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現狀及相關文獻綜述

一、關於課程的文化研究

20世紀60年代,課程的文化研究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被運用在課程問題研究上。最幵始是個別文化人類學家將研究焦點集中於現代原始部落中的教育問題,如1963年哈特發現原始學校的青春期後的課程主要是用來把青年人培養成合格的社會成員。以後逐漸拓展到社會階級、階層、民族的教育問題以及學生文化、教材文化領域。

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歐美等國的課程文化研究的趨勢看,課程專家的興趣已經從課程文化開發轉向課程文化理解,即理解課程所符合的價值觀,理解課程與課程實踐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的關係,並把課程置於更廣泛的社會、經濟、文化、種族等背景上,聯繫個人深層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體驗,尋求課程文化的主體存在。


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現狀及相關文獻綜述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課程的文化研究進入了我國學者的視野,肯定了課程文化研究的意義,將研究指向現實中的課程開發與建設。研究者整理了下列學者專家關於課程的文化研究的論述重點,以求能夠歸納出課程的文化研究所包含的範圍和內容。

鍾啟泉教授在《學校知識與課程標準》、《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等論文中倡導適應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建設新的課程文化。他認為“學校知識是從一定的歷史背景的文化體系中,根據某種價值判斷作出選擇並賦予教育價值的”,課程可以界定為“教育價值的組織”,包括價值觀、態度、技能、知識等的教育價值在社會中佔一定的地位,維持著一定的社會關係;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知識被商品化,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與作業始終處於以他人為敵的競爭之中”;

他認為素質教育區別於“應試教育”的一個標尺就是關注“方法論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素質教育改革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他努力倡導一場以研究性學習實施為主題的課程文化革命氣裴梯娜教授肯定了課程文化研究的積極意義,她認為“學校課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會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她認為“對課程的文化學研究,既能拓展課程理論研究的視野,又能引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開發與建設。”

她主張“在我國多元一體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積極倡導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新文化”氣靳玉樂教授在《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等論文中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分析了課程建設的文化礎,提出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條件下應致力子“構建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實現課程文化模式的轉型”氣黃全教授也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切入,認為“特定的倫理意識結構是每一時代和民族賴以作出具體的課程價值判斷的基礎”,他認為現代課程文化中的倫理意識應包括“熱愛學習,崇尚學習生命和形成學習自律”氣鄭金洲教授明確提出了課程文化的概念,認為課程文化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課程體現一定社會群體的文化;二是課程本身的文化特徵。”

他指出了課程作為文化本體的意義,揭示了課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和文化形式的兩個方面的文化特質這是課程文化研究的一種突破。他認為狹義的課程文化主要指教材文化,並對教材進行了文化分析,認為“課程是主流文化的體現者,通過教材的編制、出版、發行、審查和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選擇;課程的主流文化特徵就從根本上得到了保證”氣黃忠敬博士在《課程文化釋義:一種分析框架》、《知識權力控制——基礎教育課程文化研究》等論文中認為,“課程文化既是一種用文化的眼光認識課程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具有實體內容和對象化的文化結構”,“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講,課程文化就是課程對文化選擇的問題”,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課程是一種文化現象”。

他認為“課程對文化的選擇是指課程傳承什麼知識和如何傳承,即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和如何選擇知識”,他指出“實體化的課程文化是一種精神財富,既表現為課程意識、課程思想、課程價值等內隱的意識形態,也表現為課程制度、課程政策等外顯的制度化形態”。他認為,“從本體論上看意識形態控制、課程管理的權力結構、課程內容的學科地位等反映了社會的權力結構,是價值負載的”,“有必要對課程進行批判與反思”,“從關係論上來看,課程體現著主流文化,存在著階級階層偏見、種族民族偏見和性別偏見,課程建設應該克服這些偏見,走向多元的課程文化”氣吳永軍博士從課程文化選擇的角度,主張在一個社會中課程“既要考慮共同文化,又要考慮亞文化”,要堅持“雙元文化觀念”。

郝德永博士在《課程與文化:一個後現代的檢視》中從後現代的視角研究課程與文化的關係,觀照課程與文化的互動。他認為,現代課程作為傳承文化的工具品性致使“課程發展呈現出了清一色的文化驅控與鎖定機制”氣他對這種以傳承文化為旨歸的現代課程進行了徹底批判。他運用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和思維邏輯,將現代課程稱為“苗式文化”和“單向度課程”,它的附庸於社會文化的品性使課程改革的實踐陷入不斷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

他指出“課程面臨著一場深刻的文化革命,那種旨在一勞永逸地傳授某種文化的教育,那種完全受現實文化驅控與鎖定的毫無批判與創新性的課程必將被超越。”他按照後現代理論否定真理性、普遍性等觀點,他預言隨著時代的變化,“昔日那種價值無涉的認同性課程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現實性上都己不具備充分的合理依據”。在他看來,“後現代課程必將徹底摒棄現代性的工具意識與機制,以一種薪新的文化主體形態,融入未來的文化發展與建設中”。


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現狀及相關文獻綜述



二、關於音樂教育的文化角度研究

音樂教育工作者受到整個學術界文化研究範式的影響,也愈加重視其研究領域的文化問題。以下,研究者整理出各學者對音樂教育文化方向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觀點: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研究

多元文化觀認為文化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比其它文化更優秀,因此不應該把自己的標準強加於其他文化。音樂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觀認為音樂的文化價值是平等的,主張世界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均值得學習,通過學習各種文化的音樂,實現對他者與自身文化的認識。許多學者從多元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國音樂教育,從近十年中國自身以及外來文化因素入手,探求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意義。此外些學者將研究焦點集中在中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論的對比與借鑑研究上。以下是各學者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問題論述重點。

管建華在《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課程改革與文化》中提出中國音樂教育應在“全球多元文化和諧相處的新的生態文明價值的教育哲學基礎”之上,構建音樂課程的立體三維建構,即建立“母語文化的音樂課程”、“多元文化為基礎的世界音樂課程”,認為“音樂教育要充分理解其文化價值系統意義”。樊祖萌在《多元文化與21世紀的音樂教育改革》中認為“對中國音樂教育來說要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要處理好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漢族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歐洲音樂與其他國家音樂這幾對關係”。

魏煌在《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中對文化與多元文化、多元音樂文化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等概念入手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立足點與定位,認為應“紮根於中華音樂文化的土壤中,同時汲取世界上一切優秀音樂文化”,增進交流,取長補短。

楊曉在《跨文化理解:認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三個視界——讀〈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經典譯叢〉》中從整體上評述了“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經典譯叢”的三本譯著,對我國音樂教育者理解和運用多元文化有所參照。田小書在《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從歷史脈絡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美國學者特里斯沃在《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一基礎與理論》一書中“試圖提供當今全球、特別是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圖景,也包括世界各地的狀況”。全書大致分為三部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哲學基礎,它的歷史發展以及對音樂教育的啟示。

(二)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開始,刊登在中國音樂類核心期刊中的相關論文數量愈來愈多,從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提倡學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同時也包含了對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視,倡導音樂教育中應特別加強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此外,一些學者也對中國音樂教育與中國音樂文化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關注中國音樂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機制問題,此類觀點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念的衍深。以下研究者整理了各學者對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文化傳承問題有代表性的觀點。

曰本學者柿木吾郎早在1989年就提出音樂教育作為文化教育的觀點,他說“作為文化的音樂人們通常把音樂理解為藝術音樂教育也被看成是藝術教育。因而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培養音樂家是教育的一項專門任務。不過作者認為普通教育中,音樂教育還是作為文化教育來看待比較合適”。

管建華認為“音樂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以及對環境作出的反應的各種體驗,並代代相傳,因此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正是維繫中華民族過去、現在及未來音樂文化的紐帶。”王耀華指出“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增強民族信心,振奮民族精神的需要;是繼承發展民族傳統的需要順應世界音樂教育發展趨勢。”

射嘉幸通過對中國歷史上關於音樂民族化問題從歷史角度進行透視,尋求當代“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新的意義,並認為“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應當“從國民教育幵始,成為大眾的音樂教育”氣薛藝兵對中國音樂環境中包括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中西結合)和西方體裁的各種音樂共存的多元音樂文化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了“母語”和“非母語”的差異,提出“以傳統民族音樂為主,兼顧其他兩種音樂文化的觀點”。

杜亞雄認為“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應該建立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而不是新音樂的基礎上”。陳雅先認為音樂教育的價值意義在於“保存與傳遞音樂文化是音樂教育的基本職能;能有效借鑑、傳播外來音樂文化使音樂文化發生變遷,促使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音樂教育具有整合與控制音樂文化,增強音樂文化凝聚力的功能”,文章認為音樂教育要將一切有利於音樂文化發展的東西都納入到音樂教育中。

李方元博士“通過對我國音樂知識和音樂教育中‘典範’與‘非典範’情形的討論,從知識的‘邊緣性’角度探討當前主流‘音樂知識’中所含科學’、‘客觀’、‘文化’等屬性的實質,以及它們在音樂教育中的影響其中涉及到音樂知識的性質、地位、文化屬性等問題。”

(三)音樂教育與社會歷史文化變遷的關係

近年來音樂教育與社會歷史文化變遷的關係問題也是研究的熱點。修海林在《文化環境與音樂教育問題》中探討了由文化環境的變遷引起的音樂教育體制改革問題以及中西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相關問題韓勵國在《中國社會文化變革與音樂教育觀念更新》中從中國古代傳統的音樂教育價值取向幵始,對音樂教育觀的歷史進程進行梳理,他將歷史進程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觀,奠定了以德為美的傳統音樂教育價值觀”、“西學東漸,催生了受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影響的中國音樂基礎教育萌芽”、“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既激發了全民抗戰熱情,又推動了中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以俄為師,形成了以歐洲技術為中心的中國音樂教育格局”、“極左思潮籠罩時期,我國音樂教育受到政治干擾,使教育觀念受到嚴重扭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與文化轉型,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

(四)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角度研究

從文化哲學角度進行音樂教育研究的文章數量明顯較少。研究者整理了各學者的有關論述重點。謝嘉幸《關於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一文中從文化意識、文化傳承、文化發展以及文化策略幾方面對當代音樂教育進行文化上的思考。他對“何謂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問題,指出“焦點集中在本世紀初西樂引入及傳統音樂的斷裂之上,而交響樂及鋼琴正是這次西樂引入的直接結果。關於這一現象究竟算是西方文化的入侵,還是中國文化的主動吸收,這一現象的結果是導致中國音樂文化的消亡還是發展,理論界的爭論至今並無結果”。

謝先生認為“如果外來音樂文化都不能算是本民族的文化,那麼中國自身音樂文化的源泉將所剩無幾,因為歷史上二胡、琵琶、揚琴都是外來的”。範曉峰《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觀探析》一文從文化存在的三個方面即意識、行為、形態,對音樂教育的文化屬性進行探索。

他認為“音樂教育的實質應該是音樂文化主體意識、行為體驗和不同形態三位一體的文化教育。若要解決中國音樂教育問題,首先要確立文化主體意識;培養文化體驗的自覺行為傳承優秀的文化形態建立自己的音樂文化教育體系。”管建華在《“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一文中介紹了當今音樂教育實踐哲學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批判及其理論根據,使我們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在哲學史上的歷史性侷限有所認識。他認為國際音樂教育的哲學己經轉向將“音樂作為文化”的音樂教育文化哲學基礎上。

管建華在《後哲學文化與音樂教育文化哲學》中闡述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蒂的後哲學文化觀以及與音樂人類學的咅樂文化觀和當今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關係,說明了音樂教育哲學方向和美國社會後現代文化轉型的一致性管建華在《音樂文化哲學與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中指出“音樂教育哲學並非科學的領域,它是人文科學的領域或文化的領域,由於它的文化屬性,因此,音樂教育哲學就有了音樂文化哲學的屬性,或者說,有何種音樂文化哲學,便產生相應的音樂教育哲學。文化與社會、民族、歷史的文化哲學緊密相關。”


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現狀及相關文獻綜述



三、中國鋼琴課程與教學的文化研究

(一)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宏觀研究

此類研究主要以中國鋼琴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從宏觀和歷史的層面,對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特定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卞萌的《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鋼琴文化理論的學術著作,它首次將中國鋼琴文化作為一個有機的綜合性整體,其中涵括了中外鋼琴作品鋼琴演奏、中國鋼琴曲創作、鋼琴專業教學、鋼琴業餘教學、以及中國鋼琴文化理論等各個方面。

馮效剛的博士論文《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綜合運用歷史學、文化學、音樂學、教育學等方法,以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活動及其相關人物為主線,對各個時段的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和總結,對這個時期的中國鋼琴創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鋼琴音樂文化進行多方位的歷史性觀照,分析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形態、基本特徵、發展規律。華明玲《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導論》一書主要研究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和演奏,對中國鋼琴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王昌奎的著作《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從音樂學、文化心理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的多學科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現象,將中國作曲家與作品、鋼琴專業教育、音樂文化思想作為全書主線,穿插西方音樂文化的對比研究,對中國鋼琴音樂文化作出比較清晰的梳理和評價,提出“中和”、“陰柔”“神韻”是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取向的學術觀點趙雲的博士論文《文化視域中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基於“文化”、“人”、“教育”三者間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以文化的視角對當代中國鋼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礎上產生的當代鋼琴文化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辨證思考。

(二)關於中國民族鋼琴音承教學的問題

中國民族鋼琴音樂,是吸收和運用西方鋼琴音樂創作技法,基於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而創作出的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鋼琴教學屮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這種鋼琴教育民族化的思想,對於我們傳播中民族音樂文化以及跨文化音樂教育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研究者整理了各學者對於此問題的論述重點。

李啟慧《鋼琴教學中逐步樹立起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思想》一文針對鋼琴教育中忽視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編寫系統的中國風格的鋼琴進階練習曲,創作、出版更多的中國鋼琴作品、按照中國人的音樂文化審美心理特徵教導中國鋼琴學生,在鋼琴教學中體現中華音樂文化為母語的教育思想。”

吳曉娜、陳永的《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滲透”——由“中國鋼琴學派”想到的》一文認為,“從歷史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當代的鋼琴音樂文化狀況而論,在新世紀建構和確立“中國鋼琴學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實施這一宏偉目標的進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是在鋼琴音樂教育中進行‘母語滲透’。”金掙的碩士論文《中國鋼琴教育民族化問題論略》從民族化教育的角度來審視鋼琴教育,分析和探討了在如何在鋼琴教育中加強中國鋼琴民族化內容的學習問題氣楊樹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化進程和對鋼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一文認為“影響鋼琴教育民族化的原因在於啟蒙教育的西化以及存在對鋼琴作品‘民族化’認識和理解上的誤區”氣並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代百生在《中國鋼琴音樂與跨文化音樂教育》中認為“跨文化音樂教育是當今音樂教育全球化背景的一個趨勢”,指出了人們對中國文化認識上的侷限性,提出“藉助鋼琴這一個在一個世紀中已與中國相發展、融合的西方樂器,使其成為反映國人現代思維和審美取向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音樂傳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梁鯤在《中國鋼琴作品在教學及舞臺藝術實踐中的本真演奏與文化認同》中指出“追求音樂作品的本真演奏,是在音樂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追問與豐富作品意蘊的歷史過程,對於中國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來說,在鋼琴教學中,通過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讓學生在此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更多地瞭解、認識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克服單一性西方音樂語言的束縛,拓寬視野,在建立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基礎上把握中國作品體現出的文化精神,才能使學生通過此階段的學習後,在二度創作中努力達到本真演奏要求的基礎上,又具有演奏者個人的演奏特徵。”

(三)鋼琴學習者人文素養的研究

這類文章從鋼琴教育文化理念出發,呼籲在鋼琴教育中重視文化素質培養,並提出了一些分析與建議。以下是各學者關於加強鋼琴學習者人文素養的研究論述重點。

郭聲鍵教授在其專著《音樂教育論》第三章“音樂教學的文化意蘊”中通過對傅聰等鋼琴大師的成長啟示,論述音樂藝術的文化本質。郭先生認為若要將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境界,更為重要的是表演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全面廣博的藝術素養氣同樣主題的文章還有陳再峰的碩士論文《做有文化底蘊的鋼琴家傅聰的成長與成功給我們的啟示》,作者認為傅聰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的鋼琴家,其根源於中外傳統文化的“積澱”,又得益於現代社會生活的“磨練”。

黃登輝在《鋼琴學習中的文化衝突及其解決》中分析了當代中國城市的業餘習琴少兒面臨的中西音樂文化、以及大眾音樂文化衝突的情況,強調“教育者要確保成長中的習琴者廣納不同音樂文化,避免文化衝突,以利他們理解音樂、表現咅樂”。謝南南在《走出鋼琴教育誤區,注入人文精神理念》中認為“‘鋼琴熱’在推動我社會藝術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功利主義、技術主義和西方主義的誤區。這些誤區遠離了藝術和人文精神,是制約我國鋼琴教育發展的瓶頸。為走出這些誤區,就必須在指導思想、教育原則和策略上注入人文精神理念。”

(四)關於鋼琴演奏技術與文化的關係研究

關於鋼琴演奏技術與藝術的關係一直是鋼琴教育者們關注的話題,將鋼琴演奏技術放到文化的背景中觀照它們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各學者關於鋼琴演奏技術與文化的關係研究論述重點如下。

杜思春、黃小平在《走出技術的誤區一略論鋼琴音樂文化訓練》中針對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術訓練、輕音樂文化訓練這一現狀,從讀譜、瞭解作曲家、把握作品背景等三個方面論證了重視鋼琴音樂文化訓練的重要性和方法,進而為更好地訓練、學習和表現鋼琴音樂提供一定的參考。朱玉江、李偉在《從“技術”轉向“文化”—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改革芻議》一文中指出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中,“重技輕理”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提出“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必須從片面追求‘技術’的藩籬中走出來,在當今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觀照中進行高師音樂課程的文化轉向。”

周曉梅在《音樂人類學視野中的高師鋼琴教育》中指出“文化理解的鋼琴教學是一種整體觀的教學,就是從文化方面去引導學生理解和處理鋼琴音樂作品,同時傳授鋼琴演奏技巧的演變的文化背景,從而可以遮蔽單純傳授鋼琴演奏技巧帶來的見物不見人’的弊端。”


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現狀及相關文獻綜述



(五)關於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教學的研究

我國最早關於鋼琴課程教學的研究始於廖乃雄先生1979年的論文《試談鋼琴教學的幾個基本環節》,是中國鋼琴教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應詩真1990年的《鋼琴教學法》是最早的鋼琴教學理論著作,此後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者對鋼琴課程教學展開研究,湧現出一批高質量的鋼琴教學法的著作:司徒壁春1999年的《鋼琴教學法》、張建國2004年的《鋼琴基礎教學導讀》、代百生的《師範鋼琴教學法》、樊和心2006年的《鋼琴教學論》、金英2007年的《‘鋼琴基礎教程’曲目的教學與演奏》、劉慶剛2007年的《楊峻鋼琴教學藝術論》、黃大崗2007年的《周廣仁教學藝術》等等。其中中國音樂學院樊和心2006年的《鋼琴教學論》,是我國目前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鋼琴教學規律全面而有理論深度且又實用的著作。

關於兒童鋼琴課程教學的相關著作有:李雯風《幼兒鋼琴教學問答》從幼兒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以問答的形式對一些幼兒鋼琴教學方面的問題做了具體的說明童道錦、孫明珠《少兒鋼琴學習輔導》從兒童學習鋼琴的心理出發,闡述了鋼琴學習中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關係,詳細闡述了學習鋼琴的正確練習方法、培養良好的練琴習慣、規範的演奏技巧等;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鋼琴學習388問》以問答形式論述了作者關於鋼琴演奏藝術的觀點,全面回答了鋼琴教學中的常見問題;李民、周海宏《兒童鋼琴學習指南》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視角,系統分析了兒童學習鋼琴過程中的技術訓練和心裡操作問題氣但昭義《少兒鋼琴學習輔導》分為“學前篇”、“入門篇”、“基礎篇”三個部分來探究兒童學習鋼琴的有關問題,對教師和家長輔導中的問題做了解答。

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音樂教育鋼琴教學的迅猛發展,關於兒童鋼琴音樂教學的研究也隨之迅速增多,達一千多篇,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專題:兒童鋼琴學習興趣與動機研究;兒童鋼琴教學方法;兒童鋼琴教學模式及集體課的研究;兒童鋼琴教學理念;鋼琴教材教法的研究;鋼琴考級的研究;國外兒童鋼琴教育教學研究。

(六)關於音樂課程及鋼琴課程文化研究

音樂課程文化是一種跨學科研究,此類研究明顯減少,相關文獻僅有10來篇。各學者關於音樂課程文化研究的論述重點如下。

李方元博士在《現行民族音樂課程能給我們提供什麼一一現行民族音樂課程批判》中以現行民族音樂課程為對象,從課程理論和文化學角度對該課程的學科性質、它在音樂學課程結構中的地位、課程自身的知識狀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現行民族音樂課程設計受西方音樂學學科理念的深刻影響,它實際上只是一種‘理論的真實’,而遠離了‘文化的真實’。”

金順愛的博士論文《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民族性研究》從“關注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民族性入手,對音樂課程民族性理論內涵和依據進行分析;通過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實施現狀進行調查與實證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從比較研究的視角對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民族性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傳承音樂民族性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蔡覺民在《從音樂文化觀闡釋音樂課程個關於音樂教育哲學的問題》中通過有關音樂文化觀念的介述,引申出對音樂課程的解釋和理解,並結合當代有關課程理論觀點和世紀音樂課程實踐,提出音樂課程內容的三重結構包括“音樂基本要素層面”、“音樂文化結構層面”以及“大文化背景層面”。葛瑾的碩士論文《社會發展目標下初中音樂多元課程文化構建》認為課程是對文化的選擇,作者對江蘇初中音樂課程文化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多元課程文化的建構模式。

而以“鋼琴課程文化”為主題的研究,可以說幾乎是一個空白,目前為止只有篇相關論文,即林紅的《試析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改革中的文化價值取向》,文章以師範院校學前教育鋼琴課程為研究對象,提出“在追求鋼琴演奏技能的同時,應該注重課程的文化價值取向,在課程的文化定位、教學大綱、教學過程、學生成績評價等方面,還鋼琴課程人文學科之屬性,為幼兒園培養具有教學和研究能力的合格師資服務”。

上述研究成果在研究內容上,相對集中緊貼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影響力度,但是對教材教法、中國作品教學、基礎教學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在研究的方法上,較多采用經驗總結法,實用可行,但是較少運用實證方法;在研究視角上,缺少研究國外兒童鋼琴教學的對比研究。目前,從整體上來說,在鋼琴課程研究領域從技術理性的視角去審視課程改革,單純地分析課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佔多數,而從文化層面整體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提升和推進課程建設的研究則很缺乏。從文化學角度以及美學、哲學來進行的研究更少,學術深度有待加強。特別是對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的文化研究與跨學科研究,可以說是一片處女地,有待我們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層次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