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我认为是不是大师主要看的就是其学术观点的可持久性和影响力,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术作品上。古代三不朽事业,在学者身上,就只有立言这个标准。

大师就是某一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那几个人。大师必须要有有影响力的著作。对于大师的水平需要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认同。民国的大师没有述而不作的,他们的作品总有人在不断的翻阅,在引用。

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国学的范围是以著作来看的

国学是指西学未进时中国一国之所学,按照书籍划分有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曾国藩又划分,义理,辞章,考据,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

在古代哲学研究上,历代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文学上可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也就说明,一代有一代文化的重心,是不是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靠作品来判断的。李白杜甫不写诗,写的不好,就没人会认可他们。

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一代大师往往就是一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一派的大师就是一派的集大成者。这样的人一般从古至今都会有著作流传下来,知人论世,书代表了个人,在世代间继续活着。

民国大师的水平主要靠研究成果

民国大师牛,除了个人的水平高,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属于古代的,接受的知识几乎全是国学。即使不上大学,对中国的古籍也会有所了解,看的史书就是二十四史,看的哲学也全是诸子,这样的环境是现在不可有的。再加上,他们的时代在剧烈变革,对经典的解读才有这么多新思想,做的工作也常常是开创性的。

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如果我们按照一万小时理论来看,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都受到过中等以上的国学训练,国学大师年轻时,已经有超过一万小时的训练了。

所以,几乎在国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顶尖的大师出现,有经典的著作被写出。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中国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这些都是不同领域的杰出作品,即使后来的研究者这也无法抛开这些作品,这就是水平。

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现在的大师其实可以用著作来筛选

事实上,我们在用是与非的观点在判断,要么是大师要么不是大师,其实还有一种观点,就是选举,按市场排名,排名有高低,程度有深浅。这个在西方比较盛行,谁是最主要的十位哲学家?十本最经典的书籍?50位管理大师是谁?这些就靠就公选。如果大师也存在排名的话,其实南怀瑾在台湾的文化名人里肯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著作也会不断的为人所阅读。

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对于普通人来说,对稍微有国学功底的就叫做大师,比如现在的文化名人。但是,在一般学者眼中,需要著作等身的人才能叫大师。更何况在大师的眼中还有大师。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普及,每个人多少都懂点国学,文学,历史。都可以说上一些观点,但仅仅会表达,和真的去写著作差别是很大的。

能否立言,是国学大师的唯一标准。

所以,判断大师就要求其有学术成果,没学术成果,也写不出等身的著作,其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就如同文学家没有流传千古的文章,军事家没有成名的一战,说出来,如何可信?

大师的著作就是大师的标志,是大师即使逝去了,也依然可判断其水平的标志。这就是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