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胖歷史觀
河西走廊在華夏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道,對東西方交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經過,將中國和西方緊密地聯繫起來,促進了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融和發展。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甘肅省的形狀,宛若一把玉如意,兩頭大,中間狹長。中部狹長地帶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橫貫甘肅中部的一個長約1200公里,寬約數公里至一百多公里的地理大通道。這個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的地理大通道的形成,和那裡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密切的關係。
大通道的北面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南面是連綿不絕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連山脈,其他的地方要麼是高山峽谷,要麼是戈壁荒漠,只有南北山脈之間留下的狹長的形似走廊的通道方便通行,這個狹長的通道位於黃河以西,故被稱為河西走廊。
這個狹長的特殊地理大通道的形成,是源於億萬年前地殼的劇烈運動,印度大陸板塊撞擊亞歐板塊,而形成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並由此形成巍峨的祁連山脈。因為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北上,在西北地區形成大片的沙漠戈壁,只在祁連山脈之北留下狹長的通道。這個狹長的走廊,東西兩端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這條走廊起到聯繫各方的紐帶作用。
河西走廊有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以及石羊河和疏勒河,這幾大河流是河西走廊以及古絲綢之路的生命之線。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自治區三省(自治區)的黑河,發源於祁連山脈北麓中段的走廊南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源頭為八一冰川,東西岔匯流處的黃藏寺進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而後流出鶯落峽,入河西走廊。
華夏民族對河西走廊的探索,和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此之前華夏民族的活動範圍基本上侷限於甘肅以東地區,對西域情況的瞭解幾乎處於空白。當時盤踞西域的是實力強悍的匈奴,馬背上的民族對農耕的華夏民族來說,是個噩夢。從漢高祖劉邦起,漢初幾代帝王被迫採取同匈奴和親的政策來休養生息,匈奴的存在對漢帝國是嚴重的威脅,卻又奈何不了它。
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決定一雪前恥,徹底解決掉匈奴這個心腹大患。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聯合被匈奴搶佔家園的大月氏,兩邊夾擊大敗匈奴。張騫花了十幾年時間,歷經千辛萬苦,翻山越嶺趟沙漠過戈壁,找到了大月氏,結果大月氏已經在新的地方安定下來,無心迴歸。張騫雖然沒有完成使命,不過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熟悉了西域的情況,給漢帝國帶回了關於西域非常重要的情報,為日後漢武帝打敗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之前可能有商人穿過河西走廊,但是詳細記錄其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對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探索,張騫功不可沒,由此將華夏民族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對奠定我國日後的版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河西走廊對華夏民族的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為過。
地圖帝
在甘肅,漢武帝當年打下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肅
戰國末期,匈奴人開始崛起於蒙古高原,強大後的匈奴人經常南下劫掠。為了防範匈奴人,燕國、趙國、秦國相繼在北方邊境修建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之後又將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鏈接起來,構成了最早的萬里長城。
在秦始皇駕崩第二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射殺了他的父親,成為匈奴之主。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人是擊敗東胡,此後又橫掃西域,驅逐大月氏,奪回了被蒙恬佔領的河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草原帝國。
漢初,韓王信叛逃匈奴,引得冒頓單于領兵圍攻馬邑。漢高祖劉邦聞訊統兵30萬北上拒敵,但卻中了單于的埋伏,被圍困於白登山。最後是陳平獻計,給單于正妻閼氏送去許多禮物,單于才在閼氏的勸說下退兵。
“白登之圍”後,劉邦認為匈奴不可擊,於是對匈採取和親政策。此後歷經呂后、文帝、景帝三朝,漢帝國一直奉行和親。雖然這期間雙方邊境也時有大的衝突,但總歸沒有引發全面戰爭。
漢武帝上臺之後,漢朝國力已經非常強盛,武帝不想再忍受匈奴的騷擾,於是決定反擊匈奴。
為了與匈奴開戰,漢武帝派遣張騫率領使團出使西域,試圖找到並說服當年被匈奴趕走的大月氏人與漢朝一同夾擊匈奴。
當時前往西域必須經過一道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北鄰戈壁沙漠,南依祁連山,非常狹長。由於該通道位於黃河以西,於是被稱之為“河西走廊”。但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河西走廊尚且是匈奴領土,張騫在通過匈奴領地時不幸被匈奴人抓獲。(河西走廊位置)
為了消磨張騫的意志,匈奴人為張騫取了名匈奴妻子,在滯留匈奴的日子裡張騫和匈奴妻子還生了個孩子。不過作為堂堂大漢的使者,張騫怎麼可能就被一個女人給腐化呢!張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被扣押的第十年,張騫藉機逃跑。得益於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匈奴語,張騫偽裝成匈奴人順利躲過重重盤查,併成功地到達了大月氏。
在張騫到達大月氏後他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但對於張騫的共同夾擊匈奴的建議,大月氏人並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張騫在大月氏待了一年仍不見回覆,於是只得返回。然而不想在返回途中他又被匈奴人抓獲了,運氣真是不太好。不過由於匈奴人發生內亂,張騫這次僅在匈奴待了一年就逃回來了。
此次西行,前後共計歷時13年,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卻大大開拓了漢人的眼界,為日後漢朝經略西域打下了基礎。
在張騫回國後不久,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取了河西走廊,並在這裡設立設河西四郡。自霍去病奪取河西地區後,這裡便成為中原前往新疆的畢竟之路,歷代中原政權經略西域都必須通過河西走廊。
(位於河西走廊上的玉門關遺址)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西走廊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初年,西夏政權在河西走廊設立甘肅軍司,“甘肅”一詞由此而來。此後在元、明、清三朝,甘肅都是西北重要的省份,尤其在清代,甘肅實際上還控制著青海和新疆,是西北第一要地。
今天的甘肅西北部基本就是依照河西走廊而劃定的,時至今日,這裡仍舊是內地前往新疆的必經之地,而溝通內地和新疆的蘭新線鐵路就是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甘肅河西走廊)
千佛山車神
河西走廊現全境處於甘肅省境內,河西走廊對於整個中原王朝非常的重要,是中國在西北的重要門戶和戰略要地。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全長1000公里,地處一條狹長的平臺峽谷地帶,該地土地肥沃,水系發達,物產豐富;河西走廊天然的將北方遊牧民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隔離開來,如同一個木楔子直抵西域(現新疆地區)各國,打通了中原地區與西域甚至西亞地區的貿易通道,史稱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從周朝到戰國時代一直被遊牧民族匈奴控制,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對匈策略發生變化,由原來的保守和親轉變為軍事對抗,由於漢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在對匈戰爭中逐漸的佔據了優勢。
漢武帝時期,冠軍侯霍去病對於收復河西走廊起了重要的作用,建下了不世的功勳,甚至很多地方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武威郡,霍去病遠征河西走廊,收復河西后,漢武帝在此建立郡縣,以“武功軍威”為意,取名武威,自從武威市沿用此名字自今。
張掖,漢武帝取意“伸張國掖,以通西域”,建立張掖郡,此名沿用至今。
酒泉,霍去病出徵匈奴,到達酒泉水草肥美之地,為了激勵將士,將漢武帝賞賜的酒倒入河中,眾將士一同喝取,以彰顯漢武帝皇恩,後以此建立酒泉郡,該名沿用至今。
敦煌,敦煌是當地西域吐羅火文的音譯,但在從字面上解釋“敦,大也;煌,盛也”,漢武帝建立敦煌郡就以此為名,不但結合了當地的文化和語言,更又顯示大漢的強大富強,該名沿用至今。
西河走廊自漢朝收復後,後世王朝對此戰略要道非常看重,幾乎再也沒有丟失過,最近的一次通過河西走廊進行中國領土鞏固的是清朝末期,左宗棠經河西走廊平亂新疆,確保了中國領土在那個時期沒有分裂出去。
沉墨I方之城
古代九州的雍州、涼州因地處黃河之西所以被稱為河西之地,其間有一條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的狹長地帶,因位於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又稱“甘肅走廊”,它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地域指甘肅省的蘭州以西的“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瓜州)。直觀地講,蘭州和河西四郡五個點狀城市串起來的狹長地帶統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隔離帶,又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咽喉,地處遊牧和農耕的緩衝過渡地區,古時遊牧民族占主導地位,北羌、馬羌、西戎等最強悍的幾個嗜血部落就稱雄河西長達幾個世紀,西漢霍去病出涼州西擊匈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官方的山丹軍馬場,打通古道,組織兩次河西之戰,設河西四郡,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意義上納入大漢版圖。
河西走廊在古代軍事上極具戰略意義,分佈在走廊上的這幾個城市都與大漢息息相關,匈奴強盛時,河西走廊稱為他們的右臂,所以在漢武帝取得河西走廊後高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悲歌一路遠去。
而漢武帝深知只有“斷匈奴之右臂,”才能“張中國之肩腋”一一張掖,“犯漢者,雖遠必誅”,方顯漢軍之“武威”一一武威,犒三軍以“美酒”一一酒泉,聯西域之“敦實”一一敦煌。所以漢武大帝才耗畢生之心血,把華夏戰略重心延伸西北,中原傳統版圖第一次向西北滲透。漢唐以來,河西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河西走廊是我國曆代以來最為重要的一條經濟走廊,位於我國甘肅省的西北部地區,最東邊起源於烏鞘嶺,西邊到達玉門關,河西走廊全長一千多公里,位於黃河以西被稱為河西走廊,像我國的歷史名城敦煌也就坐落在河西走廊區域,河西走廊在我國古代是和西域連接的黃金要道,早在西漢時期,河西走廊就是我國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雖然河西走廊在之後上千年時間裡,對我國和西域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最初的河西走廊地區卻是危機四伏的,在秦朝時期,秦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就盤踞在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時刻威脅著大秦帝國的安全,後來秦始皇派蒙恬將匈奴驅逐出了河西走廊一帶,但是隨著大秦帝國的滅亡,匈奴人又慢慢的遷移回河西走廊地區,並且仍然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但是西漢才建立,國力也不夠強大,所以只能先隱忍著。
後來漢武帝登基之後,就決定派使者張騫出始西域諸國,但是張騫卻在前往西域時,在河西走廊一帶被匈奴抓住,軟禁起來,這一關就是十年,張騫也在河西走廊娶妻生子,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終於在後來找到機會逃跑,前往西域各國出使。張騫完成任務之後,在當時只能原路返回才能回到長安,他又一次被匈奴俘獲,幸運的是這次只過去一年張騫就成功逃回了長安。
後來大漢的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決定不再對匈奴容忍,公元前129年,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討伐匈奴,衛青也是第一次來到塞外,首戰就以虜敵700人大捷,從這時起,衛青正式就開始了自己的軍隊生涯,並且屢立戰功,深受漢武帝賞識。衛青的外甥霍去病,自幼善於騎射,在公元前123年,西漢再次和匈奴交戰,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被封為驃姚校尉,隨舅舅衛青一同征討匈奴,他率八百輕騎和匈奴交戰,斬獲敵軍兩千餘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漢武帝封為驃騎將軍,兩次率軍征討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部(匈奴這支遊牧民族,單于是他們部落聯盟的首領,下面是其他分散的部族,並沒有完善統一的管理。)殺敵四萬餘,匈奴王被俘獲,同年秋天,匈奴渾邪王部發生叛亂,霍去病率兵幫匈奴渾邪王斬殺了叛變者,渾邪王率領自己部落4萬多人歸降了大漢。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讓衛青和霍去病各領兵5萬,深入漠北,想要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徹底控制河西走廊,這一戰霍去病率軍一路打到了狼居胥山,在這舉行祭天大典,又從狼居胥山追殺匈奴到了貝加爾湖,殺敵7萬多人徹底擊潰了匈奴。
自此河西走廊便在西漢的控制之下,也就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正在追殺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再次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由於衛青,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兩次征討匈奴,這次張騫的出使非常順利,張騫受漢武帝之託,聯合了西域其他長期受匈奴壓迫的其他部族一同對抗匈奴,並且還建立起了西漢和西域各國的貿易路線,大漢和西域的交通也就由此打通了,後來大漢又在西域設立了行政機構,派遣常駐官員,所以在西域,也就是新疆這一帶設置行政機構,早在西漢時期就已有歷史可尋。
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不單單只是連通了中原和西域,在後來西亞乃至歐洲和東方的交流都主要同過河西走廊建立起的絲綢之路。可以說這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一條連通世界的文化交流之路。河西走廊在後來的朝代,甚至是今天也仍然是我國的西北邊防重地,溝通我國東部和新疆的重要幹道,河西走廊徹底成為中原王朝的控制區域,霍去病和衛青兩人功不可沒,漢武帝曾下令將霍去病的墓壘成祁連山的形狀,以此來紀念霍去病徵討匈奴的功勞。
玄坤
要想知道河西走廊的位子,看看地圖或者去西部旅遊一趟就知道了。但小編想了解它的真正原因基於兩點,第一是歷史,第二可能是好奇吧?但河西走廊真正價質是軍事戰略位子。也叫有水和生命的綠色通道,而非單一的能行走的路。正是因為它是綠色生命通道,故稱河西走廊,歷史上是西邊胡人和匃奴想要何東伸展。北邊也有遊牧民族想要向南向東伸展,。而中原漢人本來佔居著肥美的領土。但要守住並活下去,就必須守住青海和甘蕭才能守住陝西這片漢族發源地,而東北方向的滿族在漢唐時期以前還不足以與漢人爭鬥。東方又是海,南方是少數民族,這樣漢人的戰略重心就在西部了,和西北部了,長城就足以說明,長城的早期形成在西部和西北。而胡人,匃奴要想入侵漢族,就要有一塊戰略基地,因此中原漢人早期是守,匈奴是進攻,而雙方分界線上是兩大沙漠。但有兩個美麗的山脈汁潤和阻止這兩個沙漠,合在一起。那就是祁連山脈和賀蘭山。正是這兩個山脈養育著許多西域少數民族,比如樓蘭,米蘭,西夏,還有歌唱家阿魯阿桌的故鄉等等:。他們成位各方爭奪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們生活的地方就是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是個範指名稱)以祁連山下和賀蘭山下夾著的河谷。也叫河套地區,為中心的綠色通道。。是各方爭奪的生命通道,今天當人們說到河西走廊時,會把羅布泊沙漠,也就是樓蘭和米蘭國忘掉,因為現在是沙漠,其時在漢朝的歷史就可以讓我們知道,那時沙漠還是美麗的地方,至少人還能生存,它就成了新彊,西藏,中原,蒙古的交通戰略生命通道。最終漢人由防守轉入進攻。結果漢人贏了。中原才能有後來的繁容和偉大,儘管以後也經歷了元清亡國的時侯,但若沒有河西走廊這地寶地。就很難有華夏的未來。而要保護河西走廊,就必須先保護好祁連山和賀蘭山的生態環境,不讓孔雀河中下游,也就是樓蘭和米蘭消失的悲劇重演,才是瞭解河西走廊的意議。
想我嗎哈
河西走廊就是河道西部的一條走廊,但是這裡的河不是簡單的河,他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他夾在祁連山和北山的中間,成為了我們聯通西亞的必經之路。我們真正開始和匈奴爭奪此地之前,這裡一直被月氏所佔領。
後來隨著匈奴的發展,他們漸漸把手伸到這裡。再加上匈奴為了擴展的需要,趕走了這裡的月氏,終於成為這裡的一霸。由於匈奴的多次騷擾,從秦漢以來,中原王朝一直把匈奴當做是心腹大患。用了很多的精力去對付他們,從秦朝一直帶了漢武帝時期,才算是短暫的解決了這裡的問題。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的西側位置,南面是祁連山脈,北邊是阿拉善高原,西側是隔壁沙漠。相對於其他地區,他不是很大,但是東西也有一千公里,南北十公里。之所以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很多諸如酒泉這樣的城市都在黃河西側,而他形似走廊才有了這個名字。
河西走廊作為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通地帶,同時他還是新疆通往中亞的必經之地。他對於中亞的重要性,基本上不亞於一條陸地上的馬六甲海峽。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匈奴佔領此地之後,極大的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開始不斷的去騷擾中原地區。
漢武帝時期,曾經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希望可以聯繫匈奴的敵人月氏,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然而前往這裡的道路全部都是匈奴人的領土,再加上雙方之間的矛盾一直積怨很深。因此張騫剛出發沒多久,就被匈奴人給扣押了下來。
但是沒想到這一關就是十幾年時間,漢武帝左等右等等不回來大使團。又經過了這些年的發展,漢武帝決定乾脆自己去打他們。於是有了衛青,也有了霍去病。經過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算是徹底的打下了河西走廊的核心地帶。為此匈奴特地作詩為證:“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不愧是我大漢王朝,盤踞在這裡幾百年時間的匈奴問題,終於在這裡暫時的告一段落。因為霍去病這一打,直接把匈奴內部給打出了分裂。由於當時匈奴內部的單于突然去世,匈奴內部漸漸地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其中的南匈奴完全的被漢所折服,直接帶著人馬歸順了漢朝,和北匈奴開始對質。
在這之後為了徹底的解決匈奴大患,漢武帝讓衛青與霍去病各自帶著五萬多人隊伍,深入漠北主動去殲滅匈奴餘孽。這一場戰役基本上把北匈奴打到完全的抬不起頭來,之前匈奴喪失的領土,他們是再也不敢去想著了。此次戰役之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還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力最遠的時候到達了現在的貝加爾湖畔。從這裡之後匈奴元氣大傷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捲土重來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但是在漢武帝時期,是第一次徹底的打破了之前的局面。
而張騫當年回來之後,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再次踏上西行的道路。此次張騫出使西域,也是真正的弘揚了大漢朝的威武。先後訪問了中亞各個國家,讓中國第一次的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秦皇漢武不愧是千古一帝!
史之策
回答歷史地理問題,不上圖解釋是難以讓讀者清楚明白的,但是這個身臨其境的視頻卻更能表達題主所問!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3371011699206860784, "vid": "49cc93f581d24e8991f5326b3c5531e9\
大福讀史
“河西走廊”在今天的甘肅境內,在古代因被治於雍,涼二州之下,又稱其為“雍涼之地”。這個地區因位於黃河“幾”字形地區的西面而被稱為“河西”,因其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這裡物產豐富,資源充足,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
別的不說,當年張騫出使西域,走的就是河西走廊,而古代的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就是其中的咽喉要道,後來很多的農作物,佛教文化經典等都是從西域經由這裡傳入我國,也正是由於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自古以來河西走廊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漢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先後被大月氏和匈奴佔據,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包括河西走廊),漢武帝在河西走廊上設置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將河西走廊正式納入漢朝版圖,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基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下令在天下十三州中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一州刺史為一州最高行政長官,而河西四郡則歸屬為涼州。
河西走廊被納入漢朝版圖不僅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貿及文化的交流往來,而且切斷了西域各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聯繫,使中原王朝能更好的控制西域各國,更充分的對抗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因而“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怪不得霍去病收回河西之地後,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所以現在來看,當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遠征匈奴收回河西之地是多麼英明有遠見的決策,而霍去病一戰成名,又是多麼的英雄氣概!
鹹魚閒聊
河西走廊現如今在中國甘肅的西北部地區,也是中國通往新疆的重要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至祁連山、北抵馬鬃山、合黎山,全長約900千米,寬數千米至數百千米,是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像是一條走廊,現在稱甘肅走廊,因為在黃河的西邊,所以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歷史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命驃騎將軍霍去病攻打匈奴,直到匈奴渾邪王殺了休屠王,帶著4萬匈奴兵投降漢朝,漢朝便將這部分區域掌控,直至設立死郡,徹底將河西走廊劃入漢朝版圖,促進了漢朝統一西域,自此漢朝將秦長城從令居延伸到了陽關、玉門關,借用河西走廊抵禦匈奴,河西四郡的設立,直接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繫,斷了匈奴的右臂,削弱了匈奴的勢力。
那麼河西四郡又是哪四郡?他們的名字都有什麼由來?
公元前112年10月份,漢武帝劉徹出巡雍州,之後去了甘肅靖遠的黃河岸邊,此時的漢武帝45歲,漢武帝看著波濤洶湧的黃河,偌大的漢室江山得到鞏固,遠方的山脈和河西走廊全都成了漢朝的疆土,這意味著,漢朝的商人、軍隊、百姓從此可以安全的行走在河西走廊,這個曾經令人害怕的地方,如今是他們前往富饒的西域地區的最佳要道。
遺憾的是漢武帝劉徹自己一生都沒有親自看一看河西走廊,此時此刻的漢武帝明白,河西走廊的開通,是無數漢朝士兵將士浴血奮戰得來,他必須將這片區域管理好,不能讓將士們白白犧牲,顯然,他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在一年之後,河西走廊的優勢將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公元前111年,漢朝在河西走廊設置的四個行政管理區全部設置完成,也就是河西四郡,它們分別是公元前121年設立的武威郡和酒泉郡、以及公元前111年設立的張掖郡、還有公元前88年設立的敦煌郡,這四郡全部駐紮軍隊,抵禦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的侵犯。酒泉和敦煌即扼守西部關口,張掖在中間,武威則靠近金城郡(也就是蘭州)。
這四郡的每一個命名都有著特殊的含義
武威郡則是彰顯漢朝漢武帝武功盛威之意,顯示漢朝的軍威到達河西;
張掖郡則是“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之意,張掖居中,在河西走廊的位置非常重要,是連接關中和西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地區;
酒泉郡則是,當時漢武帝賜霍去病婚酒,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最後將酒倒入河水,與將士們共飲。也有說因城下有泉,泉水似酒,故稱酒泉;
敦煌郡則是盛大輝煌之意;
漢武帝就是用這樣四個郡來將自己和漢朝將士在河西走廊的夢想留在此地,數千年之後,人們依然記得這河西四郡的來歷,這是無數人用生命換來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