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什么对万历在生活上这么严格,自己的出行非常奢侈呢?

爆米花和冰可乐


我们普通人所了解到的历史往往是极度缺乏细节的,课本里的历史三两个句号便述尽一个朝代,显然这样的历史是有距离的。距离产生虚幻,因此对于真实的追寻就更显得重要。

有明一代,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必然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我们是否也有想到过:张居正为何对万历在生活上如此严格,自己的出行却非常奢侈呢?

首先谈谈张居正此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几人能在封建社会中凭借一己之力,打破坚固的阶级壁垒,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呢?《明史》记载,“少颖敏绝伦”,谓之“国器也”,寥寥数语,足以我们窥见此人非凡的才能。

再来看看张居正与万历之间的关系。明隆庆六年(1572)夏,张居正斗倒出言不逊“十岁幼童(万历)何能尽理天下事?”的首揆高拱。至此四十七岁的张居正,名正言顺地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这就难怪万历以及他的两位母亲对张居正有特殊的尊重,并称之为“元辅张先生”。毕竟清除了不敬尊上的老贼,如此忠臣,自然能成为皇帝强有力的臂膀。

除首揆外,张居正又兼管万历的教育事务。据记载,他管束万历,在万历将色勃(bo)如也念成色勃(bei,音同背)如也时,遭到张居正严厉的斥责,甚至连陪侍的人都被吓到。

在皇帝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人和他平等,可在万历眼中,他必须要尊敬的人就是张居正张先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更重要的有一层师徒关系。在众多事情上,年轻的皇帝都对先生言听计从,甚至可以说,在明朝成熟的政治体制运行下,大权已然旁落。

说回张居正在生活上对万历的严格要求,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万历本身,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从来都不止是贪图享乐而已。他必须接受正统的帝王教育,咱们看看万历少时的课程表,足以看出对帝王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视。熟读经典,并要“完成工作”,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经义;写字画画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现在我们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看来,作为皇帝,万历是绝不可能轻松度日的,这是其自身“欲戴皇冠”,必然要承担的重量。张居正作为其老师,也必然担负着督促教导的责任。<strong>

二是张居正此人,在政治上,他绝对称得上一句“为官当如张居正”。洞察民生,推行大小改革;目光如炬,也更能看清皇室的问题。与以前的各个朝代相比,本朝的宫廷开支最为浩大。《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描述“紫禁城占地四分之三方里,各个宫殿上盖琉璃瓦,前后有无数的朱门和回廊……极尽奢华。”,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皇室一昧“取之于民”,却有这样浩繁的开支,终不是长远之道,而这确实也是明朝官僚体制内部腐败的诱因之一。

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在这些方面又总有着铁面无私的态度,慈圣太后曾向用自己的私蓄修筑涿州娘娘庙以敬神佛,无奈张居正劝告,把这笔钱改用于修筑北京城外的城梁。太后如此,皇帝亦是如此,生活的大小方面都可能被首辅约束。

这样看来张居正先生铁面无私,仿佛圣人再世,其实不然。后世对其生活腐化,贪恋钱财,以公谋私的评判,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与海瑞等清官相比,张居正自是逊色一筹。他狂妄又自傲,在自己的门前贴上如此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他竟敢比肩天子!

张居正此人过于鲜明,实在是不得不让人多聊聊他。《明史》有言:“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 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私以为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张居正此人,他是正常人,有欲望,也有犹豫,有挣扎,也有畏惧;可他又非常人,我们世俗的眼光往往更青睐于海瑞等清廉官员,张居正绝不符合我们的期待。他不是“标兵”,确是“能人”,他在位的十年,几乎做到了那个时代封建统治下的极致。

《剑桥中国史》评价,“张居正没有靠镇压运动,能够和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不久而为人所知的那种施政相比。”千锤百炼,仍不改初心。至于不得善终,不会是这位优秀的政治家会费心担心的事情。

历史似乎总是笼罩着层层迷雾,万历年间种种纠缠三言两语论述不清楚。我们难有宏大的历史格局,着眼于小处,积极思考,亦是探寻历史真相的佳径。


邓海春


这个问题,由于通俗历史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和影视作品搞得比较乱,很明显缺乏史学的专业训练,所以还是有必要说一说。其实重点不在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希望广大读者对历史通俗作品要有谨慎的态度,不能随便相信。当然啦,即使对我说的,也不一定相信,还要经过自己的认真考察。

张居正不仅是万历小皇帝的老师,也是他父亲隆庆皇帝做太子时的老师,对小孩子要讲一些做人的准则,属于大道理那种,是他的责任,至于成年人以后许多复杂的事情,这个时候即使讲也未必听得懂。这里不是为张居正开脱,想想今天就明白了。当了那么大的官,自然有许多人赶着来拍马屁,比如张居正死后被人骂得最多的,是他回老家的时候,地方官争相讨好他,这个后来都被归罪于张居正,实在有点冤枉他。

“张居正奉旨归葬,所经由藩臬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居正意未慊,檄使持庭参吏部尚书礼。至是无不长跪者,台使越界趋迎毕,卽身为前驱,约束吏卒”。就是说的这段。该文也说到大家经常说的张居正的车马多么豪华,吃的东西多么讲究,这个当然不会完全是捕风捉影,因为张居正毕竟到了那么高的地位。但是否有夸大之辞,还是有可能的。因为这出自名人的笔记,焦竑的《玉堂丛语》卷八。大家知道文人的笔记有许多是道听途说,不是实录。而我们遍检在朝堂之上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几乎很少有人把他生活腐化当作主要罪状的。

那么,在朝堂上言官们批评张居正什么呢?我们举几条史料看看:

“万历丙子某月,御史刘台疏劾大学士张居正罪状。一谓倾谋逐去髙拱;一谓私许成国公朱希忠身后䘏典;一谓援引张四维入阁,张瀚入吏部;一谓创为随事考成之法,欲以总揽威权,及因御史俞一贯不听指授,借回道考察之例,谪调南京;一谓辽王获罪迁发,居正有力;一谓居正诸子夤縁科第;一谓湖广乡里亲戚及官于湖广;但为居正所私厚者,无不拔置要路;一谓排抑言官;一谓于原籍大起私第,骚动一方;一谓黄州生员之事,以私意拟㫖重处;一谓居正之贪不在文官,而在武臣,不在腹里,而在邉鄙”(王樵《方麓集》卷七)。

“盖自张居正以权开祸,而继者遂啮指相戒”(沈国元《两朝从信録》卷十七)。

基本上意思就是张居正做事情,都是利用手中权力,任意妄为。只有一条模糊地暗示他接受镇守边疆的武将的贿赂。就是民间流传的戚继光给他献壮阳药这类无聊的事情。

万历时期在张居正之后的阁臣王锡爵曾经感慨说:“已读九卿潘季驯等疏,则又叹曰:误矣,奈何反追为张居正讼?已趋召至中途,读孙、蔡二御史疏,则又叹曰:误矣,奈何以小矇尽污人生平大节!”(《王文肃公文集》卷三)这是说,他看到潘季驯为张居正开脱的奏章,感叹他不明白这是皇帝要搞他,说这些话没用;看到两个御史攻击张居正的奏章,则感叹为什么要用这些小毛病来诋毁张居正的大节。

大家都知道,张居正在位期间搞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必然要得罪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很多时候他自己也说,在朝廷上大家都反对他,全靠他用权力硬压下去,才得以推行。所以最讨厌他的就是那些言官,认为他不能接受反对意见,何况后面还有人唆使。包括当时流传甚广的海瑞批评张居正的奏章,经查是伪造的,是有人利用海瑞的名望来诋毁张居正,印这些小册子是为了赚钱。(“芜湖革退生员王律伪造海瑞指斥张居正奏稿,纠串农民曽昂刋刻售卖,射利事发”。万历十一年五月初二日孙惟诚《忌讳冒昧上言干渎天威无任战兢陨越俟命之至邪臣献媚乞赐重究以雪寃愤疏》)。很多材料,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我这里当然不是说张居正生活多么简朴,多么两袖清风,但是不是是个生活作风极其腐化的人?恐怕没有太多证据。至于要把一个人整倒,经常在生活作风和贪污上做文章,是最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鸣的做法,这一点,我想大家已经见得太多了吧?


赵世瑜


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我鄙视、看轻张首辅,我反而觉得他更真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圣贤也不可能做到完人。

张居正其人,因其巨大的历史贡献,被后世赞为“宰相之杰”,居功甚伟,无限风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改革,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万历中兴”贡献最大的人物。

万历初期,国库财富创造了明朝历史中的最高纪录,存粮可用十年,存银共计一千万两。国泰民安,军事称霸,这都是张居正的功劳!非常厉害!如果没有张居正,后面的“万历三大征”也不可能有!当然了,万历三大征也败光了张居正时期所有的积蓄!

题主提到的张居正的轿子都有40多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卫,2个仆人,30多个抬轿的,场面及其豪华气派,盖过皇帝的威风。这件事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有提到。

那时张居正作为首辅,奉旨离京为老父亲办理丧事。张大人此行,可谓极其风光体面,极其耀武扬威,可不简单是轿子大,抬轿子的人多。除了肃静回避的仪仗队,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委派。

张居正轿子复原图

张居正从北京至老家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为了使这顶巨无霸式的大轿畅行无阻,有的路要拓宽,有的桥要加固,劳师动众,惊扰官民。够威风吧?衣锦还乡!

张居正是个强人,强人的缺点,在得意时常常想不到不得意时,这也注定了他以后的悲剧!他死后被人弹劾,其中有一条,就是说他“归丧沿途,五步凿一井,十步盖一庐。”极其奢侈!虽然这是政敌夸大其词的落井下石,但也从侧面说明,张居正本人奢侈,也比较好大喜功!

作为首辅,执政近15年,张居正确实做出了政绩,为世公认。可他没有想过,强人再强,不可能永远如日中天!君为臣纲,大臣抢了天子的风头,秋后算账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你说张大人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么高调、张狂,不会招人非议吗?张大人本是想有所收敛的,这么一抬32人的大轿子,是由真定起驾,而并非北京城!说明他内心是有顾忌的。

这么大一顶轿子,皇帝不知情?谁隐瞒了呢?是锦衣卫主管,大太监冯保,也是张居正的铁哥们!所以,这样一来,内阁首辅兼皇帝老师的张大人,更有点肆无忌惮,有恃无恐,这也预示了他的悲惨结局。

你说,张居正真的那么可恶,那么奢侈,那么敛财吗?作为天子之下第一人,内阁首辅,改革重臣,宰相之杰,他死后被抄家,仅搜出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不足大太监冯保的十分之一!

水至清则无鱼,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张居正也不能免俗地做个纯粹的清官,他也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生活奢侈,妻妾成群。

可我认为凭张首辅的功绩,一切都在可承受范围内。而仅因为他曾对皇帝太过严格,他死后就要被万历皇帝清算、抄家、削勋,甚至要鞭尸,万历皇帝已经不能用,变态来形容了!

对于万历,我只想说,“明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对于张居正,我只想说,利国利民不利官,矫国矫君不矫己。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何时候都没有错!


艳艳色彩幽默间


举个例子,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教你生活要节俭、作风要简朴的老师,实际上他是个富二代,出行豪车,出入高档餐厅,一天的支出敢上他做教师一月的收入,那么这样的老师配为老师么?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要求别人去做到呢?这句话很有道理,可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言行合一的。

这个世界上真正做到言行合一的人,屈指可数。儒家讲:立德、立言、立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不朽,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做到了?朱熹朱大圣人不也因“扒灰”被后世诟病不已的么?

张居正作风奢靡,出入奢侈浮夸,这是他德行的问题,但其实现实来讲,一个人身居高位,而且还是在古代那种“千里做官只为财”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就更加不可能做到言行合一,品行高洁了。

虽然老张做了首辅以后,在老家兼并土地,坐拥良田万倾,盖豪宅、享美婢。其中有个人欲望使然,但何尝不是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必要呢?作为一个首辅你品行高洁,活成海瑞那样,你让手下的官员怎么办?

正所谓:“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大佬都走廉洁风,手下还敢奢靡么?在这猴子那个情况下,人人都假装节俭,搞弄虚作假,那么那些真正有才能有本事的人,难免不会认为张居正张大佬吹毛求疵。

很多时候,万人黑中你一人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不合群,不跟上下打成成一遍,不去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想要做实事真的是千难万难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代表张居正就没有私心。人怎么会没有私心呢?更何况是有能力有本事还能做出大成绩的人,他们这样也真的是社会现实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张居正为什么要求万历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呢?

这就回到我开头举的那个例子上面来。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陛下还是个小年轻,三观还没有定型,正是塑造一个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好时候。张居正作为万历的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又有什么错的呢?当今的老师又有几个真正做到了在各方面都能给学生树立好榜样的呢?

勤俭、节约的要求,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涉及到个人和家庭,但对于作为皇帝的万历来说,就很不简单了。毕竟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皇帝如果骄奢淫欲,势必会导致国家政治出现极大问题。做了皇帝,就不能用普通人的眼观来要求。

要去年轻的万历严格要求,读张居正来说,他这是在为一个帝国负责。张居正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必定是存在着一些官场潜规则在里面的,你可以说老张受贿收礼,但是你不能说老张挪用公款满足私欲啊。他在公和私之间其实分得清清楚楚,在他执政的十年之中,国家自嘉靖以来日益疲敝的财政,不仅得到了缓解,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就是张居正的功劳。

我想,张居正对万历的期待,是希望万历能把公私分清楚,起码也要跟他爹隆庆一样,虽然自己能力不足,但也知道不能滥用公帑是吧。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也是极好的!


文话史


明朝的历史如果只是看相关小说,乃至正史都有不可信的地方,我们可以做一定的分析来辩证的看。

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成功的代价是触动了贵族利益,甚至是皇家利益,所以他在当朝期间不但政敌不少,甚至在死后都受到了万历皇帝的清算。

大明有一个比其他朝代有特色的政治制度,言官无罪论,无论言官怎么弹劾,基本都会全身而退,这既然是大明朝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又给了言官们一个几乎没有成本的抛头露脸的机会。

张居正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的改革既然触及了很多权贵的利益,自然会受到政敌们的攻击和言官的弹劾甚至是污蔑。

题主说的这个情况肯定是受到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而这种记载虽然见于正史记录,但我觉得不是很可信的。我们不说这四十个平方的轿子大得如此的离谱,就说这么大的轿子如何上路,你让现在一个四十平方的车上高速试试看,更何况当时的明朝管道宽度应该不超过五米的。

这种抹黑历朝历代都有,只是明朝太盛而已,至于张居正是不是清廉,这个不用讨论,他那个位置的人,从古自今都没有清廉的,翻遍史书都没有,一个都不存在。但要夸张到那个程度,我觉得这是侮辱现代人的智商了。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和辅助肯定是真心实意,而且不留余力,张居正一心想做的是贤臣良相,力图中兴大明,他的良苦用心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他的政治抱负和国政施展并不影响自己享受生活,甚至是搞搞腐化。

但是张居正还是受到了敌对方强烈的反弹,在他掌权期间,由于权力过盛,威望过高,是没有人可以动他的,连万历皇帝都不行,只有他死后,那些被打压的政敌立刻冒头出来上奏皇帝进行清算,于是各种诽谤、造谣之言盛行,这些又被明朝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收录,后世却把这些资料当做了史实进行记载和传播。

张居正无论如何被人误解,都丝毫掩饰不了他为中国古代名相的地位。


沉墨I方之城


这事首先得从张居正和皇帝的关系说起。

张居正得到徐阶的赏识,很早开始担任皇帝师傅的角色。隆庆皇帝的教习老师就有张居正,后来隆庆去世,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成为首辅。张居正的身份即是内阁首辅,又是万历的老师。年仅十岁的万历更是对张居正言听计从。而张居正面对这么年幼的皇帝,一心想要培养一位有名的明君。他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培养皇帝的。比如明朝万历小时候,想过元宵节,给宫里张灯结彩,张居正就说了,“皇帝陛下,这样花费太大,恐怕万一有需要用钱打仗或者救济灾情的情况,那时候国库就没钱了。”这样一来万历就乖乖的不办灯展了。还有一次,考虑晚上给皇帝上课,需要点上大量的蜡烛,张居正专门把给皇帝上课的时间尽量安排到白天。

教育一个节俭的皇帝,要从张居正当首辅前的经历说起。张居正当首辅前,师从徐阶,将明朝的各项制度认真学习。期间曾称病三年,全国各处游历,深入了解了国家税收和民间疾苦。张居正刚当首辅时,国库空虚,各地的税收都不能及时收交上来,很多地方士兵连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这也让他树立了整顿国家,充实财务的抱负。后来既然有机会教导皇帝,他还专门为万历编制了一本教材。

作为王阳明的传人,“知行合一”正是如此,非常符合他们门派的特点。后来张居正甚至将心学几个支派的掌门人找借口杀掉了,也很符合张居正的所“知”。

张居正担任首辅,对外寻求与蒙古和平,利用机会和谈然后开通边市。任贤用能,北方李成栋、戚继光分别管治北方一线各地,做好防范。对内,丈量土地,重新定义税收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他还鼓励经商,让商业得到兴盛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国真正的又一次资本主义萌芽。张居正担任首辅数年之后,国库充盈,每年税收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多,粮仓的粮食够支配十年的使用。财政收入实现了收入大于支出。

但是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为什么适当放宽松呢?张居正的收入,有自己正当的收入,也有一些边防将领给他的贿赂,再说他帮助皇帝掌管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始终还是一个打工者,那么按照正常的心态,他也会想要享用到一些自己努力的好处。何况他工作非常繁忙,最后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这就更可以理解他生前的一些舒适安逸的生活要求了。这一点无关“知行合一”,而只是最后的利益分配和享用。


阿庆还是阿庆


张居正受隆庆帝厚恩兼领托孤之重,又鉴于明朝中期以后出过正德这样不靠谱的嬉戏天子祸乱黎民社稷的坏先例,所以我们后世人有理由相信:立身亲为万历老师的张居正对这个小皇帝是悉心培养的,是极力想把万历培养成圣贤有为的皇帝的!




长期身为首辅(有些近似于现代的首相)的他在力推变法改革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依旧丝毫没有放松对万历的教育。他实行的是类似于现在“虎爸狼妈”的教育方式,绝不会想到如此认真负责却使得这个绝顶聪明、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的万历日后会对身后的自己反攻倒算且处理如此苛责!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万历这个少年自负独断专行的皇帝是受到了奸臣的蛊惑。毕竟,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有利于社稷黎民,却也大大得罪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权贵和庸臣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利用万历亲政急于立威的心理,整倒批臭了张居正!



实际上,张居正之于万历与诸葛亮之于蜀汉后主刘禅有很多相似之处,某种程度上说,张居正也长期处于小皇帝的“相父”之位!而亲政后的后主刘禅对诸葛亮也是明奉暗违的,在诸葛亮死后不允许官民大祭就是明证,众人皆知的武侯祠也是后人所立!


鸣呼!至少为明朝多续命50年的张居正,虽大功于明朝,却因为他“精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当政史,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也王朝体制下改革者的宿命,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个个都是悲情的改革者,一心改革图强、不念个人生死,尤以张居正最为悲剧,也可以说殚精竭虑而死,享年58岁而已!

因为商鞅虽受酷型而死,但他的改革遗产得到了继承,王安石得以安享晚年,而张居正一生殚精竭虑致力的变法改革遭到了彻底的否定,人亡而政息。明朝也失去了唯一一次真正自强的机会,直到无可奈何地亡国。



有时我想,以张居正之权势倾天,又是威权断政的主,军队也听其调遣,如能再进一步,建立真正类似于当代英日的虚君实相制,鼓励工商资本主义发展,在后续的几百年里,中华文明仍将遥遥领先于世界,而绝不会出现随后300年的国运倒悬!奈何奈何,张居正死后,明朝一路滑坡,最终坠入无尽的深渊!


低调与责任


张居正出发点是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想要培养一个好皇帝,他为人忠诚,万历他爹隆庆皇帝皇帝又对张居正是有恩的,所以更想把万历教好,方法虽有不当,却真心实意;

张居正在当时可能确实有些铺张浪费,但不可能超过内阁里面的其他四五个人太多,他也算是皇帝的老师,又是内阁的首辅,规格摆在那里,不可能太低调。

按理说他是没错的,但是错就错在太忠诚太想教出一个好学生了,别人不领情,事后万历耳边再一听一些谗言,加上本来就对张居正不满,所以张居正落了个晚年不保的下场。


半壶老酒乐悠悠


  1. 张居正为何对万历皇帝严厉?



张居正在万历年间的身份有三重: 辅政大臣,皇帝老师,内阁首辅。

☞穆宗当年在病榻边上执手把年仅十岁的朱翊钧托付给张居正,此事成了张居正政治生涯的最大负担。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只要出现一丁儿点离开政坛的松懈想法或者行动,万历皇帝都会拿出当年托孤的事情极力挽留,比如居正奔丧这件事就因为皇帝挽留而无法按时进行。种种情形使得张居正认为万历皇帝是片刻离不开他。张居正在给朋友信里明确说自己其实就是摄政。

☞作为皇帝老师和内阁首辅,张居正从公私两方面都有条件对万历严厉。万历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身寒微而且信佛,几乎没有政治能力,她见张居正政治上老练精明,正好为她们孤儿寡母服务,所以一直非常依赖信任张居正。有时年轻的万历犯了错,皇太后会让万历当着张居正的面认错,有时甚至还要写检讨书。当张居正辅政十年准备还政时,太后说等辅助万历到三十岁后再说。太后这样的鼎力支持无疑也助长了张居正如父一般的严厉。

2. 张居正自己出行为啥奢侈?

张居正坐32人抬大轿子,一路上还有戚继光派的火统手保护,沿路巡抚迎送,地方官员跪迎还送礼。这种规格和皇帝一样了!这还了得!那时是张居正终于得到万历母子俩的同意回江陵老家奔丧,所以正好是首辅衣锦还乡。但是那时的张居正真的是权力大啊,即使规格高也还是没人敢弹劾他,之前弹劾他不回家奔丧的人都已经廷仗的廷仗,发配的发配,连监察御史这些言官也都唯马首是瞻。内阁里面都是自己提拔的人,朝中可谓铁板一块。



注意: 这些事情记载于王世充的张公居正传里。不过王世充和张居正有嫌隙,世充曾经因为居正而罢官,所以王世充的说法仅做参考即可。


明史林泉


张居正被誉为宰相之杰,对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影响巨大,如果不是通过他的改革垫下的家底,明朝不可能再苟延残喘数十年,但事实上对于张居正之为人历来褒贬不一,虽然他完全称得上是伟大的改革家,也算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说他心口不一,比如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在生活和学业上要求就很严格,然而自己的生活却仿佛很奢侈,实情真的是这样吗?


张居正为世人所知的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反映在他的一次出行上,因为张居正的老父亲去世,张居正需要回家乡服丧丁忧,有史料记载说张居正乘坐一架32个人抬起的大轿子,据说轿子里面可容纳1室1厅1卫,有两个仆人专门照应,沿途还要有茶水招待,通观整个中国历史,包括皇帝的銮驾在内,好像都没有这么夸张的,而张居正却就这样一路从河北真定到达他的老家湖北江陵。

说起来这确实是很张扬和奢侈的事情了,与张居正教导万历皇帝朱翊钧勤俭节约的要求背道而驰,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在万历皇帝的青少年时代,张居正几乎就是个不可挑战的权威,他的话不敢不听,所以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节俭的要求,万历皇帝通常都要好好的执行,比如在1579年(万历七年),万历皇帝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做光禄寺御膳之用,张居正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并要求万历皇帝节省“一切无益之费”,万历皇帝就下诏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就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



当然,万历皇帝之所以这么听话,她的母亲李太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万历皇帝的心理是很逆反的,但是李太后对他要求很严格,他不敢不听。




后来在张居正的力争下,万历皇帝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就连皇宫中夜晚照明的一些灯火费用也都减免了。

那么这样看来,好像张居正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难怪万历皇帝要在张居正死后对他进行清算。但是实际上张居正生活上虽然并非很节俭,但也绝不是什么奢侈腐化之人,就像前面所说的张居正回家服丧乘坐无比豪华的大轿子这件事,其实张居正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它有痔疮这种隐疾,而且很严重,据说张居正的死就和他的痔疮之疾有关系。

这件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张居正在回家丁忧之时,提前考虑到他的痔疮之疾,自认为根本不可能骑马或者乘坐小轿一路颠簸到湖北江陵,所以让人在真定给他打造了一座大轿子,之所以选择在真定乘坐,正是要避开朝中官员的非议,这乘大轿子上面有一个大床,这样张居正可以趴到上面,之所以用人抬而不是马拉,也是为了避免路上颠簸。

但是他的这件事后来也被人抓住了小辫子,成为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罪证之一,其实张居正虽然算不上廉明的官员但也绝非十分的贪污腐败之人,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他清算抄家之时搜出的钱财并不多,当万历皇帝的秋后算账却非常过分,平心而论,万历皇帝这样对待张居正是很不公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