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二股東為何投資其死敵瑞幸?

2018年5月,“咖啡新物種”瑞幸發佈致星巴克的公開信,呼籲給行業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中國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這被視作是瑞幸與星巴克的“矛盾”公開化,兩者的競爭圍繞供應商和消費者同步展開。

現在,瑞幸咖啡和星巴克有了共同的投資者。

4月18日,瑞幸咖啡宣佈獲得B+輪融資,本輪融資額1.5億美元,由貝萊德(BlackRock Inc.)領投其中1.25億美元,投後估值29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貝萊德是星巴克最大的主動投資者,星巴克前五大機構持股股東分別為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Inc.)、貝萊德集團(BlackRock,Inc.)、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 Corp)、資本世界投資者(Capital World Investors)和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其中最大的機構持股股東美國先鋒集團,其投資屬於指數基金被動配置,第二大股東貝萊德投資則是星巴克最大的主動投資者。

從現在開始,星巴克和它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的挑戰者瑞幸咖啡有了共同投資者,這意味深長。

貝萊德是何方神聖?

貝萊德另一個名字是“黑巖集團”,它掌管著超過6萬億美元的資產,是全球最大資管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多於任何銀行、保險公司、主權投資者以至資產管理業對手方。不只是星巴克,貝萊德也是蘋果、麥當勞和殼牌等跨國老牌消費巨頭的最大單一股東之一。

星巴克二股东为何投资其死敌瑞幸?

讓其聲名鵲起的是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安然無恙。當時雖然貝萊德是抵押擔保債券的主要投資者,但由於準確把控風險,不但毫髮無損,甚至還拿出5400萬美元利潤用於分紅,貝萊德因此成為政府和機構的座上賓。

貝萊德進入中國的時間不算長。2017年底,貝萊德在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貝萊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功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這將允許該公司為中國的合格機構及高淨值投資者提供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去年底,貝萊德發佈了第二隻中國私募,這一次參與瑞幸咖啡投資的是其所管理的私募基金。

貝萊德官網顯示,其近期發佈了2019第二季度全球展望,在報告中,貝萊德直言:

“本季度我們更新了2019年投資主題,並對中國市場進行深入探討,因為中國在我們判斷全球經濟前景、市場走勢及地緣政治風險時作用關鍵。”

星巴克二股东为何投资其死敌瑞幸?

這份報告認為,中國在全球經濟、市場和地緣政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寬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施行,貝萊德確信中國經濟將從二季度起重拾升勢,中國經濟的增長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貢獻,貝萊德看好“即使在經濟減速環境下也能產生持續收益增長的優質板塊,例如醫療保健和科技板塊。”貝萊德十分看好中國科技產業,去年12月26日,貝萊德發文稱,“中國科技股目前估值具備足夠吸引力,當前正是長線投資中國科技股的大好時機。”

看好中國市場,看好科技板塊,貝萊德投資中國近年來增長最快的獨角獸,就不讓人意外。

貝萊德投資的深層意義

對於瑞幸來說,B+輪融資獲貝萊德青睞的價值遠高於1.5億美元的真金白銀。

從融資頻率來看,瑞幸咖啡現在融資難度不大。

2018年5月8日,瑞幸咖啡13個城市500家門店正式營業,並高調宣佈攜10億人民幣入場;

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宣佈完成2億美元A輪融資,投後估值10億美元,大鉦資本、愉悅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君聯資本參與本次融資;

2018年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佈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22億美元。愉悅資本、大鉦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參與本次融資,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進入公司董事會;

2019年4月18日,瑞幸咖啡宣佈完成1.5億美元B+輪融資,貝萊德(BlackRock Inc.)領投其中1.25億美元,投後估值29億美元。

從成立到成為獨角獸用了一年不到時間,A到B輪融資之間只隔了5個月,B和B+輪只隔了4個月,估值已躥升到29億美元,其中A到B輪的5個月更是直接翻倍,瑞幸咖啡的增長速度超過往年任何現象級互聯網公司,包括滴滴。

星巴克二股东为何投资其死敌瑞幸?

在估值增長的同時瑞幸咖啡門店數量也極速擴張,4月17日,星巴克中國高級質量經理尼力在一個公開活動上表示,星巴克在全國有3800多家門店,遍及140餘個城市。而截止到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做22個城市已經開出2000多家門店,而星巴克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才開出3000多家門店,瑞幸咖啡在一年的時間裡面做到了星巴克的三分之二,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瑞幸咖啡2000家門店意味著在城市內門店密度比星巴克更高,在核心區步行500米可以找到一家瑞幸咖啡門店。

作為咖啡市場的新物種,瑞幸咖啡快速增長。或許正是因為此,很多人對其模式出現了擔憂和質疑,比如有悲觀者指出,瑞幸咖啡可能會是下一個ofo。對此,瑞幸咖啡不得不出面召開發佈會回應,強調自己不會是下一個ofo,虧損是“戰略性虧損”,2018年虧損8億在預期中,瑞幸希望用虧損將中國咖啡市場“從存量到增量打透”。

瑞幸咖啡提出了消費平權的理念,瑞幸咖啡CMO楊飛說:“全球很多咖啡賣到壟斷的價格,我們就做不聽話的鯰魚,打破市場的高價壟斷,讓咖啡回到正常的價格就可以了。”這樣的理念讓瑞幸咖啡這一“新物種”看上去與傳統咖啡產業水火不容,模式也備受質疑。

這一次融資獲得貝萊德加持則表明三點:

認可星巴克價值的投資者認可了瑞幸咖啡,就像騰訊的“賽馬”理念一樣,這對瑞幸咖啡的模式是一種肯定;

星巴克與瑞幸咖啡的競爭已從消費者、供應鏈和生態鏈蔓延到資本市場,現在作為“賽馬”共同拿到貝萊德投資,如果上市對資本的爭奪恐怕會更加激烈;

貝萊德是世界最大資管集團,在美國資本市場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這意味著瑞幸咖啡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關注。

此前瑞幸咖啡以及其背後的新零售已被彭博社、路透社、快公司、CNBC和福布斯等美國主流媒體關注,不過這一次是瑞幸咖啡首次拿到美國資本的錢,結合此前的媒體報道來看,此舉意義非凡:路透社此前報道稱瑞幸咖啡正以30億美元的估值尋求美國IPO,預計最早時間在今年五月完成。如果報道如實,意味著瑞幸咖啡距離美股資本市場邁出了一大步,B+輪融資更像是Pre IPO輪。

星巴克向瑞幸學習?

預計到今年年底,瑞幸咖啡門店數量將超過進入中國二十年的星巴克。瑞幸咖啡主要市場在星巴克大本營一二線市場,後者業務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星巴克2018年4季度財報顯示,其全球淨收入為66.3億美元,同比增長9.2%;同店可比銷售同比上漲4%,高於市場預計的3.2%,然而中國地區的同店可比銷售增速僅為1%,同店交易下滑2%。

2018年5月,瑞幸咖啡起訴星巴克涉嫌壟斷競爭。儘管星巴克針對瑞幸咖啡的發難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我們歡迎有序競爭,彼此促進,不斷創新,持續提升品質和服務,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然而事實上,卻在身體力行地學習這個“新物種”。

星巴克二股东为何投资其死敌瑞幸?

2018年8月,在瑞幸咖啡獲得A輪融資成為獨角獸後,一直宣稱要確保口味而不做外賣的星巴克,終於坐不住了,宣佈與阿里達成戰略合作,基於餓了麼成熟配送體系給中國消費者提供咖啡外賣“專星送”服務,2018年12月14日“專星送”業務提前完成年度目標,在中國實現對超過2000家門店的覆蓋。與此同時,星巴克將這一服務複製到日本、英國和美國等12個國家。3月20日,星巴克美國總裁 Roz Brewer宣佈已被拓展到全美1600家店面的美版“專星送”,很快將進入星巴克總部西雅圖。

不只是學著瑞幸做外賣,星巴克將瑞幸咖啡熟稔的互聯網營銷用到專星送業務中。在通過互聯網手段獲客上,瑞幸咖啡除了有常見的折扣券、贈飲券外,還有“逐鹿百萬大咖”這樣的新玩法。星巴克專星送最初宣稱要9元的運費,事實上到現在依然是免費配送,餓了麼上還會有各種券贈送。

前段時間星巴克“貓爪杯”刷出一波存在感成為其在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次營銷,瑞幸咖啡在互聯網營銷上走出更遠:小藍杯和小鹿頭的視覺衝擊、湯唯張震聯袂代言、鋪天蓋地的分眾廣告、WBC(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構成的咖啡拼配團、品鑑會和快閃店,這一切看似營銷,實際上卻是品牌與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們對話的方式,瑞幸咖啡的營銷已成為許多行業品牌模仿學習的對象。

星巴克二股东为何投资其死敌瑞幸?

很多人擔心瑞幸咖啡的推出會讓星巴克在中國“混不下去”,實際上整個事情的走向卻讓人意外。星巴克一邊積極擁抱新零售,一邊加速擴張步伐,其計劃2022年之前在中國門店數量擴張至6000家,入駐230個城市,每年開店數量超過600家,從宣佈推出外送業務到今天,星巴克股價已上漲45%,市值屢創新高一度逼近千億美元,最新市值934億美元。這一定程度反映出,咖啡新零售模式得到美國資本市場認可,再回頭看就更容易理解,貝萊德在成為星巴克二股東後再投資瑞幸的舉動。

瑞幸咖啡當初給星巴克的公開信中期望後者“能夠用開放的胸懷和其他咖啡品牌共同攜手發展中國咖啡市場”,現在看來,星巴克正是這樣做的。

今年2月,星巴克CEO凱文·約翰遜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在評價瑞幸咖啡帶來的“威脅”只是回答,“我認為這不太可能(unlikely)”,這被外界解讀為“不夠堅定”,其理由是,“許多瑞幸咖啡門店的’存在點’相對要小得多,無法與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星巴克咖啡店相比。”這實際上也體現出兩者的差異化定位,星巴克是第三空間大店模式,瑞幸咖啡是小店模式,緊貼消費用戶佈局,採取外賣和線下結合的模式,門店就是配送點。

儘管現在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已擁有同樣的投資者,但兩者共存而競爭的局面會持續很久,相對於勝負更重要的是,咖啡新零售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咖啡行業迎來攪局者

新零售的本質是用互聯網去重構零售的人、貨和場,咖啡新零售也不例外。“第三空間”始作俑者星巴克提出了“第四空間”的口號,第四空間就是互聯網數字空間,但新零售不是簡單地通過互聯網做外賣,瑞幸咖啡作為咖啡新零售的始作俑者,是怎麼做的?

在場景上將外賣與到店結合,通過“藍色夥伴”平臺實現瑞幸咖啡Inside更多場景,如企業寫字樓,咖啡行業講了很多

年的“第三空間”故事不再奏效了;

在顧客側一直在培養和改變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的消費習慣,通過多種多樣的營銷活動讓古老的咖啡與年輕的消費者對話,讓沒有咖啡習慣的中國消費者習慣喝咖啡,創造增量市場;

在產品端通過“藍色聯盟”整合供應鏈確保品質,拓展更多品類,在輕食後,前段時間瑞幸咖啡在北京和廣州上線4款茶飲,而據媒體報道,星巴克將於4月26日推出8款“非主流”茶飲,風格與以往變得截然不同,這表明咖啡巨頭們在產品上將不斷地推陳出新,抓住需求多變的消費者。

星巴克二股东为何投资其死敌瑞幸?

長期來看,咖啡新零售突破傳統第三方空間的物理侷限,與用戶建立起長期聯繫後,就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不斷加載產品和服務,其終極形態將是一個綜合新零售平臺,咖啡只是子集,飲食只是局部,未來想象空間巨大,這對所有咖啡巨頭都是利好。

不只是星巴克,麥咖啡、COSTA、漫咖啡、太平洋咖啡、ZOO 等傳統咖啡品牌都已推出外賣服務,它們對瑞幸咖啡的態度,就像當初傳統企業對互聯網的態度一樣,經歷了從“看不見”到“看不起”到“看不到”再到“看著學”的階段,瑞幸咖啡也成了整個咖啡行業的鯰魚。儘管瑞幸咖啡是咖啡市場門前的新物種,但顯而易見,它算不上是破壞者。

多年不變的咖啡產業終於開始升級換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