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曹雲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蘿蔔加大棒“嚴”出來的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曹雲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蘿蔔加大棒“嚴”出來的

▲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 曹雲霞


好些年了,安徽醫科大學教職人員在校聘副教授聘任考核時有一“景”:講課!而參與考評的則是來自於各院系領導以及該領域的專家,如果這一關過不去,不好意思,你被Pass掉了。

這讓習慣了大多數高校在職稱評審上主要考察論文發表等學術能力的我們驚大了眼睛,坐在一側接受採訪的曹雲霞忍不住笑出聲來,“還不止如此,當時為了抓教風、建設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紀委都介入了。以前我們也抓教風,但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真正動真格處理人,老師也就不當回事。本屆黨政班子上任伊始,就狠抓教風、學風,通過明察暗訪一旦發現,只要發生嚴重教學事故,當事老師職稱晉升一票否決。”

說到最後四個字的時候,曹雲霞的聲音高了一個八度,顯然對這種教風上的遲緩散漫深惡痛絕。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曹雲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蘿蔔加大棒“嚴”出來的


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上下“功夫”

去年,教育部對全國高校提出了“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要求,“一流本科”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其實,早在此四年之前就任校長甚至更早的2004年,曹雲霞已經在這方面開始下“功夫”了。

她回憶道,那時她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抓臨床教學時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很多教師寧願辛苦去坐門診或者開刀也不願意教學,很快她就明白癥結所在,於是她將講師7元,副教授8元,教授9元的課時費大幅度的分別提升到25元,30元,35元,增加了三倍還要多。那可是在2004年,其誘惑不可謂不大。看到醫師們講課的積極性上來了,她又開始嚴格規範教學過程和質量,通過開展老教師示範教學、青年教師教學查房、實習返校臨床技能培訓等項目,兩年之後效果得到顯現,本科生執業考試通過率爆發式增長,一下子站到了全國第18名的位次上。

到2019年的3月31日,曹雲霞任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正滿五年,她對我們說,自己最欣慰的就是一上任就重點抓本科教育並取了一定成績,這幾年一流本科建設的效果逐步顯現出來,學生在全國大賽上屢獲佳績,就在去年剛結束的在醫學院領域號稱“小國賽”的第九屆本科層次的大學生臨床技能華東區競賽中,安醫大越過復旦、交大、南醫大等傳統強校斬獲華東分區賽特等獎,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除了嚴格教風之外,安醫大實行“工分制”,教學“工分”顯著高於科研“工分”,一個教學工分31元,一個科研工分只有24元,體現了學校對教學的重視。

曹雲霞特意談到了大學中教學與科研的生態問題。她認為,在大學中,科研和教學都不可偏廢,都非常重要。但之所以現在很多教師都醉心於科研,其實就像十幾年一附院的那些醫生寧願坐診和做手術而不願教學的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顯示度哪個更高的問題。科研、做手術有成就感,可量化積累,有更高的收益,自然從者眾,說到底還是導向問題。安醫大目前也在進行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和科研型的分類評價制度改革,以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當然,通過這些實踐也可以看出,建設一流本科的關鍵還是制度體系和指揮棒引導,正確的方向引領、激勵體系、教研製度加上嚴格的執行才是一流本科建設的必由之路。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曹雲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蘿蔔加大棒“嚴”出來的

▲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 曹雲霞(右一)


談及如此重視本科教育的初衷,從最基層的醫生做起,一步步升任附屬醫院領導再到醫科大學校領導的曹雲霞對我們說,已經93歲的安徽醫科大學創建於戰火紛飛的1926年。在那個動盪時代,一批留學日本的醫學生們懷著醫學救國的遠大抱負,自籌經費在上海成立了東南醫科大學,應該說,這個學校從誕生伊始就充滿並傳承著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也成就了我們的辦學傳統“愛國愛民,獻身人類健康事業”和育人理念“興國、奉獻、仁愛”。我們的校訓是“好學立行,造就良醫”,何為良醫?醫科與其他學科不同,這些未來的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患者健康以及生命,老百姓亦是以性命相托,又怎能相負和馬虎,因此必須從本科階段就要紮紮實實的打牢基礎,這樣才有可能承擔起“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天職。

當前安醫大進入了穩定的上升通道中,該校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5個學科入選安徽省一流學科獎補項目,佔全省總數的1/5,居安徽省屬高校首位。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2個學科獲B等次,1個學科獲B-等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15年居安徽省屬高校之首,2018年度獲批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3項,資助經費4700餘萬元,較2017年增長19.23%,在省屬院校中繼續保持領跑態勢。學校的6所直屬附屬醫院,總床位數超過1萬張,其發展對安徽省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的醫療衛生事業戰略意義重大。

談及未來醫學院如何引導附屬醫院做大做強,曹雲霞對我們說,目前學校結合各附屬醫院具體情況做出了“1+2+3”計劃,即將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造成為具備國際先進診療條件和水平的國家級區域診療中心,將已經是三甲醫院的第二附屬醫院和巢湖附屬醫院打造成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其餘三家專科醫院在未來三年內打造成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一個國際高端,兩個國內高端,三個特色醫院。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曹雲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蘿蔔加大棒“嚴”出來的


以下為採訪實錄——

王世新:安徽醫科大學經歷了93年的風雨歷程,有哪些歷史瞬間值得我們追憶,目前發展態勢如何?

曹雲霞:安徽醫科大學前身是1926年創辦於上海的私立東南醫科大學,1930年更名為東南醫學院,1949年底響應中共中央華東局“面向農村,走向內地”號召,內遷安徽懷遠,成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科院校。1952 年遷址合肥,改名為安徽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安徽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是省屬重點大學,“部委省”共建高校,安徽省第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學、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學校現有4個校區,6所直屬附屬醫院,總床位超1萬張。2017年US News發佈權威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安徽省有4所高校入圍,我校在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之後列省內第4位。在今年3月公佈的ESI全球最新學科排名中,我校排名全國在第91位,省內第3。

學術研究成果2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學術論文先後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細胞》《自然·遺傳》等刊物發表。2016年以來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連續4年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王世新:您如何評價已經成為歷史的985、211工程,“雙一流”這一新的高教工程,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曹雲霞:在我國整體教學科研基礎薄弱的那個年代,“985”和“211”高校的建設對於當時中國高校發展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正是因為985、211的順利實施,清華、北大等國內知名高校才得以迅速衝破發展瓶頸,進入國際頂尖高校之列。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由政策因素造就的平臺落差,使得高校學術資源、人才資源呈現“馬太效應”,站在“985”、“211”金字塔尖的個別幾所國內知名高校如同資本市場裡的寡頭,擁有強勁的聚集效應,把控著教育界最稀缺的各類資源。就以人才資源為例,在2017年9月公佈的高校高層次人才數量排行榜中,擁有院士、“長江”、“千人”、“傑青”等國字號高端人才單體總數超過50人的高校全國僅有44所,其中清華、北大以單體總量超過600人的“雙峰”態勢凌駕於其他所有高校之上,浙大、復旦、上交大、中科大、南大以單體總量超過300人的強勢姿態緊隨其後,而這7所高校正是當前國內九校聯盟(C9)中的前7所。以他們為代表的“985”、“211”高校在經過長達20年的政策傾斜和人才積累後,已形成對國內高端人才的壟斷格局,而處在人才生態鏈下游的地方高校,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人才逆境。

“雙一流”建設的出現,給我們這樣的省屬高校看到了發展的希望,這是國家主動打破高校資源壟斷壁壘,重新劃分高校層次佈局,積極實施教育體制改革的戰略性決策。它的提出改變了高校傳統粗放的價值評判標準,不再將“大而全”作為評判高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標尺,“特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新的風向標,以一流的學科帶動學校發展特色,鼓勵特色發展、實行分類推進成為“雙一流”評價高校新的“價值觀”。“雙一流”建設給我們這樣曾經飽受資源困擾的省屬高校注入一劑強心劑,在政策上給予我們相對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和突出重圍的時代機遇。

王世新:教育部從去年開始提出“本科為本”,要打造金課,建設一流本科,您是如何看到高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的,我們在建設一流本科方面有些什麼樣的舉措和打算?

曹雲霞:教學和科研是中國大學的“雙翼”,對於具有優質資源的大學而言,理想狀態在於實現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間的平衡,而改革開放後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強勢興起已經嚴重破壞了這種平衡,導致許多高校“單翼”飛行,呈現“折翼式”發展。重科研、輕教學已經成為許多高校的通病,無論是在科研實力雄厚的傳統重點高校,還是某些在幾乎不具備科研平臺和科研能力的地方應用型院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已經幾乎成為行業內規則,科研實力被認為是評估高校綜合實力和教師個人能力的重要標誌,甚至科研成果的數量與質量更是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最有份量的標準。大環境導致了越來越多高校教師放棄教學專攻科研,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縱觀全球,一流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流,是因為培養出了一流的本科生,無論哈佛、耶魯,還是北大、清華都是如此。教育部提出“本科為本,建設一流本科”就是要打破國內高校科研“單翼”發展的局面,迴歸高校教師“教書育人”主職主業。我注意到南京大學在推進“最好本科”實踐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多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僅2018年就有5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佔全國高校獲獎總數的10%,這個對我校一流本科建設有很多借鑑意義。

2019年,我校已經將建設一流本科列入年度要點工作,擬製訂並實施《安徽醫科大學振興本科教育實施方案》,深化一流本科教育,推動教學組織、教學質量、教學制度建設多層推進,強化校本部、附屬醫院、臨床學院聯合育人。進一步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和智慧教室建設,完成本科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好新一輪課程標準編制工作,做好承辦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華東分區賽籌、全國醫學教育信息化論壇、基礎醫學實驗技能大賽承辦工作,進一步提升我校本科實踐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來,人才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您是如何理解高校建設發展與人才的關係?我們學校在引才方面都有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績?

曹雲霞: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要素,是地方高校迅速提升辦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關鍵步驟,是衝破資源壟斷壁壘、實施彎道超越、實現特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校向來重視人才引進工作,我們認為“引”只是一個動作,甚至只是一個“結果”,而“引”之前的基礎性工作是最為繁雜和重要的,因此我校在人才引進工作中開展了諸多鋪墊性的基礎性工作。一是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打造優質平臺,築巢引鳳。包括構建規範的行政體制、營造活躍的學術氛圍,打破學院、學科壁壘,建設優勢創新學科,促進學科交叉和分類管理,打造具有發展潛力、上升空間和人文關懷的優質平臺。二是注重制度建設,規範引才過程,建章立制。2018年我校重新修訂的《安徽醫科大學人才引進與管理辦法》和《安徽醫科大學人才柔性引進與管理辦法》,根據學校發展實際對人才層次重新劃分,對標國內一流高校給出的待遇,按照只高不低標準制定引才待遇。在此基礎上,學校人才引進工作在經歷了一輪低谷期之後迎來了新一輪發展,2018年-2019年,學校首先在二類、三類人才引進上取得突破,四類人才引進數量也較前兩年有大幅度提升,學校人才引進工作開始從量變向質變轉化。

王世新:引才很重要,留才和用好更重要,目前國家非常重視以“破五唯”為抓手的人才評價機制體制改革,您是如何看待破五唯這一舉措的,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曹雲霞:國家提出“破五唯”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都感到歡欣鼓舞。人才評價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頭銜和帽子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標誌,代表了其曾經所達到過的學術高度,高校在衡量人才價值時應當客觀、全面,既看其過往,也望其未來發展。同時,對於那些沒有頭銜、帽子的人才,高校要客觀評判其學術水平,這才是對人才負責任的評價態度。

2018年末,我校經過反覆論證和修訂,正式出臺《安徽醫科大學東南人才工程實施辦法》,東南人才工程相較以往各類人才支持計劃具有更強的指向性、更廣的覆蓋面、更全的環節鏈和更高的有效性。指向性強體現在工程按照黨中央最新精神,結合學校實際,重新劃分人才層次類型和待遇,以業績為導向,強化任務考核;覆蓋面廣體現在工程按照重點突出、兼顧一般原則,形成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為重心,覆蓋校內各級各類教學科研人員的多元發展培養機制;環節鏈全體現在工程子項目相互獨立又互成系統,在引進、培養、考核各個環節構建全過程、立體式人才管理體制;有效性高體現在工程以目標為導向,有效整合現有各類人才支持計劃,節約管理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相信通過整合各類優勢力量,我校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成果產出在未來一定可以實現關鍵性突破。


曹雲霞簡介:安徽醫科大學校長兼任安徽省科協副主席,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安徽醫科大學婦產科學系主任,婦產科學學科帶頭人。安徽省生育力保存與人工器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健康與遺傳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輔助生殖關鍵技術應用與推廣創新團隊”負責人,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婦幼健康研究會生殖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生殖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生育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遺傳學分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安徽省教學名師。主持包括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課題30餘項。所率領的科研團隊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的共同研究成果在《Cell》發表,並獲“2014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安徽醫科大學提供)


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曹雲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蘿蔔加大棒“嚴”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