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喪亂時的郗鑑《世說新語》德行24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něi)。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㩗兄子邁及處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永嘉之亂的時候,郗鑑在家鄉避難,非常窮困饑饉。老鄉們知道他是有名望的人,就輪流提供飯食給他。郗鑑常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同去吃。老鄉說:“我們也都吃不飽的,因為您是賢德之人,所以大家一起賙濟你,可能不夠養你兩個親戚。”郗鑑於是每天獨自去老鄉家吃飯,然後把飯含在嘴時,回家以後吐給兩個孩子吃。後來兩個孩子都活下來,一起過江。郗鑑去世的時候,他的外甥周翼辭去剡縣縣令的職務,回家守孝。

郗鑑字道徽,高平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重臣,書法家。《淳化閣帖》中有收錄他的唯一傳世作品《災禍帖》。

當然,郗鑑不是東晉最有名的書法家,他平王敦的功績可能比書法有名。可他女婿正好相反,是書法成就蓋過一切的王羲之。

王羲之娶了郗鑑的女兒郗璿。著名的王羲之草書手札《十七帖》之所以叫做“十七帖”,是因為第一篇開頭有“十七”兩個字,此篇又稱《郗司馬帖》,全文如下:“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覆數字。”其中提到的郗司馬就是郗璿的弟弟郗曇。(忽然發現書聖夫人的名字還挺洋氣的)

永嘉喪亂時的郗鑑《世說新語》德行24

《災禍帖》


永嘉喪亂時的郗鑑《世說新語》德行24

《郗司馬帖》


永嘉是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懷帝的年號(307-313年)。

本則故事中提到的永嘉喪亂,也叫永嘉之亂、永嘉之禍,或者單獨出現的“永嘉”也有可能指代的即是永嘉年間這場災難,因為這實在是整個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直接導致西晉滅亡與衣冠南渡。

就像“永嘉”不只是晉懷帝的年號。“過江”也不僅僅是渡過某條江。而是專門指西晉末年到東晉初年,中原王室貴族等的集體南遷。當然後世也可指北宋的南渡。在《世說新語》專指兩晉之間的這次。

過江的意義包括南北民族大融合啊!正統華夏文的保存和流傳啊!

對於這些世家大族而言,過江至少意味著再也不會捱餓了。

關於這一段郗鑑在永嘉喪亂中的經歷,東晉時作的《晉諸公別傳》中記載:

鑑字道徽。高平金鄉人。漢御史大夫郗慮後也。少有體正。耽思經籍。以儒雅著名。永嘉末。天下大亂。饑饉相望。冠帶以下。皆割己之資供鑑。

《晉書•郗鑑傳》中說的是:

於時所在饑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義者,相與資贍。鑑復分所得,以恤宗族及鄉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


這裡提到的“割己之資”和“相與資贍”都涉及給予錢財。《晉書》裡更是提到郗鑑把別人贈予的財物分給宗族和同鄉的孤老。

可以想見,以郗鑑的名望,得到的關注肯定遠不止加雙筷子,吃口飯那麼簡單。《世說新語》裡面居然要說成是悄悄含飯再吐給兩個小兒吃這麼誇張,而這個版本是後世流傳最廣的。

所以,對於流傳度來說,合理性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就是最不重要的。

越誇張,越離譜,越奪人眼球,越廣為傳誦……

然後,就變成真的了

所以,合格的文學作品應該是既誇張(以保證可傳播性),又合理(以保證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不翻船)。

然而,這個有點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