊作戰的節目,說在1935年,德國顧問曾向國軍建議在軍中訓練狙擊手,並說在國民政府1935年財政部開支列表中,有記載:“購毛瑟24獵槍120支,配望遠鏡式瞄準鏡,每支配彈2000發,另配備用槍膛30支,望遠鏡式瞄準鏡30支”。也有的文章稱,在淞滬開戰後,曾有美國華人向國軍捐贈帶有光學瞄準鏡的雷明頓30式獵槍1200支,用於淞滬抗敵。以上兩說不知確實與否。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上圖是從網上搜到的一張老照片,照片中的軍官正舉著一支帶有瞄準鏡的民用步槍,這張歷史老照片被很多媒體自媒體說成是國軍從德國進口列裝的毛瑟狙擊步槍。

我沒能找到所謂24獵槍的資料,請教幾位輕兵器方面的資深網友,他們也不知道,但我還是找到了與上圖那軍官手中帶瞄準鏡的步槍很像的下面一張這樣的圖片: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這是一支M98民用型獵槍,專供貴族們狩獵打著玩的。從外形看,該槍與軍用型的毛瑟狙擊步槍差別很大。

不管24式獵槍有沒有或長什麼樣吧。問題是,即便以上說法都是屬實的,一千多支狙擊槍,對於進進出出流水一樣替換的抗日軍隊來說,又佔了怎樣的比例?經過了戰爭初期寧滬兩役那麼慘重的損耗,到了南京淪陷以後,在美援尚未到來,德援又已終止的情況下,還能剩下幾支?何況這也不是影視中所見的狙擊步槍,而都是些民用獵槍。

因為後院走火而成為網紅的王寶強,前些年在電影《集結號》和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分別飾演了兩個狙擊手的角色,使用了同一支美式M1941約翰遜半自動步槍。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看到這支槍,讓我感嘆,這導演的商業眼光與軍事歷史知識走了兩個極端,前者能打一百分,後者卻只能打負的一百分。為什麼呢?因為在戰爭劇中滿屏都是三八式、中正式的傳統佈局之下,弄出這麼一支奇槍來,的確是很能搶得觀眾眼球。事實證明,這兩部影視之所以讓無知的觀眾狂追怒贊,王寶強狙擊手的形象與這支半自動步槍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為什麼說他的軍事歷史知識卻只能打負一百分呢?因為第一,M1941約翰遜半自動步槍特別的不適宜用作狙擊。該槍自動方式不像一般自動步槍那樣採用導氣式,而是步槍用的極少的槍管短後座式,這樣的自動方式比較適用於小威力的手槍,用在步槍上,精度與射程都不理想。第二,該槍因為故障多,在美國廣受詬病,是一支不怎麼成功的步槍,除了美海軍陸戰隊外,美陸軍中從未採用。解放戰爭時,美國大量向國軍傾銷他們的戰爭剩餘物資,才有極少量的該槍進入到中國。抗戰時期的中國戰場根本就不可能出現這支槍。

抗戰時,中國軍隊就一支狙擊步槍也沒有嗎?那倒也不是,比如下面這張歷史老照片: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這是中共七大期間林彪、賀龍、張經武等人正在擺弄、圍觀一支日本鬼子的九七式狙擊步槍。顯然這是個戰利品,說明八路軍的確繳獲過鬼子的狙擊步槍。不過若再細細看照片中眾人的神態,我猜,他們大概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個玩藝。照片中的這些人可不是沒見到過真傢伙的,那為什麼會爭相圍睹這麼一支槍?答案只有一個——稀罕。

日本鬼子九七式狙擊步槍。就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加重了槍管並掰彎了槍機拉柄改進而成,日本鬼子有裝備,但裝備數量極少,能夠被中國軍民繳獲的更是鳳毛麟角。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抗戰時期,狙擊活動很是活躍。晉察冀軍區有一種獨創的打法,稱作“孤膽射擊運動”。何謂孤膽射擊呢?就是由二至三人結成一個射擊小組,攜帶長槍,深入到敵人據點或敵人行軍的必經之路附近,隱蔽在高大的樹冠中、或高房上、或葦叢裡,待機對外出活動的鬼子進行遠距離精確射殺,打了就跑。就是憑著這樣的打法,晉察冀軍區老五團創下了一個月冷槍斃敵數百而自己無一傷亡的戰果。

129師師長劉伯承曾指示:“要培養特等射手,造就一槍一敵的神槍手……遼縣劉二堂神槍手的故事,要到處宣傳鼓勵仿效。”劉伯承提到的這個劉二堂,就是一個百發百中而且專門射殺敵指揮官的狙擊手。

抗戰時,用冷槍殺敵的神槍手當然不止楊長順、劉二堂了,孫存餘、李殿冰、高運成、陳丙昌、金維三等等,也都是當年著名的冷槍殺敵的英雄。

除了八路軍、新四軍重視培養特等射手對敵狙擊,抗戰初的國軍也一度很重視這一戰法,曾定出狙擊殺敵的賞格,“每擊斃一名日軍士兵賞50元法幣,擊斃一名日軍軍官賞200元法幣,擊斃一名日軍佐官賞500元法幣。”但不論國軍共軍,用於狙擊的傢伙就是三八式、水連珠等普通的步槍,鮮有帶瞄準鏡的專用狙擊步槍。

侵華的日本鬼子同樣也是注重狙擊的,在與我抗日武裝作戰時,曾給我重點目標造成較大殺傷。著名的回民支隊政委劉文正,就是在一次防禦作戰時,想通過高牆上的射擊孔向外觀察,剛剛把頭貼近孔眼,遠處的鬼子兵對準射孔快速瞄準,只一槍,劉文正就這樣犧牲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幕阜山戰鬥中,國軍第140師連長曾吉林利用拂曉登上山頂,利用晨幕與植被的掩護抵近觀察,可就在他舉著望遠鏡瞭望敵營時,被望遠鏡的鏡片反光告了密,遠處的鬼子兵一槍便擊中其頭部,致其當場犧牲。抗戰爆發後不久,國軍軍官上戰場有了一條新規定,即不再扎象徵軍官身份的武裝帶,也是屢屢遭受日軍狙擊後的無奈之舉。而日本鬼子用於狙擊的步槍,同樣鮮有帶光學瞄準鏡的專用狙擊步槍,也仍然就是普通的三八大蓋。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冷槍冷炮活動中,曾經湧現大量優秀的狙擊手,比如張桃芳: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比如鄒習祥: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可你再看他們手裡的槍,就是蘇聯援助的最普通最普通的莫辛納甘44式步騎槍。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和張桃芳、鄒習祥一樣,志願軍冷槍殺敵活動中所有的狙擊英雄,用的都是這樣的普通步槍,沒有狙擊步槍。

不僅抗美援朝戰爭時志願軍手中沒有狙擊步槍,就是到了最近的一場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在開戰之時,全軍也還沒有一支狙擊步槍呢。中國第一支狙擊步槍,即七九式狙擊步槍,還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才根據戰爭的需要倉促之間仿製成功的。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上圖那抗日劇《國際大營救》中出現的,就是直到1979年開戰時尚沒有問世的79式(或85式)狙擊步槍。即下圖這個:

那年頭,狙擊作戰鮮有狙擊步槍

該槍1979年仿製成功後,經過對越作戰的檢驗,做了必要微調,1985年,才正式定型為85式並列裝部隊,也就是打這個時候開始,狙擊步槍才逐漸走入中國軍民的視野。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在全中國的軍隊中,從士兵到軍長師長,估計找不到有誰會使用那種帶有光學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因為什麼?沒見過。

有些狙粉可能會說:沒有狙擊步槍,狙擊從何談起呢?那我要反問了:誰規定的沒有專門的狙擊步槍就不能進行狙擊作戰呢?我們的前輩,沒有專用的狙擊步槍,沒有瞄準鏡,就使用最普通的步槍、騎槍,照樣狙擊,照樣把東洋的、西洋的鬼子打的不敢小瞧,照樣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