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14天暂停逆回购操作,上海同业拆放利率重回“一时代”

截至4月9日,央行自3月20日起已经连续14天暂停逆回购操作,4月9日,Shibor涨跌互现,隔夜Shibor大涨36.9基点,印证

资金面在总体保持宽松的同时,边际上有所收紧。具体看,隔夜Shibor涨36.9基点报1.797%,1周Shibor跌1.4基点报2.469%,2周Shibor涨7.2基点报2.45%,1个月Shibor跌0.4基点报2.646%,3个月Shibor跌0.3基点报2.751%。

什么是央行逆回购?

央行逆回购本质是一种短期贷款,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还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的目的是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同时获得利息收入。

201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与2018年有何不同?

一、2018年货币政策整体宽松

2018年以来央行共有15次暂停逆回购操作的记录,其中有7次10天以上暂停逆回购操作。2018年10月26日至2018年12月14日,曾出现过央行长达36天没有进行逆回购操作的情况,创2016年以来最长连停记录,而与此同时11月初SHIBOR隔夜利率、DR001和DR007都出现了上升趋势。

2018年央行加大了中长期流动性供应,经过1月、4月、7月和10月共开展

4次降准操作,共计投放中期借贷便利(MLF)44775亿元。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自2018年6月20日至12月29日,体现银行间流动性的DR001和非银机构资金面情况的R001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货币政策也不断加大逆周期调节,保证流动性充裕。

2018年央行流动性投放特征呈现明显的“缩短放长”,降准与MLF投放并行,通过拉长期限压低货币市场利率等短端利率。一方面,降准因素带来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裕;另一方面,2018年下半年存在较大的外汇占款规模下降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美联储缩表加息),以及2018年12月面临大量1年期MLF到期的情况,使长期流动性存在一定缺口。

二、2019年货币政策整体仍延续宽松,但较去年宽松力度边际有所减弱

央行在1月15日和25日进行两次全面降准,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约1.5万亿资金,同时,央行表示一季度到期的约1.2万亿MLF不再进行续作。2019年初至今,央行有5次持续暂停逆回购操作,货币政策整体仍延续宽松,但宽松力度边际减弱。

目前资金利率R001跌至低位1.4881%重回“一时代”,历史上资金利率在2008年和2015年也达到过类似水平。2008年受次贷危机冲击而施行强有力的四万亿刺激政策,2015年则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长时间施行货币宽松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利率下行。然而,最近这次资金利率的下降却有所不同,金融和经济数据出现结构性分化,市场对于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出现分歧。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收入增加实质上是资金从银行体系剥离,不参与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因此缴税将收紧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4月是财政缴税的大月,依据以往数据表现,月中流动性或将收紧。增值税税率的下降或将对资金面有一定利好,但4月MLF投放到期也将对流动性造成较大收紧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