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ft2883407


这事儿,就要郑重纠正一下,谁说张居正落难时,没人给张居正求情?

不过,当亲政的万历皇帝终于露出獠牙,朝着已经病故的张居正,这位他曾无比敬重,后来又无比憎恨的“张先生”下狠手时,大明的朝堂上,确实上演了一出出世态炎凉的丑剧:张居正昔日的心腹张四维,身为阁臣却积极做打手,带头把张居正搞臭。曾卖力吹捧张居正的言官杨四知等人,这回又把脸一变,玩命揭发张居正罪状,还造出了“张居正一顿饭打碎几十个玉碗,张家有银火盆几百个”的荒唐谣言,表演十分卖力。

如此丑陋场面,叫深恨张居正的万历皇帝,当时都连呼不适应:“在前权奸结党行私,科道官寂无一言,及罪人斥逐,则纷纷攻击不已”。

不过这群见风使舵的小人,也正好给万历皇帝当枪用,于是一番推波助澜下,张居正不但被剥夺了一切生前官职荣誉,更遭受了“抄家”的厄运。刑部右侍郎丘橓带人把张居正湖北老宅团团围住,饿死了张家十多人,更天天拷打张居正的儿子们,叫嚣要追夺“大贪官张居正的巨额赃款”。张居正,这位亲手挽救明王朝的伟大改革家,眼看就是家族尽灭的结局。

但是,即使在这场丑剧开始时。大明朝堂上,就有越来越多的正直官员们,陆续打破沉默。比如御史赵锦,就坚决反对抄张居正家。吏部尚书杨魏更愤然质问万历:张居正辅佐万历十年,为国家尽心尽力,现在却遭到这样的“待遇”,这不是寒天下臣民的心吗?

可万历皇帝,又哪管什么“臣民寒心”?特别是听了诸多投机者的“抹黑”后,真认定了张居正是“大贪官”,非要刨出张居正的“巨额家产”不可。这才有了丘橓玩命拷打张居正全家的凶残一幕。可所有凶残手段用尽,连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都被打得悲愤自杀,也不过从张家抄出了两千四百两黄金和十万两白银。看上去数量不少,可张居正家本身就是就家资殷富,而且他这点财产,比起前后的明朝历任首辅来,也属于标准的“穷人”级别。

这些以逼死张居正儿子为代价“抄”来的“巨款”,恰恰证明了铁一样的事实:张居正,不但是一位能力卓越的杰出改革家,更是一位操守正派的良臣。所有对张居正的抹黑,甚至万历皇帝“追罪”的面孔,全数打脸啪啪。

而在这些打脸的事实曝光后,大明的朝堂上更是一片哗然:内阁首辅申时行和内阁次辅许国,相继为张居正求情。明朝最杰出的水利学家,刑部尚书潘季驯更悲愤开火,怒斥万历“治居正狱太急”。也正是在众位大臣的反对声里,本想彻底恶治张居正的万历皇帝,也只能无奈让步,放过了张居正的其他家人们,并划出房屋土地,用来供养张居正的老母。曾以高调开始的“清算张居正”行动,就这么匆匆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许多张居正生前无比器重的“心腹”,在这场“清算行动”里反咬张居正的丑态来,很多挺身营救张居正家人的大臣,却恰是张居正生前的“仇人”。典型一位,就是礼部侍郎于慎行。

这位山东大汉曾是张居正最器重的学生,却因在“夺情”事件里得罪张居正,还被张居正当面骂白眼狼。可当张家遭难时,却正是于慎行主动站出,上下奔走求情。他的一声疾呼,更写照了张居正一生功过:江陵(张居正)殚精毕智,阴祸机深,结怨于上下——张居正也许有错,可他此时的悲剧,正因他一生富国强兵,动了太多人利益啊!

以这鲜明对比说,晚年处于权力巅峰时的张居正,用人看人,也确有太多糊涂之处。这糊涂的教训,值得后世多少人,在得意时引以为戒。

而这匆匆收场的“清算张居正”一幕,也见证了另一个事实:虽说全过程,充满了各种丑态。但忠诚敢言的大臣,从头到尾也不缺。此时的明朝政风,还算相对刚正。也正是这刚正的朝堂风气,才是此时明王朝“中兴”的基石。

但在万历皇帝亲政后,接下来的六十多年里,明王朝最堕落加速度的,不是兵马钱粮,却恰是这朝堂风气。如果说张居正去世时,满朝的官员们,大多还算负责任的政治家,那么折腾到六十年后,崇祯皇帝的朝堂上,却只剩了一帮精打细算的大臣,还有党同伐异的丑态。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也就在臣子的扯皮中,悲情走向灭亡——整个朝堂烂透,纵是张居正再生,也是难救。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谷山笔尘》


我们爱历史


如果题主说的求情,是指抱着万历皇帝的大腿,磕头如捣蒜,求他不要抄张居正的家,满朝文武里确实没有。

如果题主说的求情,是指在万历皇帝下令抄家以后,对万历皇帝说张居正忠君为国,任劳任怨,或者对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说,阁下手下留情,下手轻点,别让咱们的小皇帝万历,在历史上留下“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后世骂名,这样的求情倒是有。

尤其是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在不堪逼问而自缢以后,朝廷百官反应激烈,更多人开始给张家求情。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原因:万历皇帝抄冯保的家是诱因,辽王案是导火索,报复张居正是初衷,抄没张家财产是目的!

在小皇帝万历当政的前几年,始终有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身上,就像三团巨大的阴影,阴森森地笼罩在小万历的周围,挥之不去,阴魂不散。

这三座大山就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张居正死去以后,万历帝开始独揽大权,他早已经对冯保很痛恨。他痛恨冯保的直接原因,是冯保在小万历当皇帝的前几年里,始终为李太后监视万历的一言一行。

只要万历皇帝稍有做的不对或者不好的,冯保那边立马就会通报李太后,接着李太后就会把小皇帝叫到自己宫里,劝诫或者训斥。

李太后训诫小皇帝万历,往往又会搬出张居正。李太后经常对小皇帝万历说,如果张师傅知道了你怎么样怎么样,他会怎么想怎么想。小万历对张居正,既有敬服,又有畏惧。

有御史看到张居正已经死了,就又开始攻击冯保。当时有个叫李植的御史,给万历皇帝上疏弹劾冯保,直书冯保的十二大罪。

同时,冯保在司礼监的对手张诚、张鲸也在万历面前攻击冯保。他们说冯保贪污腐败,家资富饶,甚至胜过皇上。

于是,明神宗万历下旨逮捕冯保,并派人去抄冯保的家。

这一抄不要紧,却惊呆了刚刚成年的万历皇帝。据史载,总共从冯保家里抄出金银一百余万两,各种珠宝更是无数。

万历皇帝尝到了抄家的甜头。于是他又打起做了近十年首辅的张居正的主意。张居正虽然死了,他的家财肯定还在,万历皇帝这么想。

当然,张居正毕竟做了多年首辅,朝里朝外,很多都是张居正的人。包括内阁里那几个,都是张居正提拔上来的,只能一步一步来。

现在除掉了张居正在司礼监的盟友冯保,已经成年的万历,也对自己的母亲李太后不那么畏惧了。下一步就是对付死去的张居正。

万历首先做的,就是废除张居正变法里的那些新法。接着诏夺张居正生前死后的荣誉,先夺了他的上柱国和太师,再夺了他的文忠的谥号。最后,把在锦衣卫当锦衣卫指挥的张居正儿子张简修废为庶民。

御史们一看万历皇帝在报复张居正,有些人坐不住了,开始攻击张居正和张居正的党徒。当然,此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的,他已经在尽力维护了。

然后,有个御史羊可立,又把多年前,张居正构陷辽王朱宪㸅的事扒拉了出来,接着辽王妃开始诉冤,辽王妃在诉状里控诉张居正说,辽王府的万千家财,都进了张居正的府里。

万历皇帝一听到万千家财,抄家的心思更加急切了。万历皇帝打定主意要抄张居正的家!

万历皇帝要抄张家的消息传出来以后,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实际上就是委婉地为张家求情。

比如,左都御史赵锦上疏说,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也抄过大奸臣严嵩的家,结果抄家人员肆意妄为,竟然连累了严嵩老家周围的好几个府县。现在朝廷又要去抄张家,恐怕对当地老百姓也会不利。“恐遗害三楚,十倍江西民!”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江陵人,古为三楚之地,故曰恐遗害三楚;严嵩是江西新余分宜人,故曰十倍江西民。

再比如,吏部尚书杨巍上疏说,张居正是辅政大臣,侍候皇上十年之久,任劳任怨,为皇上效犬马之劳,皇上这么干,恐怕会伤了天下臣民的心,尧舜这样的圣主肯定不会这么干。

其实,这些都是给张家求情呢!

但是,小皇帝万历报复心切,再加上对金银珠宝的热切欲望,和抄家抄出的快感,因此对这些人的求情一概未理。他仍旧派出了以司礼监太监张诚和刑部侍郎丘橓等为首的抄家大队!

抄家大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张家的财产。朝廷和民间,早已经有传言说,张家有白银二百万两之巨。

至于抄家的罪名,有三条,一是谋反,二是叛逆,三是奸党。丘橓素来跟张居正是政敌,他抓住这个机会,也要报复张居正。

丘橓等人来到江陵张家以后,荆州府和江陵县的大小官员全部到场,亲自封了张府。张家人全都躲在深宅里不敢出来,没有食物了,也不敢出去买。

据史载,在此期间,张家饿死了十余口人。再加上丘橓等人刑讯和逼供,张家人有死绝的危险。

可是,令万历皇帝和丘橓失望的是,他们从张家,一共只搜出黄金一万两和白银十万两,至于传说中寄存在宅外的二百万两白银,怎么也找不到,丘橓对张家人,尤其是张居正的儿子们刑讯逼供,也问不出结果。

这时候,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忍受不了拷问和毒打,愤然自缢身亡了。张敬修自缢之前,还留下了一封血书,传播当世。

张居正另一个儿子张懋修,也不堪拷问,想要投井自尽,结果没死成,然后他又绝食,仍然没死成,终于留下了一条性命。

张敬修的死,震惊了朝廷,朝廷百官纷纷开始为张家求情,其中包括首辅申时行、内阁辅臣许国、六部的堂官侍郎和张居正的学生、旧僚等大臣。

申时行曾经给丘橓去信,告诉丘橓,别让咱们的小皇帝留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骂名。

内阁辅臣,大学士许国也给丘橓去信说,阁下千万手下留情,别让后世骂咱们这辈人重财轻人。

张居正的学生于慎行,更是痛彻心扉,给丘橓去了一封信,言词沉痛,慷慨陈词,为张家求情。这封书信,当时传颂天下,文武百官争相诵读。

但是,这些书信,丘橓都置若罔闻。我们前面说过,丘橓跟张居正是政敌,张居正当政时,不喜欢丘橓,曾经打压过丘橓,丘橓报仇心切,对张家人心狠手辣,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给丘橓去信,朝廷里的官员也上疏万历皇帝,给张家求情。

比如,内阁首辅申时行联合六部大臣,乞求万历皇帝对张家从宽处理。

比如,刑部尚书潘季驯上疏说,张居正的老母已经年逾八旬,性命旦暮就可能不保,求皇上特旨宽宥她吧。

在朝廷百官的求情氛围中,丘橓等人在张家,又实在拷问不出更多财产的情况下,万历皇帝终于松口了。

他下令,在张家给张母留下一座空宅,另外留下四十亩田地,以让张母安度晚年。

至于张家的子孙,自杀的自杀,充军的充军,可谓家破人亡!

万历皇帝早先曾经对张居正说过,待张居正死后,“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张居正恐怕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小皇帝学生万历在他死后,是这么看顾他的子孙的!


西堤君


熟悉明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张居正被称为大明王朝第一首辅。他出任内阁首辅期间,对内实行改革,在财政上,清仗土地,提出了著名的“一条法”,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国库从之前的空虚变得富有。对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良将,有效的抗击外敌,稳定了大明王朝的边疆。在吏治上选贤举能,采取了“考成法”,整顿吏治,朝局风气大变。可以说,张居正执政期间,政绩卓越,使得步入中后期的明王朝得以延续一百多年,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代能臣在死后便被抄家清算,更令人不解的是,朝野上下居无人为之求情。这究竟是为何呢?

百官对皇权的畏惧

张居正在任期间,国家大事小事都要先过问张居正,之后才是上报皇帝,皇帝在做形式上的同意,而张居正死后,年轻的万历皇帝便真正的掌握了大权,但凡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官员都知道在此时不能够得罪皇帝,百官为了自己的仕途也不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员

纵观古今,无论哪次改革都会触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张居正改革也是如此!由于万历年间,贪污风气非常严重,张居正在变法改革中针对了这些贪污官员,有被贬职的,有被入狱的,也有被抄家的。而在他死后,自然有很多人出来报复他,更别说有人会给他求情了

与万历皇帝的矛盾

中国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就或多或少有矛盾,特别是功绩卓越的官员,难免会“功高震主”张居正改革使得他威望大增,尤其是当时万历皇帝还过于年轻,张居正不但是内阁首辅,还是他的老师,独揽大权,对年轻的万历皇帝管教严苛,当时朝中决策都得看张居正的眼色,甚至有时万历皇帝都要听从张居正。等到万历皇帝长大之后,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究竟谁才是皇帝?在他看来张居正就是一个试图谋逆的奸臣

张居正作风不良被抓把柄

张居正的生活作风十分奢侈,根据《明史》记载,张居正曾经从京城回了一趟老家,他所乘坐的轿子十分夸张,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光是抬轿子的人就多达36人,轿子上有办公房,厨房,卫生间,可见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回一趟家就如此大费周章,这种奢侈程度自然会引起皇帝的不满,这也成为了百官报复他的理由。


旧时楼台月


事实上是有的,只是人少而且不够份量,劝不动皇帝罢了。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看似皇帝残酷,实则是必然,或许张居正死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不过他依然义无反顾吧!

之所以替他求情的人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中国的历史上有四次比较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四次改革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而主持这四次改革的改革者,只有王安石一人算是得到了善终,商鞅最后被车裂,王莽的新朝轰然倒塌,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只有王安石,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得到了善终。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他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等于是在地主阶级的身上剜肉;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整顿驿站,又得罪了大多数的官员。

其二,为皇帝所记恨。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可谓是一位严师。他对万历皇帝要求极为严格,动辄呵斥,皇帝敢怒不敢言。而且他劝皇帝奉行节俭,自己却做不到。怨恨日积月累,等到他死的那一刻,万历皇帝心中的怨恨,终于爆发,没人能够劝得动。而且他死之后万历皇帝亲政,也需要拿他来树立威信。

其三,李太后的推波助澜。历史上的李太后不像武则天慈禧那样揽权,只想着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应该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就连这点愿望也难以实现,而张居正在劝谏的时候也是措辞严厉,相当于直接打脸,而李太后显然是个小心眼,后来他缺钱的时候说,抄了张居正和冯保的家,不就有钱了吗?

其四,人走茶凉。都说世界上最肮脏的就是政治了,张居正在的时候,门庭若市,依附他的人,犹如过江之鲫,等到他死后,可以算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死如灯灭,昔日依附他的那些人跑的连影儿都不见了。




历史小跟班


一代名相帝王师张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幼称神童,享誉乡闾;少年得志,二十三岁高中进士;仕途顺利,一路高升进入内阁;权倾朝野,担任首辅长达十年之久;推行新政雷厉风行,为大明万历朝中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哀荣极盛,明神宗朱翊钧为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谥号文忠公。灵柩送回故里,各级官员带头跪接跪送。

这样的一位贤臣名相,却在他寿终正寝不到九个月遭遇抄家之祸,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家人饿毙十数人。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如此绝情,难道就真的没有人为张居正说情吗?

一、祸起萧墙

张居正病重之际,与内廷总管冯保达成了君子协议,极力推荐礼部尚书潘晟担任内阁首辅,并且已得到朱翊钧的御旨。潘晟是冯保的老师,原本是打算由潘晟、冯保、李太后组成新的铁三角。

就在张居正病重离世不久,他的政敌便迫不及待地想推翻新政,但又不敢直接攻击张居正。张居正逝世后第四天,雷士祯等七名御史言官就上书弹劾潘晟,扬言潘晟不具内阁之才,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向朱翊钧。

被搅得头昏脑胀的朱翊钧,传唤内阁头臣张四维询问潘晟的基本情况。长期生活在张居正和冯保阴影之下的朱翊钧,突然变得张牙舞爪起来。闻听潘晟是冯保的老师,又是张居正推荐的,不满情绪暴涨,立即下旨革去潘晟的内阁大学士之职,内阁首辅之位自然泡了汤。

潘晟并非没有大才,否则也不会官居要职。只因为他是张居正的忠实粉丝,而被利益集团攻击。正欲起程赴京上任的潘晟闻讯,立即辞官归隐,闭门不出,躲过了一场劫难。

二、冯保倒台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权力集中在以张居正、冯保、李太后为核心的铁三角之手,明神宗朱翊钧几乎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冯保是朱翊钧的玩伴,是他带着朱翊钧长大的,朱翊钧的一举一动都在冯保的掌控之中。主管内廷的冯保与张居正互为倚重,上达天听,下传圣旨,权势威望不亚于张居正。

潘晟的折翼使张居正的政敌嗅到了可喜的气息,接着打起了扳倒冯保的歪主意。但不敢直接攻击冯保,唯恐动作太大自身难保,只是小心翼翼地弹劾冯保的心腹徐爵。

岂料朱翊钧毫不犹豫就拿徐爵治罪,官员们大喜过望。御史李植鼓起吃奶的勇气,弹劾冯保在十年内掠夺了巨额财产,富可敌国。

朱翊钧早就受够了张居正和冯保的窝囊气,想起冯保的大胖脸,心里就不是滋味。到如今,张居正已经死了,二十三岁的朱翊钧信心倍增,正想把冯保凉到一边去。

朱翊钧闻听冯保富可敌国,精神劲头更足了,稍稍犹豫了一会儿,就下旨革去了冯保的官职,派人抄没了冯保的家。果真如朱翊钧期望的,共抄得金银一百余万两,珠宝无数。朱翊钧惊呆了,便喜欢上抄家了。

三、张家被抄

冯保轰然倒台,李太后独木难支。那些御史言官和皇亲国戚更加肆意妄为起来。曾经因为张居正新政失意的利益集团,倒转矛头开始逐步攻击张居正的考成法和驿递新规等政策。

被压抑得太久的朱翊钧,就像是强压过的弹簧一样动力十足,很想耍一耍皇帝的威风。只要是张居正推行的新政,遇到有御史言官弹劾攻击,便一一准予推翻。到后来张居正推行的新政,几乎都被朱翊钧否定掉了。

1583年3月,张居正死后不到九个月,朱翊钧突然下旨褫夺了张居正的谥号,这是个不祥的信号。

就在此时,御史丁此吕上疏弹劾1579年应天乡试的主考高启愚,诬称考题“舜亦以命禹”是受人指使,直言高启愚有劝进之意,并构陷张居正的三个儿子中进士内有隐情。丁此吕无耻地说:舜指朱翊钧,禹指张居正,即是说有劝张居正取而代之的意思。

没过几天,辽王朱宪㸅的小老婆上疏告御状,说张居正曾在任职期间诬陷朱宪㸅,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张家人抢夺了辽王府的金银财宝。朱翊钧阅完奏折欣喜若狂,对抄家已经有瘾的朱翊钧,立马下令要抄了张居正的家。

四、无妄之灾

张居正的政敌张诚和丘橓带领大队人马直扑江陵,将张府住宅团团围住,所有张家人许进不许出,对张家人进行严刑拷问逼供。

长子张敬修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愤然自缢身亡。另一个状元郎儿子张懋修经不住严刑毒打,亦多次自杀未遂,直到1622年张居正平反昭雪后才被放回,时年已到了六十八岁高龄。

张家被围困数月,除了严刑拷问,衣食都成了问题,先后有十多人饿毙,其惨状可想而知。

张家被掘地三尺,连张居正的坟墓都没有放过,甚至被开棺鞭尸,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过数月的严刑逼供,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最终搜到的财产仅有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对于一个名门望族而言,这点钱财毫不稀罕,那些构陷张家有二百万两财富的传言不攻自破,简直太令朱翊钧失望了。

张家抄家事件告一段落!张居正为官雷霆手段,有一些霸道,但瑕不掩瑜,其功绩可彰日月。在邹元标(曾是张居正的政敌,因强烈反对张居正被打断腿)等大多数官员的呼吁之下,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张居正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五、求情之说

张居正担任内阁次辅、首辅十几年,提拔和任用了大批官员,有忠实的粉丝,也有不少的政敌。张居正病重期间,文武百官为他祈福消灾,但终究天命难违。

在朱翊钧绝情要抄了张居正的家时,其实是有很多人为张居正求情的,只是利令智昏、忘恩负义、权欲膨胀的朱翊钧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意见。

首先,李太后是反对抄家的。但由于她是铁三角成员之一,更有稗官野史说,她与张居正有一层说不清白的关系。被朱翊钧顶撞几句之后,她也不能再垂帘听政,毕竟崽大不由娘。

其次,时任内阁首辅申时行率领张居正的忠实信徒,极力上疏劝谏朱翊钧,维护张居正。但朱翊钧只是免去了丁此吕的官职,在辽王妃告御状之后,又重起了抄家的念头。

第三,左都御史赵锦、吏部尚书杨巍、内阁辅臣许国、刑部尚书潘季驯等六部官员,都曾力劝朱翊钧和丘橓对张居正及其家人手下留情。无奈朱翊钧和丘橓报仇心切,根本不把群臣和言官的奏疏书信放在眼里。

第四,西北边将方逢时、王崇古,辽东铁骑李成梁、抗倭名将戚继光,都是张居正的忠实粉丝,无奈身在边陲,不能干政,虽有劝谏,却是爱莫能助。

六、结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功过是非自有评说。抄张居正的家,朱翊钧是决策者,丘橓是执行者,其动因是报仇心切,即使有人劝谏,亦是不思反悔,我行我素。

张家经过一番折腾,虽然说明熹宗给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但张家后辈凋零,再也没有著名人物出世,就像是明初刘伯温的结局一样。





明日一说


明朝是个很神奇的时代,似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存在争议,张居正也不例外,他一方面改革维新,一方面排除异己,生前极尽奢华,死后挫骨扬灰!这么一个神奇的人,被万历清算的时候,甚至没有人为他求情,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点:其为人嚣张跋扈,排除异己

张居正从来就不是一个清官,他依靠贪污受贿上位,依靠排除异己,打压能臣保住地位,正是因为张居正打压能臣,使得自张居正后再无可用的治世能臣出现

张居正从来都不是一个忠臣,他铺张浪费,行事张扬,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顶三十二人抬的超级大轿子。

张居正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人,他为了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书院,严令禁止王阳明的心学传播,更是为此杀了不少思想解放的文人。

第二点:皇上让他死,无人敢求情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亲政的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削去了张居正所有的爵位,并且抄家,朝中文武百官,张居正的下属见到皇帝发飙,纷纷转过身来反咬张居正一口,弹劾张居正擅权不法,欺君罔上,收受贿赂,罪恶滔天。



第三点:宁为循吏,不为清流

这句话是张居正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那么何为宁为循吏呢?即内心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外表却和世俗万象打成一片;何为清流?即标榜节气,不畏权贵,遇事敢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张居正自己已经说了他并不是什么清官,也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欺负人,打压人之类的事情做起来更是没有负罪感。


三金讲史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抄家,400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何一代名臣会落得如此下场?


万历12年,万历皇帝突然下令,对辅佐他长达十年的张居正抄家,这时距离张居正去世仅仅过去一年零十个月,他抄家时,为何没有人为他求情呢?

一是因为惩治贪腐而结怨于天下。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以后,推行了一系列财税改革措施,解除了大明王朝的经济危机,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可是他也触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利益,因此这些人十分痛恨张居正,不会为他求情。

二是张居正廉洁自律成为众人排挤的对象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之时,以清正廉洁成为朝廷表率,对于下级官员送的礼物,一概拒绝,但这样做也无疑得罪了不少人。而对于这种情况 他心知肚明,曾说自己: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

三是万历皇帝想报复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来讲,让张居正掌权,完全出于迫不得已,是从大明王朝的利益考虑的。

万历皇帝需要张居正去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但是正因为张居正生前权力过大,功劳太多,名声太好,让万历皇帝心中燃起了大权旁落的嫉妒心理。天下人都知道有张居正,不知道有他万历皇帝。

因此万历皇帝才对张居正实行了全盘否定,而且推翻了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只有到了崇祯皇帝时,才给张恢复名誉。张居正是得罪了皇帝,哪个人还敢给他求情呢?


真观历史课



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在内阁首辅的任上病逝。万历皇帝给予张居正厚葬。过了不久,有察言观色的官员蠢蠢欲动,开始试探性弹劾张居正,列举了张居正的一些空洞罪名,看看万历皇帝的反应。万历皇帝的确有点讨厌甚至恨张居正, 但万历皇帝还是从大局出发,批示:“念系皇考付托,待朕冲龄,有十年辅佐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就是说,万历皇帝认为张居正是先帝的顾命大臣,有功劳,人已经死了,所以不追究责任,以有始有终。这个处理方式是相当好的,毕竟是帝师、是首辅,又没有谋反大罪,保全君臣关系,保全张居正的名节,上应天意,下顺人心。


看到万历皇帝这个批示,察言观色的官员们嗅到了风向标,认为万历帝对官员批评自己死去的老师、元辅张先生非但不生气,反而顺水推舟指出张居正的不是。这下好了,落井下石的、报仇的、寻找升迁机会的,都来了,在万历皇帝面前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攻势。在泥石流般汹涌而来的舆情面前,年少的万历皇帝没能及时刹车,最后搞得张居正被抄家、大儿子被饿死、家属发配的结局。敢作敢为的张居正被打倒,是明朝彻底走向灭亡的标志,从此再无人像张居正那样能干,敢干。



那满朝大臣就没有人加以劝阻吗?别把大臣的节操想的都那么差,还是有一些人为张居正求情的。比如:副检察长赵锦上疏万历皇帝说,不能轻易抄家,不是谋反等大罪不能抄家,一旦抄家,届时执行监管不力,到处牵连,会祸害一大片。最高院院长杨巍上疏万历皇帝说,张居正是作为内阁首辅,任劳任怨十年,抄家会让正直人士寒心,圣明之君绝不会这么干。 连当年被张居正整的很惨的御史邹元标,此时也觉得皇帝这样做实在过了头,为张居正名冤。后来入阁的于慎行等人也为张居正求情。



但是,都没有劝住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到后来对张居正的态度已经超出了泄私愤的程度。大家都知道,万历皇帝是个十分贪财好货的人,他后来听说张居正贪污受贿了几百万两银子,就铁了心要抄张居正的家,谁都拦不住。有了钱好办事,好赈济穷的揭不开锅的宗室子弟,好办很多事。但是,掘地三尺,在张居正家里总共就搜到了十万两银子。太不值得了,毁了一代名臣的名节和家庭,只不过换来这点钱,得不偿失。

做了坏事,总是要还的。370多年后,万历皇帝的陵墓被人为发掘,陪葬品被全部拿走。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烧掉!


坐看东南了


张居正做内阁首辅时,首辅权力达到顶峰,而张这个人,也素来被褒贬不一。

首先,作为内阁首辅,他所作所为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大明王朝,改革新政,为开始出现颓势的明王朝续命,他的改革未能彻底,只能算是缝缝补补,让明王朝得以延续。

他当时的权势,可以说如果要取而代之,也是能做到的,皇帝年幼,太后依仗,信任他,国家大政尽是他做主。

他本人劝诫要求皇帝节俭勤政,但是他本人却又穷奢极欲,据说他回老家省亲,做的轿子需要六十四个人抬,内置卫生间,厨房,卧室,简直就是个房车。而他本人对皇帝又异常严厉,皇帝打小就怕他,可以说在皇帝年幼的心灵里早早就留下了阴影。

张居正其实是得了善终,毕竟势力太大,皇帝长大了也不能一时就把他处理了。但是张居正死后半年,皇帝却开始算账起来了,安排了些罪状,甚至把张居正的尸体挖出来鞭尸,可见皇帝对张居正的恐惧有多大。

苦的是张居正的儿子孙子家人,史书记载全家被军队包围在府中,儿子都被饿死。

当时的情况下,张居正当政时,对百官严苛,难免把人得罪了个差不多,皇帝带头算账,自然不会有什么人站出来。

另一方面,张居正当时都死了,他的儿孙官职势力并不大,大家也犯不着为了一个死人得罪皇帝,毕竟生活还得继续。


大神曹84


中国自古就有俗语: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人一走,茶就凉。道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适用于古今中外。

而且张居正自己也不是什么白莲花,‘’宁为循吏,不为清流‘’,为人嚣张跋扈,排除异己,打压能臣保住地位,贪污奢侈,铺张浪费,行事张扬,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顶三十二人抬的超级大轿子。以帝师自居,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自己却做不到,他推行的改革又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皇帝要发难清算时,墙倒众人推难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