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華夏子孫,向來喜歡尋根問祖,追根朔源,而譜書為我們每個人尋根訪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因而姓氏,千百年來,一直深受百姓重視。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從黃陽司老街往北走三里許,有個村子叫馮幹嶺村,村中有座氣勢雄偉,古樸典雅的祠堂叫“馮鑑公祠”,馮鑑公是誰?他是怎麼來到馮幹嶺的?帶著這個疑問,我翻看了《馮氏族譜》。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據永州《馮氏族譜》記載,永州馮氏始祖叫馮克銘,馮克銘,原籍是江南省(清朝時安徽和江蘇總稱)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今安徽宣城市),世代居住在清流鄉第一都第一圖,明洪武元年六月跟隨朱元璋的大軍攻打郴州羅元帥,屢次攻克名城有功,明洪武二年,調升道州守衛,明洪武十三年三月升永州衛指揮使(相當於今永州軍分區司令員),明洪武十四年,調徵雲南蠻人,明洪武十八年,重調任永州衛指揮使,因家在零陵縣,卜居在水北鄉(今普利橋鎮)堡裡橋座梓壩村。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普利橋鎮座梓壩村,江水縈繞,田地肥沃,一馬平川;水利條件,得天獨厚,樹木參天,風景旖旎。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始祖馮克銘生有三子,分別叫馮鎖住、馮定住、馮開住,其中大兒子鎖住襲職實授冠帶,二兒子定住承襲父親的官職永州衛。馮鎖住生有五個兒子,二十八個孫子,五世孫馮政生有二子,次子志定生有六子,大兒子馮鑑又生有五個兒子,這時候座梓壩村已經成為一個大村,田地不夠用了,馮氏後代紛紛往外搬遷。其中七世孫馮鑑,經常往返了黃陽司巡檢司和座梓壩村,看到馮幹嶺一帶土地寬廣,無人居住,於是就插杆為地,帶領五個兒子在馮幹嶺這地方定居下來,最初這裡叫“馮鑑嶺”,因“鑑“和”幹“零陵話讀音相近,最後就演變成”馮幹嶺“了。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如今馮幹嶺村繁衍了千餘人,馮幹嶺村人馮姓都是馮鑑的後代。因馮鑑是馮幹嶺村的開山之祖,故而村中的祠堂取名叫“馮鑑公祠”,祠堂裡供奉的是馮鑑牌位。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如今從冷水灘普利橋鎮座梓壩村馮克銘始祖繁衍出來的馮氏後代散落在永州各地以及雲南、四川一帶,普利橋附近的馮氏村莊有座梓壩村、雨塘村、寬公村、應塘村、小水村、楠木衝村,黃陽司的馮幹嶺村,東安縣井頭圩鎮的八字門村、盤龍圩村,零陵黃田鋪的鳥塘鋪村,富家橋鎮的慄山裡村,雙牌縣平福頭村以及何家洞鄉,祁陽縣文明鋪鎮有個馬鞍嶺村,以前都姓馮,不知何故,全村馮姓都搬遷到哪裡去了,只有附近山裡的墓碑上記載著,這裡人們曾經都是馮姓。馮克銘始祖的後代,有些人搬遷到川、滇,現在每年清明節,還有很有外地的馮氏後代到普利橋鎮座梓壩村尋宗認祖。

【永州文化】 座梓壩,永州馮氏的發源地

馮氏 ,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29位,全國有八百多萬人,主要分佈在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雲南等地。馮氏在中國雖然只有八百多萬人,但自古至今,中國馮氏人才輩出,出類拔萃,例如:馮異,東漢開國名將,平定赤眉起義,協助劉邦建立東漢,因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誇,被人奉為“大樹將軍”,永州馮氏信奉大樹家風,自稱“大樹將軍”的後代;唐代有吏部尚書馮宿、監察御史馮師古、工部尚書馮定和諫議大夫馮審、後晉宰相馮道、南唐宰相馮延己、北宋宰相馮拯、北宋狀元馮京、明朝戶部尚書馮銓、清朝進士馮成修、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等,都是當時的名臣良將;清末抗法名將馮子材、北洋軍閥馮玉祥、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製造師和飛行家馮如等等。永州本地馮氏名人有:馮天柱,別號一擎,冷水灘普利橋人,北洋軍閥被趕出湖南後,馮天柱先後任湖南政務處總務科長,新寧縣縣長、省政務廳科長、廳長等職。1923年,任衡陽警察廳長兼辦衡陽警校。1926年,唐生智任湖南省主席時,曾任湖南省民政廳長,1929年會家鄉在冷水灘創辦農校(今永州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倡辦文德中學(今永州二中);馮德校,冷水灘普利橋人,2016年任東安縣委書記至今。

普利橋座梓壩村,永州馮氏的發源地,歷經六百多年的發展,她似一泓源泉,涓涓細流,流進華夏兒女的血脈,成為生生世世不變的印記......

轉自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