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健脾,益氣補血“兩大法寶”這5種人一定要收藏

中醫講,脾主肌肉,脾虛者肌肉無力。反過來也成立,肌肉的過度使用或者過度荒廢都可以帶來脾虛,後者恰恰是很多人脾虛的另一主因。飲食也同樣,飢飽無度的任何一個極端都可造成脾虛。過去是飢餓,消耗過度,脾因此受累;現在是飲食極大豐富,脾要加班工作,愣是被累虛了。不管哪種,都使人們長期處於脾虛狀態中。

益氣健脾,益氣補血“兩大法寶”這5種人一定要收藏

說了這麼多接下來咱們看一下脾虛的五個症狀表現。

脾虛的五大症狀表現

消化道:便秘、大便稀溏

從消化道上來講,脾虛導致的病症一般有:食慾不振,偏食挑食;口中無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脾虛一般會大便溏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大便乾結、便秘,因為脾虛會導致腸胃缺少動力。

肌肉:肥胖、消瘦

脾主肌肉,所以脾虛的人會感覺全身乏力,出汗多,氣短。另外眼皮屬於“肉輪”,脾虛會覺得眼皮沉重,似乎抬不起來,下肢容易水腫。

身體太瘦,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難以吸收。而肥胖是因為脾虛生溼,溼氣難以運化,淤積在體內。脾溼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益氣健脾,益氣補血“兩大法寶”這5種人一定要收藏

婦科:白帶過多、過少

女性因為婦科炎症,也往往會引起脾虛溼重。白帶過多、月經量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是脾虛引起的。月經量過少是因為脾虛引起的氣血不足,子宮內膜生長太薄;月經量過多是因為脾虛不能固攝經血。

睡眠:流口水也因脾虛

脾虛的人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的表現,另外會感到頭蒙,睡眠質量差。很多人睡覺會流口水,這和脾虛也有關係。中醫認為,涎(口水)為脾之液,正常情況下不會外溢,當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時,才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自查:看看自己的舌頭

除了以上我們所說的症狀外,你還可以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如果舌邊齒印比較明顯,就是脾虛的表現。

益氣健脾,益氣補血“兩大法寶”這5種人一定要收藏

那麼脾虛怎麼調理呢?

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參苓白朮丸】

咱們來看一下參苓白朮丸的組方,人參、白朮(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炒)、蓮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等,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專門調理由於脾胃虛弱,出現的氣短乏力、形體消瘦、胸脘痞悶、飲食不化、腸鳴腹瀉、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症狀,這一系列症狀在中醫當中歸屬為脾虛夾溼證。

因為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調,水液停聚,內生溼濁。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化生的來源,主人體肌肉生長、四肢百骸。所以,脾胃虛弱,會導致氣血化生不足,則見氣短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虛緩;肌肉四肢百骸不能得到充足的氣血濡養,則見身體瘦削。脾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液,水溼內停,則見飲食不消化,腸鳴腹瀉等症狀。溼邪阻滯氣機運動,氣滯胃脘,則見胸脘部痞悶。所以治療這樣的病證應當採取益氣健脾,滲溼止瀉的方法。

益氣健脾,益氣補血“兩大法寶”這5種人一定要收藏

益氣補血

【歸脾丸】

咱們來看一下歸脾丸的組方,黨參、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黃芪、黨參、甘草是補脾以固肺氣,茯神、白朮既可寧心,又能補脾;木香醒脾氣又能行血中之滯,且可助參、芪補氣;當歸滋陰養血;遠志、棗仁、龍眼甘溫酸苦,用以補心。此方出自《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七。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主調

心脾兩虛和脾不統血所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崩漏便血等症狀,這一系列症狀在中醫當中歸屬為脾虛。

本方屬補血劑。中醫學所講的“補血”,並不是指“補充血量”、“補養血質”,而是針對“血虛”而設的一種補救治法。補血劑也就是能夠消除血虛症狀的一類方劑。

“血虛”,不單純是由貧血引起,按中醫理論,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血虛與心、脾、肝三經有密切關係;心血虛則有心神恍惚、心驚易悸、失眠易醒;脾不能統血則有便血、崩漏,並從而因失血而加重血虛;肝血虛則有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肌膚麻木、筋惕肉瞤(肌纖維抽搐)。

以上都屬血虛的表現,而歸脾湯具有強壯、滋養、鎮靜、抗貧血等作用,益氣補血,故能消除上述血虛症狀。

益氣健脾,益氣補血“兩大法寶”這5種人一定要收藏

小結一下

以上脾虛的五大症狀表現,大家可以自查一下自己的身體,當今社會生活壓力大,各種加班,過分透支自己的身體,從而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各種問題,論其根本,還是要從自身的生活習慣,跟飲食方面多加註意,多加運動,少熬夜,清淡飲食,都是我們應該去堅持做的事,藥材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究其根本治標不治本,望大家能謹記。

再次提醒大家,用藥需在醫師的辨證下使用,切記私自用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