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一個成語,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還是很容易的,克,就是剋制,復,就是實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

這個禮,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禮貌、禮儀,而是周代的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禮樂文化,是華夏民族重要的基礎,人們要通過禮來剋制自己,使自己達到“仁”的境界。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

原文出自於《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仁義的人。

孔子說:要戰勝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節,這就是仁。只要每個人自己做到了克己復禮,那麼天下人都會成為仁義之士。仁義是靠自己去做的,難道你還想我來幫你嗎?

顏淵說:老師您具體點。

孔子說:凡是不符合禮的事情,就不要去聽、去看、去說、去做。

顏淵說:懂了!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克己

實際上,這句話就是對孔子“仁義之道”的最好解釋。

克,古文中是攻克、戰勝的意思,克己就是要戰勝自己。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咱們都問問自己,能戰勝自己嗎?我連早睡早起都做不到,溫暖的被我埋葬了我的青春。

對金錢的慾望、對美色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國外有部電影叫《七宗罪》,也是西方人對人生罪惡的七中分類,分別是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概括起來,這都是人的慾望,有幾個人能戰勝自己呢?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中國人講“心魔”、“心賊”,《西遊記》中,真假美猴王一節講六賊無蹤,所謂六賊,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當孫悟空戰勝了六賊,就是戰勝了心魔,從而真正走上了心猿歸正的道路。

明朝王陽明說:

“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

這也就是說慾望難除的意思。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復禮

孔子回答,要戰勝這些慾望,就要記住四句話,分別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克己的方式,重點在於一個“勿”字。

合乎於禮,其實就是合乎於理,克己的目的是復禮,實際上就是讓事情歸於合理化,世間萬物,只要合理,那就是禮。

宋朝朱熹說:

存天理,滅人慾

這句話的爭議在此不談,但這是對克己復禮思想的一種解釋,所以他又說:

天理人慾,相為消長,克得人慾,乃能復禮。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該怎麼做

那麼,要怎麼做到克己復禮,從而實現仁呢?

前面說到“四勿”,既是非禮勿視、聽、言、動,上學的時候,我就堅決地貫徹了聖人的思想:

我“非禮”同桌小紅的時候,就會閉上眼睛,把魔爪伸向她紅撲撲的小臉蛋,小紅一驚,問我:你幹嘛閉著眼睛?

我說這叫非禮勿視。

你看,我這就是曲解聖人的意思,這個看似和全文不相關的例子,就是為了抖機靈來的。

“非禮勿視”的真正意思是,不符合禮的事情,就不要去看。

自覺而自願,自主而自動,去規範自己的行為準則,做到“四勿”,你就是個仁人君子啦!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要怎樣做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變得更強大?孔子說:克己復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