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武器到底是好用還是難用?

近衛步兵師


蘇聯武器主要特徵就是,結實,簡易,容易上手,價格便宜,比較耐粗暴操作。蘇聯武器研發和生產是根據蘇聯自己在二戰的經驗和蘇聯的工業能力來決定的。

蘇聯式的大縱深戰役,規模宏大,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簡單來說,大縱深戰役,就是對敵人薄弱點進行突破,組織大規模部隊,分組式進行不間斷突擊,突破戰線打開缺口,後續部隊突入,再與其他突破成功的部隊進行包抄迂迴夾擊,殲滅對手消滅有生力量。

蘇軍在二戰,擔任戰役突破任務的快速集群,規模非常宏大,在柏林戰役,有4個坦克集團軍和9個坦克軍擔任快速集群。蘇軍二戰時期,快速集群的坦克集團軍前進縱深平均320公里,最高達到800公里。

這種戰役方式,就是一個特點,對幅員不是特別大的國家,或者實力一般的國家,效果是非常好的,一次突擊,一網打盡。如果爆發第3次世界大戰,蘇軍基本上發動3-5次戰役,就可以佔領整個歐洲。整個時間,不會超過2個月。也就是說,蘇聯構想的戰爭,是超大規模,一次投入海量武器,在很短時間內結束。

所以,蘇聯武器的特點就是方便大量生產,火力強,維護簡單,價格便宜,為最重要特點。並不追求,單個坦克,單個飛機性能超過對手。也許你坦克性能比我先進一點,但是我一下子砸進去4個坦克集團軍,外加9個坦克軍。

你戰機可能是比我先進一些,但是,蘇聯前線航空兵有幾千架戰機,在戰役爆發的時候會發動持續的高強度突擊。甚至遇到特別頑強的目標,直接就是戰術核武器了。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蘇式武器,在某一些規模不大,本方數量沒有太大優勢的局部戰爭就沒有多少優勢,因為單個性能也許在一些方面比不上同時代的歐美武器。比如海灣戰爭和中東戰爭。但是,如果精心策劃戰術,揚長避短也可以剋制美國武器,比如我國兩次使用蘇式武器打敗美國。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蘇聯武器範圍非常廣,不能一概而論,說好用,比如AK-47自動步槍,RPG火箭筒等,不需要有啥文化,簡單教一下就能使用,而且還特別能吃苦,什麼沙漠,高溫低寒,泥漿浸泡,拿起來照樣開火,這種武器當然屬於好用,但能不能打準,就看射手的悟性和本事了。

說不好用,蘇聯武器確實不太考慮人機工程,什麼舒適性之類,不在設計考慮之列,坐蘇聯坦克上跑一圈和坐西方坦克上跑一圈,感覺絕對兩樣。蘇聯的戰鬥機也同樣如此, 看看大名鼎鼎的雙座版米格-31的後座,立刻明白憋屈是啥感覺。

操作體驗也非常差,舉個例子,美軍曾從秘密渠道獲得一些米格-23,這種變後掠翼的戰機與美軍的F-111,F-14是同時代產物,但操作感受可謂天壤之別,這種變後掠翼設計初衷是兼顧高速和低速性能,美製戰機對後掠角度是機載電腦自動控制,而米格-23則粗暴地僅設置3個固定檔位,最要命的是,每個檔位,飛機的操作特性都相差巨大,對應操作“好像精神分裂症患者切換了人格一般”,非常容易出現各種失控狀況,美軍曾有一位中將飛行員駕駛米格-23,對其性能僅粗淺瞭解就憑著自己多年飛行經驗的十足自信,要體驗米格-23出色的超音速性能,結果超過2倍音速後,出現無法關閉加力,無法減速又導致飛機水平尾翼無法動作,這位中將選擇2倍音速下跳傘,當即頸椎被折斷身亡。

美軍飛行員評論米格-23,“這就是臺工業垃圾,粗製濫造極易失控,敵人擁有得越多越好,這樣他們在飛行時就死光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但也代表了蘇聯時代的武器的粗劣特性,華約解體後,捷克,匈牙利等原來使用蘇制武器等國家,有點條件都換裝了美歐武器,很多國家自產武器也擺脫了蘇制武器風格,連俄羅斯新研製的武器也講究很多,在信息化時代,那種靠蠻力衝鋒式的武器裝備,可能根本沒機會打擊敵人就被精確智能的武器幹掉了。L


聯合防務


當然好用,不好用俄羅斯能夠繼承老爹的遺產成為世界第二的軍火販子?俄羅斯武器能夠大賣,絕對是有原因的。要想理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前蘇聯武器發展的路子。前蘇聯的武器發展思路和美國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美式武器靠先進的科技水平取勝的話,前蘇聯武器則靠的是皮實耐用,性價比突出。AK-47突擊步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款步槍1947年定型,直到今天還活躍在世界各大戰場。它能夠服役這麼久,並且衍生出大量的改進型號,靠的就是操作簡單,皮實可靠,性價比突出。


AK-47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好用,好用到什麼程度呢?可以在各種嚴酷條件下連續射擊不卡殼,可以在槍膛進入沙子等異物的時候依然能夠穩定射擊。甚至這款槍都可以不用保養,只要沒有鏽死,那它的槍膛就可以發射子彈。為了突出可靠性,AK-47犧牲了精度。AK-47的後坐力是出了名的大,要不是悟空不讓放槍械拆解圖,我一定放一張動圖讓大家看看AK-47在連續射擊時,槍機動靜有多大,槍口跳動有強。但是精度在常規戰爭中重要嗎?一把精度高,保養複雜容易卡殼的槍和隨便怎麼造都能打出子彈的AK-47擺在面前,士兵大多時候會選擇AK-47,因為戰場上卡殼,容易讓人崩心態的。

蘇聯武器火遍全世界一向不以性能先進作為主要賣點,他們賣的是其實可靠,操作簡單,價格便宜。這幾個詞用來形容武器似乎讓人有一種落後的感覺,但其實蘇聯武器憑藉它的皮實可靠,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我從有幸在軍事博物館還在建設時登上過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安-24運輸機,見識過蘇聯武器的特點。安-24是一款輕型雙發支線運輸機,載重量不大,外表看去機身整潔。走進去一看發現,內部貨艙電纜密佈,但是卻井井有條。機身內部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或者舒適性設備,給人的感覺就是雖然簡陋,但是實用。

那蘇俄武器只能靠可靠性取勝嗎?其實並不,作為曾經的世界巨人,蘇聯的科技水平是非常高的,不僅有著靠性價比可靠性打出市場的武器,更有依靠性能而獨樹一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27戰鬥機。1989年巴黎航展,一個叫做普加喬夫的前蘇聯飛行員在航展上駕駛蘇-27戰鬥機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過失速機動動作,讓當年在場的所有西方國家目瞪口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蘇-27戰鬥機是俄羅斯最有名的一款戰機,來源於前蘇聯T-10系列原型機,由蘇霍伊設計局設計,是一款機動性想當出色的第三代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最大的貢獻不在於它本身到底有多先進,性能有多出色,而在於它開創了兩個世界航空強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發展體系。一個是前蘇聯的側位家族,另外個則是側位家族的衍生,我國殲-11及後續改進型家族。一款武器能夠開創一個時代,撐起一個大國的空軍幾十年,這還不叫好用嗎?是吧。


但是反過來看,蘇-27雖然好用但是也有不少缺陷,比如航電設備落後,飛行包線陷阱,發動機壽命等都是西方媒體挑出來的蘇-27戰機缺陷。而且,蘇-27在前期試飛的時候甚至出現過因為機體結構強度不足,在做大過載機動時解體的惡性事故。武器是人設計出來的,人無完人,武器更不可能只有優點,一款好用的武器是可以在服役過程中不斷暴露缺點,同時還留有改進空間的。蘇-27就是這樣一款優秀的戰機,雖然有著缺點,但是有著改進空間,最新的蘇-35S就早已經沒了當年蘇-27所謂的飛行包線陷阱和航電設備落後問題。

其實要分辨前蘇聯哪些武器好用很簡單,看中國買了哪些並且仿製了哪些就知道了。比如經典的AK-47,我國仿製了56式,大賣;經典的圖-16轟炸機,我國仿製了轟-6系列,服役幾十年;經典的米格-21,我國仿製了殲-7,服役幾十年而且還大賣。所以說,蘇聯武器不要看它粗糙,但是是真的好用。不過也有坑的時候,比如蘇聯的海軍水面裝備。前蘇聯的海軍水面裝備發展點錯了科技樹,誰用誰難受。


赤焰噠噠噠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蘇聯武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傻、大、黑、糙。確實與一些西方研製的武器相比,蘇聯武器做得確實是比較糙。但是糙卻不一定難用。

AK-47突擊步槍,可以說是蘇制武器的代表之作,軍隊、黑社會、恐怖分子都有裝備AK。與美國的M16、M4相比,AK-47的做工很粗糙。可是AK-47卻憑藉,動作可靠,勤務性好;堅實耐用,故障率低,射擊性能優良;結構簡單,分解容易等特點,成為了槍械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步槍。據統計AK系列包括了未經許可的仿製品,產量超過一億支,是世界上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槍械。

武器的作戰表現是否優秀,除了武器自身性能是否先進以外;武器使用者的素質,也是影響武器作戰表現,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沙特等中東土豪,經常一擲千金從美國、歐洲,大量採購先進的武器,來裝備自己的軍隊。可是在也門,面對武器簡陋的胡塞武裝,裝備世界頂級先進武器的沙特軍隊,卻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原來沙特等國依靠石油資源非常富足,可數十年富足安逸的生活,使得這些國家早就文恬武嬉。他們的軍隊不僅訓練稀鬆,戰鬥意志更差,經常剛看到敵人的影子,就潰敗了。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國笑到了最後,併成為“世界警察”。美國自然要大肆宣揚自己,並打壓曾經的對手。大肆的貶低蘇聯,以及蘇聯研製的武器。於是在美國大力的宣傳下,蘇聯武器特別難用,逐漸的深入人心。

比如,海灣戰爭,數十萬裝備蘇制武器的伊拉克軍隊,被美國打的滿地找牙。結果這個事,一直被美國吹到現在,以此來先是美軍的赫赫武功。(蘇聯武器不行,被我分分鐘按在地上摩擦)

而越南戰爭,數十萬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鏖戰數年,卻拿越南遊擊隊沒有辦法,灰溜溜的撤走,不過現在卻很少提了,大有要把其遺忘的意思。至於 ,黑鷹墜落更是連提都不提。(我美軍是戰無不勝的,這些影響我的光輝形象)

至於蘇聯武器如何,我想作為對手,美國應該是最清楚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蘇聯這個曾經的紅色帝國已經消失,但是蘇聯時期的經典武器裝備至今卻不曾忘卻,往大了說4萬噸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已成為人類建造過排水量最大的潛艇了,往小了說誰見誰愛的AK47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好的步槍。


但是這兩種體型差距明顯的蘇聯武器,也代表了蘇聯武器發展的兩個方向,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體型之所以這麼大,是為了在潛艇內部塞下20枚潛射導彈發射筒,而且潛艇不能出現龜背現象,所以體型才會出現這種鬼斧神工的設計,說到底還是因為蘇聯的潛射導彈小型化不如美帝的結果;反過來AK47並不追求高射速、精度等性能參數,其對士兵的素質要求很低,只需要簡單掌握最最最最基本的上膛、瞄準、扣扳機就行,和美帝的M16相比雖然超神很難,但是上手容易,而且有著結構簡約但是殺傷力卻不簡單,還兼備射程與精度的優點,可以說哪裡有戰爭,哪裡就一定有這款槍的身影。


但是綜合來說武器裝備的好不好用除了看武器的基本性能外,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還是看體系建設問題,武器裝備不光是需要定期保養升級的,也是需要後勤不間斷支持的。比如給你一輛射程超遠、精度超高、穿甲威力超強、防護能力特強、機動性特優秀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但是隻給你5發穿甲彈,你能打贏一個只裝備了T72坦克的坦克團嗎?結果是不能,因為再先進的裝備武器終究講究的還是合不合適的問題,因為面對一大群坦克團你需要的並不是裝備了穿甲威力強悍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而是一架裝備了大量貧鈾穿甲彈和大量反坦克導彈的固定翼攻擊機。



蘇聯武器裝備雖然在有些人眼中比任何武器都好用,說到底還是順手適用的問題,反觀在有些人眼中蘇聯武器和美帝武器相比就是垃圾說到底也是不順手的問題。因為蘇聯的武器裝備發展思路並不是和美帝一樣的高精尖藝術品,而是將其僅限於戰爭的消耗品,設計思路不一樣到了不同人手中也就有了不一樣的答案,長此以往也奠定了美帝武器高精尖美、蘇制武器簡單粗暴的風格,雖然在同級別性能對比中蘇制武器不如美帝武器,但是蘇聯武器最大的魅力就是用落後於美帝的技術去實現了與美帝相似的效果,所以在最終的表現上不會和美帝武器有很大差異,而且有時候還會有一些顛覆性經典之作。


魑魅涅槃


不請自答,我的特點。蘇聯武器好不好用?這個問題不用我來回答,從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貧困國家對蘇聯武器的喜愛,就能給出答案了。當非洲黑叔叔手拿ak47,肩扛RPG,馳騁在戰場時,誰能說蘇聯的武器不好用?

與西方一些國家的武器相比,蘇聯的武器的確給人一種“傻,大,笨”的印象,但是同時也給人留下了皮實耐操實用的使用後的感覺。以ak47步槍為例,它不僅大量裝備蘇聯的軍隊,而且被各個國家爭相仿製,中國的56衝鋒槍,以色列的加利爾步槍,波蘭的m762步槍等都是根據ak47仿製而成,特別是以色列,被認為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可以輕鬆從美國和西方國家獲得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本該對蘇聯武器不屑一顧,可是經過以色列研究後發現,ak47能適應中東地區惡劣的沙漠氣候,還把ak47稱為“沙漠之虎”,這不能不說是對蘇聯武器的最好的評價。此外多個非洲國家甚至把ak47的圖像印在國旗上,足見對蘇聯武器的喜愛。

Ak47簡單容易製造的特點,也是讓它風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侶行》團隊曾經造訪過阿富汗,在一間簡陋的作坊裡,阿富汗手藝人使用簡陋的工具就能製造ak47,雖然品質上絕對沒有大廠的生產水平好,但是對於戰亂國家來說,這是保護自己的根本,所以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支ak47步槍,恐怕誰也無法說清。

蘇聯武器到底是怎麼形成這種“簡單,粗暴,耐用”的風格的?我認為除了蘇聯人性格因素之外,蘇聯人製造武器的理念都是來源於戰爭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二戰中,蘇聯軍隊雖然戰勝了法西斯德國,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犧牲了大量的人員和物質。戰後蘇聯專家經過對戰場的損傷程度,得出以下結論,一名戰士在戰場上的平均生存時間只有25秒,一輛坦克在戰場上的評價生存時間只有三分鐘,一架飛機在戰場上的生存時間不超過5分鐘,可想而知,戰爭打到了一定程度,制勝的關鍵不是武器多先進,多精良,而是看有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

納粹德國的“虎式坦克”可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坦克,它擁有堅固的裝甲,有最優秀的88毫米坦克炮,精密的機械結構,強大的動力,令盟軍的坦克對它毫無辦法,即便是以多輛坦克對戰一輛虎式坦克也未必有決勝的把握,因此也造就了很多的戰鬥英雄,奧托·卡里烏斯就其中一位,他駕駛坦克和戰友一起共摧毀178輛坦克以及130門火炮。可是到了戰爭的後期,德國本土遭到盟軍飛機的轟炸,坦克工廠被迫躲入山中隧道內,過於精細坦克的製造過程,反而嚴重的降低了坦克的生產進度,戰士沒有武器可用結果可想而知。反觀蘇聯的T-34坦克,製造簡單,工藝流程簡化,反而更容易建造,即便有較大的戰場損失,也因為利於生產得到足夠的補充,在戰爭最激烈的時期,有的T34坦克剛剛走下生產線,還沒有塗刷油漆就被排上戰場。處於同樣尷尬的地位的還有美國的M4坦克,美國士兵曾用“黃油”坦克來形容它的不堪一擊,電影《狂怒》裡,美國四輛M4坦克,對戰一輛虎式坦克,結果還是有三輛M4被虎式擊毀,要不是有主角光環,餘下的電影還有主角參演,恐怕最後一輛M4也會被虎式擊毀,但是美國並不害怕,因為在戰場上有一輛M4被擊毀,就會有四輛M4坦克,被送上戰場,這樣強大的補給能力,才是支持戰爭走向勝利的決定因素,這正好驗證了那句話:量變產生質變,數量也是質量的一部分!

在這種戰爭理論的支持下,我們可以發現,二戰後蘇聯的大多武器簡單實用,易於建造,比如大名鼎鼎的T54坦克,光蘇聯自己就生產了超過一萬輛,生產線被中國引進後,以T54為原型的59坦克,又被生產了接近一萬輛,其典型的特徵就是半卵型的鑄造炮塔,鑄造炮塔從技術角度來講,要比西方的焊接炮塔簡單的多,更容易操作,但是防護效果卻出其的好,在當時的反坦克火力下,半卵型的炮塔更利於跳彈的產生。從操作機構上來講,T54依然沿用了拉桿操作,要知道,比它更早的虎式坦克,已經使用方向盤操作,但是這些依然不能阻止T54成為一型優秀的坦克。此後的蘇聯坦克依然沿用了卵式炮塔,T62,T64,乃至T72,都是這種簡單實用主義的產物。當美國大兵坐在M1A1坦克裡吹著空調時,而以T72為代表的蘇式坦克依然沒有裝空調,因為在蘇聯專家看來這些東西與實戰無關。

還有大名鼎鼎的蘇27戰鬥機,同樣也犯這個“毛病”,上個世紀90年代,當中國引進俄羅斯的蘇27時,中國的工程師發現,蘇27的發動機使用壽命只有1000個小時,就要維修,而同時期的西方發動機能達到2000個小時以上,為此中國的專家還特意請教了俄羅斯專家,得到的答覆是在戰場上一架飛機根本活不到那麼長的時間,這種回答貌似在推卸責任,可是細細一想,並不是沒有道理,打掉一架價值幾千萬美元戰鬥機的可能是價值只有幾百萬美元的空空導彈,時間也就是幾十秒鐘。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粗陋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用戶97582468822


蘇聯的武器設計理念是根據戰場損耗率而定的,無論你的武器多麼好,都會有必然的戰損率,如何迅速把武器生產出來才是關鍵。美國的高端武器,欺負小的國家是沒有問題,因為和他們作戰,沒有太高的戰損,但和蘇聯、中國開戰的話,他們的F35生產週期這麼長 ,就是損耗一架就少一架。壓根沒辦法幾時補給。


行攝清遠


從軍隊的角度,好用。從個人的角度難用。蘇聯武器的特點就是什麼都考慮到了,就是不考慮個人的舒適度。就像t-34,可以說是坦克設計歷史上的里程碑,但是個人體驗極度差,密封不好,空間狹小,操作費勁,從坦克兵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款垃圾,但是從整個軍隊來說,來說,這是通往勝利的武器。


霹靂3586


蘇聯武器簡單粗糙,易於維修,談不上精密和舒適,但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顧小悅


粗製濫造,簡單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