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密集表态,楼市二次调控要来了吗?

各地密集表态,楼市二次调控要来了吗?

大家最近都在忙什么?忙着抢房。老司机最近在忙什么?看你们抢房。

老司机偶尔会去逛逛著名的天一论坛风云楼市版块,战略看空在这里是政治正确。自从老司机去年底开始看多以来,就被戴扣上了“房托”的帽子。

什么帽子无所谓,只要不是绿色的。

风云楼市的版主落花生,是个比老司机还老的老鸟。也许是见多了楼市的轮回,去年以来,他一直技术性看空。

不过,作为一个滑头的老鸟,他是不会明确承认看空的,只会说:围观。

要不是去年底开始放松,差一点他就全对了。

虽然被政策调戏了,但落花生技术派是大家公认的。时不时会扔出点数据图表,而还是免费的。

要知道,现在向业内大咖咨询,行情已经是2000元/小时了。

老司机的公众号问答还是8元一个问题,简直是廉租房的价格啊,要不要跟着提价?

扯远了。楼市回暖,连菜鸟都出来调侃落花生了。只有老司机仗义执言,“版主,等二次调控来临,我会回来和你站在一起的”。

如今,二次调控要来了吗?

你们都知道,老司机对政策决定楼市(房价)深信不疑,这也是前段时间看多的根本原因。现在,政策好像出现了刹车的迹象。

或者说是苗头。

上篇推文我们聊到了金融环境,看起来继续放水的可能性在减小,专家的说法是宽松边际已经出现,大白话就是,年内最宽松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了。

果真如此,二季度地王创新高或许不会那么常见了,先看看月底高塘四村这块地最终能拍到多少吧。

这两天各地都在表态:长沙调高了二套房的契税,合肥说打击炒房加价;武汉说房价每年涨幅不能超过5%,二手房也不能(好奇二手房怎么限价);杭州出来个权威人士说限价不会放松。

杭州是不是膨胀了,“权威人士”这几个字,能随便用么?

各地密集的表态显然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受到了上层的压力。在地方的眼里,房价高从来都不是问题。

房价低才是问题。

但住建部说房价高是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这个调子有点高,国土部坐不住了,说库存低于6个月的要显著增加供地。

宁波增加的土地呢?是不是都在杭州湾?

联系起来看,倾向性已经很明确了,上层不愿容忍房价大涨。

球被踢回到地方,不是说了一城一策吗?权力给了你们,也要为结果负责!

权力和责任不对称,是会出乱子的。

但屁股决定脑袋。如果地方的屁股坐在土地财政这边,控制房价必然会成为一场嘴炮,再加一场限价秀。

限价了房价必然涨不动,但结果就是抢不到房子,乱收茶水费,所以就得摇号;摇号又有猫腻,会引起公愤,所以就得公证;公证虽然没那猫腻,但小朋友老太太都去摇,所以就得资格认定;资格认定又可以钻空子。。。

不就是卖个房嘛,制度设计这么复杂,操作难度这么大,要命啊!

房价只是一个结果。如果地价涨,如果供不应求,如果大家都认为会涨,限价必然只是扬汤止沸。

上面也明白,提出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这是对的。不过老司机认为逻辑搞错了,应该是:稳地价,稳预期,稳房价。只有地价稳了预期才会稳,只有预期稳了房价才会稳,是这个道理么?

房价只是一个果,而不是因。

既然稳地价是第一的,该怎么稳呢?宁波和许多城市一样聪明,设了个封顶价。到了封顶价后就转拍政策性住房,最后又让开发商把这个政策性住房买回去。

也就是分两次付土地款,既在表面上控制住了地价,又多收了钱,真是完美的设计!

但大家都知道羊毛不会出在猪身上,政策房的成本必然转嫁到商品房身上。于是每次拍完地,各路大神第一时间就把换算后的实际地价贴出来了。

今后应该禁止换算地价,这种行为不利于稳预期。

限价靠不住怎么办?最终可能还是要用到金融这只手,如果房地产贷款不继续放松,房价就真涨不大动了。

4月17日,银保监会在其官网发表文章,强调: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各方表态都出来了,接下来就看会不会做了。

要一起围观吗?

各地密集表态,楼市二次调控要来了吗?

————End————

加入老司机交流群请扫二维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