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林子146284715


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张居正莫属,他强力推进改革,让大明国祚延长五十年。如此功勋名垂千古,令后世万人为之敬仰,而令人意外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死后他的一切荣耀和功绩被万历废除,差点被剖棺戮尸,家人死走逃亡万分狼狈。

身前如此风光的张居正,为何在死后却得到这样悲惨的结局?

第一:改革得罪太多人

改革其中的“革”字,就是去除的意思,改而不革,那是不会有效果的,于是改革会触碰很多人的利益。每每政权建立初期,政令的执行都会比较顺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阻碍就蜂至沓来,直到机器老化,运行受阻,改革势在必行。

至今为止最成功的改革当属商鞅变法,甚至商鞅的壮举到现在仍影响着我们。中期改革的风险极大,几乎所有人已经适应的这个运行系统,且利益全部牵扯在内。张居正要做的就是调整这充满bug的庞大程序,调整好了程序能流畅运转,产出无穷的好处,调整不好可能直接宕机。

在“一条鞭法”实行之前,税收是以实物为主的,数量也没有个具体标准,这无疑给了贪官污吏钻空子的机会。很多地方官横征暴敛,强占土地,百姓不堪重负,张居正则改实物为银两,这样有了具体标准,于国于民都极为有利。

国库可以增收,百姓负担也相对减轻,官员的利益则严重受损,单单这一条法令,几乎得罪了所有地方官,大明的工资很低,所以计划外收入基本合法化,贪腐也就成趋势。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官员们只能忍耐,因为张居正太过强势,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张大人死后,官员们身上的枷锁就没有了,为了自身利益,打击报复张居正就成了理所应当的。所以不论张居正何时死,必然没有什么好结局,且朝廷积病多年,也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第二:对万历皇帝过于严厉,物极必反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也是言听计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张居正用心良苦。

史料记载:

“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

张居正劝谏万历皇帝要遵守祖制,要亲贤能远小人,爱民如子,勤俭节约。为了取得最大的权柄,张居正是有私心的,他想把万历控制在手中,以方便他的改革事业。

另外,张居正做的所有一切,也是都为国为民,哪怕他对万历要求再严格,但他的目的是国家兴盛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哪怕他在万人之上也不会对皇权有觊觎之心。

这也许是张居正的一厢情愿,万历皇帝则不一定会领情,毕竟这天下是老朱家的,张居正再牛也是个打工的,真正的东家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十分尊重张居正,张居正得病的时候,万历曾亲自做了辣汤给张居正喝,张居正对此并不在意,有时候甚至大声呵斥万历皇帝。

严师出高徒,而过于严厉可能就会出反效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这个人影响深远,也许因为严厉的张老师,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

第三:居功自傲,横行无忌

权力滋生腐败,权力能让一个人疯狂,张居正也是人,他同样对权力有着无穷的热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里,有时候张居正也会放肆一把,不仅是百官,有时候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张居正有张对联挂在自己家中,写的是:

“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明摆着是以下犯上,地位要跟皇帝肩并肩,而且还要高于皇帝。这等话语就是敌人的把柄,在文字狱盛行的明代,可能就会因为几句话抄家灭门,从此可见张居正有些功高盖主之嫌。

史料记载“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

对于言官御史,张居正是十分反感的,只要一个小问题,张居正就会对其严加惩处,如果对方不服气,丢官罢职事小,廷杖和诏狱还会等着他。很多人因此恨透了张居正,尤其是言官,张居正死后,自然有仇报仇有冤报冤。

第四:违背祖制,遭人诟病

内阁首辅是张居正的职位,而他的权力并不限于此。司礼监是为了制衡文官大臣,而张居正和冯保是死党,可以说东厂和司礼监就成了张居正的后院,东厂的文件中经常能看到张居正的批注,这无疑越权了。

史料记载:

“揭帖有居正窜改四字,曰‘历历有据’” 。

在王大臣案件中,其卷宗上就有张居正的批注,意思是证据确凿,目的是陷害高拱。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都成了张居正的下属,原本的监督机制无效了,张居正让他们骂谁,他们就骂谁。对不服的人根本不用张居正动嘴,下面的人自动就会除掉那个人。

另外张居正还有一个顶出了名的轿子,一共需要32个人抬,这轿子里能办公、能睡觉、能看景,还有卫生间,实在是极致享受。在《明史·舆服志》里有记载 :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明显张居正超标了很多倍,况且这东西张居正每次出门都要用,招摇过市那是何等威风。当然这其实还是小事,顶多也就是个公车预算超标。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受益者是万历皇帝,皇权再次回到了皇帝手中。张居正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犯错,有意也好无疑也罢,但张居正从始至终都是为国为民,为了实现他的报复,他矢志不渝、兢兢业业,把国家再次拉回了正轨,明帝国在他的手中曾经光芒万丈。

张居正号称大明第一首辅,也算是实至名归!


杨角风发作


高拱被张居正和冯保合谋赶走后,另一名阁臣高仪也适时的病故了,这样,张居正笑得可开心了,终于成了正儿八经的内阁首辅,整个大明朝,就他说了算,只要摆平孤儿寡母就OK了。他终于能一步步地推行他的改革,实现他的抱负了。

客观的讲,张居正虽然耍了手腕儿,使了阴招儿,但他的确是一个胸怀壮志的改革家,他以不计毁誉和奋不顾身的精神,锐意变革,剔除旧弊。终于,在他的推动和坚持下,危机四伏的大明帝国,在万历初年时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出现了“四海肃清、四夷臣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库寺积金四百万”的盛世局面。

不过,这些业绩的取得,居然靠的是李太后的支持和万历皇帝的敬畏。想想也真是可笑,可叹!

在本人上一篇文章《大明官场(四)张居正终于登场了》提过,高拱深得隆庆皇帝喜欢,但李太后却不喜欢高拱。所以,张居正那会儿就获得了李太后的好感和支持。

成为首辅后,张居正以无比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万历小皇帝精选了一堆的老师和侍读。而且,所学的内容也不是教育部的统一教材,而是由他亲自编订的。

张居正虽然进士出身,本人学问很好,但万历毕竟是十岁的小孩,他的日常起居都要受到张居正的监视和督导。不仅如此,当万历小皇帝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时,张居正都会进行耐心的劝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老张时时处处都用圣贤的眼光和标准,规范自己学生皇帝的言行,必须得有帝王的风范。在这种高压的教育下,万历小皇帝的内心是无奈的,甚至是奔溃的,对这位老师是无比的敬佩,更多的是害怕,见面都尊称他为“先生”。

老实说,尽管张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张居正过于强硬了。有一次,小皇帝和身边的太监一起玩耍,深夜饮酒后在后宫中胡闹,第二天一早就受到李太后的严厉斥责,不用问,这是张居正告的状,而且他还自己做主把这帮太监全部替换。这也就罢了,他还逼着小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让小皇帝觉得实在没面子。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教训和打击中,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慢慢从敬畏变成了怨恨。

万历十年时,超级牛人张居正终于死了,当时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笑了!因为他终于可以亲政了,终于可以拍板了,终于可以不用担心张老师教训他了。

但是,万历皇帝很快就发现,张居正死了,但他的阴影却仍然笼罩在朝廷。万历仍旧不能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朝政,朝中全是张居正培养和安排的官员。

光这些,万历皇帝也能忍受!毕竟,虽然张老师严厉,但毕竟学问高,能力强,够清廉。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原来张老师并不像他外表看起来的那么神圣和高大。

张居正自己也好色,也钟情于他天天批判的房中秘术;张居正也爱财,经查实的就有好几起受贿的案件。这下,张居正头上神圣的光环,彻底脱落了。万历皇帝开始觉得,张居正对人、对己是双重标准。他要求别人节俭,自己却奢侈;他要求别人不近女色,自己却好色无比。

而且,最夸张的是,老张同志有一个无比拉分的交通工具,轿子!按理说,轿子而已,能有多拉分呢。你想,你使劲想,别怕想过头了。

据史料记载,张居正乘坐的轿子需要32人抬。轿子分为书房、卧室和卫生间,并且有两个佣人负责端茶倒水,张居正可以在里面办公、会客、休息,一句话,除了不能飞以外,其他地方完全可以堪比特朗普的空军一号。

怒了,彻底怒了!万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万历十一年三月,万历皇帝朱翊钧借口张居正为官时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以权谋私,下令剥夺张居正的“上柱国”和“太师”头衔,之后又下令追夺他“文忠公“的谥号,并罢免了一大批张居正留下的朝臣。

万历十二年八月,朱翊钧又下诏,公布了张居正的大堆罪状,并把其弟、子、孙等人,统统发配边疆。还不解气的万历皇帝,直接下令把张居正挖出来鞭尸,幸亏李太后好说歹说才拦住,不然张老师可就惨了。

至此,万历皇帝朱翊钧也终于逃出了张居正在他心头上播下的阴影。






文史不假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后期几乎是牢牢地掌握着明朝的大权,他当时所处的明朝已经是处于风雨飘摇的明朝后期,但是张居正却是硬生生的将已经处于末期、有着种种弊病的明朝延续了五十年,张居正功不可没,但是为什么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将他的家人要么处死,要么流放呢?

张居正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居正自小就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说到神童,就会想到《伤仲永》,但是和仲永不同的是,张居正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十三岁时便参加了乡试,但是湖广巡抚顾璘希望张居正能够多加磨炼,以便日后成大器,于是便阻挠了张居正从而使他乡试落榜。两年后他重新参加乡试并顺利通过,在顾璘的教导下,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一举及第,并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在张居正的为官生涯中,可以说是劳心劳力的为大明干了许多实事,尤其是政策上的改革,到了老年得了痔疮,古代说是因为操劳过度患上的顽疾,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张居正是为明朝操劳过度累死的了。

张居正一生的最高峰—万历新政

张居正一生中最耀眼、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当属万历新政了,由于明朝中期土地兼并的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王公贵族、官员大臣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占取了大量土地,而且不仅仅是简单地用金钱等买卖土地,其中的贪污腐败、献殷勤等都是常见的手段,在土地大部分都归个人所有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影响了明朝的健康发展。到了明朝后期,政府的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张居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便提出建议并开始着手实施。

但想要真正的实施并不容易,因为土地都在皇家贵族或者达官显贵手里,直接回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想要他们上交土地给国家肯定没那么容易,对于一些心胸狭小的人,还会就此结下梁子。况且毕竟是新政,一旦没有落实好,便被之前得罪的人抓到了把柄,进而弹劾甚至结群上奏弹劾。

不过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被击退,他先从政治开始着手整顿吏治,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对各级官吏的管理更加严格,要求官员要定期向内阁汇报地方的工作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内阁的实权,还加强了皇帝和心腹官员对地方真实情况的了解,以便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出改良政策和管理措施。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小时候的老师,万历起初对他也是极为尊敬的,张居正吩咐嘱咐他的事,他几乎是言听计从,张居正对他也是极为严苛的,都知道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万历皇帝也是如此。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是称职的,他为国家尽心尽力做了很多贡献,但是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他就有些不称职了。都说严师出高徒,张居正严是做到了,但是自己却没有做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他一直教导要求万历皇帝要节省,万历也很听话,作为皇帝已经朴素得不能在朴素,同时皇族子弟的用度与皇家赏赐都被削减了,可是张居正自己的生活却极其奢华。

万历皇帝知道张居正的做派后,真是气愤难当,一直以为老师两袖清风、生活清贫,可人家日子滋润得很,原来张老师只是要我过苦日子,平时出去游玩一下都会被责罚,他的日子却逍遥似神仙,欢乐的很,这不是拿我当猴耍吗?想到这万历皇帝的鼻子都要气歪了,此前所有对张居正的尊敬崇拜瞬间都化为乌有,甚至转化为憎恨厌恶。

另一方面,张居正对于权利的控制太过了。就像康熙皇帝和鳌拜一样,鳌拜是开国功臣,还是辅佐少年康熙的顾命大臣,可鳌拜在辅佐康熙的同时,也阻碍了康熙亲政;张居正也一样,他死死地把握着明朝的大权,万历皇帝生于皇家,对于权力的渴望不会低于张居正,于是,表面上张居正是他尊敬的老师,是国家的功臣,但他心里却把张居正视为阻碍他亲政的路障。但万历也明白,此时的明朝确实需要张居正,自己也未必能算计得过、动得了张居正,所以也只能等到他死后发泄心里的怒气,加上其他大臣的怂恿,万历爆发了,不仅下令抄家,还削尽其官职,有些老弱妇孺没来得及退出张府便被活活饿死在里面,甚至还差点鞭尸。一切大都源自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约束太多了,且限制了他对权力的追求。


史论纵横


万历八年,十八岁的皇帝参加了“耕藉礼”和“谒陵礼”,这标志着万历已经成年,亲政的条件已成熟。换句话说,张居正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幼帝的历史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

一个显赫的政治人物,在位高权重、功勋卓著的巅峰时期,懂得急流勇退是一项至关重要、关系身家性命的政治智慧。

客观地讲,此时的张居正并不缺少这样的政治智慧,随后他便向万历提交了题为“归政乞休”的奏疏。

在这道模仿诸葛亮《出师表》的奏疏中,张居正情真意切地说——

“臣一介草茅,行能浅薄,不自意遭际先皇,拔之侍从之班,畀以论思之任。壬申之事,又亲扬末命,以皇上为托。臣受事以来,夙夜兢惧,恒恐付托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意荷圣慈(慈圣皇太后)眷礼优崇,信任专笃,臣亦遂忘其愚陋,毕智竭力,图报国恩。嫌怨有所弗避,盖九年于兹矣——”

推行新政九年来,张居正的确不容易,刚刚年过半百,正当盛年,却早早地须发变白,未老先衰了。

此番,他向万历请辞,并非是假意,以退为进,而是内心着实不安,也确有急流勇退之智,否则他随后说不出那句发自肺腑之言——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收到张先生的《归政乞休疏》,万历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虽说他对张居正的情感有些复杂,又敬又怨,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张先生的“乞休”。

两天后,张居正再次“乞休,进一步向皇帝坦露自己的心迹——自从隆庆六年至今,“惴惴之心无一日不临于渊谷”。应该相信,这并非张居正矫情,类似的话,私下他也曾跟自己的儿女亲家,刑部尚书王之诰坦诚过。

万历接到张先生第二份奏疏,有点犹豫了。以他的早熟和敏感,他必定早已反感张先生的权威震主,因此内心是希望张先生早日归政的。但因为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又或者说,权威全无,一切听凭皇太后与张先生,所以如此重大人事变动,他做不了主,必须请示皇太后。

让万历没料到的是,自己的母亲竟然态度坚决而恳切地挽留了张先生,一切维持现状,等到万历三十岁时才可以商量“归政”之事。

对于张居正而言,既然皇太后发了话,“今后不必再兴此念”,再提“归政乞休”就显得不识时务了,最终张居正只能继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仔细品读这一关系张居正身后命运的历史瞬间,既让人感慨,又让人困惑,还让人觉得遗憾。

第一,庙堂之上,如张居正这样的人物,真是身不由己,不是没体会到如履薄冰,而是压根没法急流勇退。

第二,庙堂上的女人真是不可理解,让张居正主政到万历三十岁,难道当朝皇太后意识不到这必将激起万历的巨大怨恨?她究竟是垂青张居正,还是想榨干张居正?

第三,张居正果真是百分之一百的身不由己吗?只能说凭借他的政治智慧,找出合理的说辞,将皇太后应付过去,并非没有可能。他最终之所以选择就坡下驴,恐怕还有难拒权利诱惑的内在心理。

总之,当朝皇太后在这个关键时点,好心办了坏事,让智者不智,怨者更怨。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张居正不死,自己无法真正亲政,仅此一点就足够万历对张居正恨之入骨了。

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报复,颇具帝王心计,在手段上也称得上狠辣决绝。

第一步,以十二条罪状将太监冯保驱逐,以掀起清算张居正的汹涌浪潮;第二步,发动朝臣上奏弹劾张居正;第三步,待弹劾到了捕风捉影的地步,将张居正与废黜辽王事件挂钩,并以张居正霸占辽王财产的罪名,对其实施抄家,让其身败名裂。

万历何以至此?

《明神宗实录》曾给出答案:(张居正)偏衷多忌,小器易盈,倚信佞幸。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识者谓:

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万历朝担任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于慎行对此也有入木三分的评价:万历初年,张居正掌权,与冯保相互倚靠,共操大权,对于辅佐皇帝并非没有益处。只是凭借太后支撑,挟持小皇帝,束缚钳制有些过分,使之不得伸缩。皇帝虽小,心中已默默忌恨,因此祸机一旦触发,就不可挽回。世人只看表象,以为张居正钳制言官,过于操切,是导致祸患的原因,以为“夺情起复”以及儿子进士及第是得罪根本。这些现象当然存在,但不足以导致张居正身败名裂,最根本的原因是“操弄之权,钳制太过”。

不受张居正待见的海瑞对张居正悲剧的评价,也是一针见血——“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黑句本


张居正下场凄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皇权和相权权力之争的结果

明朝建立后,首任丞相是李善长。李善长任丞相时,懂得审时度势。到了胡惟庸就有点嚣张跋扈,事事替皇上做主。朱元璋借“蓝胡”案除掉了胡惟庸。并规定以后不再设“丞相”一职。改由首辅代替。首辅也是事实上的丞相。

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为首辅。因朱翊钧年幼,一切国家大事由张居正定夺。这在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印记:“我是皇帝,为什么什么事都要听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二是张居正没有功成身退,应该及时交权。

张居正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家。但作者认为他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俗话说:“君为重,臣为轻”。再厉害的臣子永远是臣,而不是君。张居正在万历皇帝成年后,没有做到激流勇退,这一点儿是每个想有作为的皇帝都不喜欢的。甚至在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按照祖制和礼法,张居正要回家守孝三年。如果张居正是明智的,正好趁机功成身退。但他为了不让自己的改革失败,上演了一出轰动朝野的“夺情”。最终没有回家守孝。

三是万历皇帝要标新立异,就要清算张居正。

张居正生病后,很快去世,至于是病死的还是被谋害的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对他清算了。因为一个皇帝尤其是年轻的皇帝都不可能按照一个臣子的设想和计划继续走下去。想推翻,就要打压推行方案的这些人。

于是,张居正重用的人全部受牵连。那些受过张层正气的言官们抱成一团一起弹颏张居正。罗列他欺君罔上等数条罪状。

于是,张居正被抄家。千古一相落得了一个死后被抄家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大河汉子


张居正确实是一个在明史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他在大明做了十年的首辅,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万历新政。


他的万历新政对大明王朝有着很重要的贡献,为大明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也为后面的大明王朝的一系列事务攒下来不少钱财。所以在网络上关于张居正的那些赞扬的评价其实都还是比较中肯的。

他23岁中的进士,之后很受徐阶的欣赏,所以政治上他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他看着徐阶还有严嵩之间的斗法,从中更是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当他真正独自一人踏上政坛的时候,他倒是显得比较游刃有余。



在张居正42岁的时候,在徐阶的帮助下,他得以进入内阁,后来高拱二次入阁,与张居正处于政治对手的地位,不过这两个人倒是合作的还挺好。


在高拱被撤回原籍之后,张居正算是成为了大明的第一权臣,成为大明王朝的首辅,而他这首辅的十年也是大明王朝最兴盛的十年。而之前还处于破产的边缘。

当然结局其实也还好,他毕竟是权侵朝野,也无人敢动他,所以只能在他去世之后下脑筋,之后也就抄了他的家,不过他已经身亡,倒是也不知道了。


围知历史


提起张居正,我就想到了常仁尧(打老师那位兄弟)。长大后的常仁尧把他的老师一顿暴打,长大后的万历则直接抄了他老师的家。这是一个叛逆的学生,对他曾经暴力的老师的报复!

万历是帝王至尊,张居正自然不敢对他动手动脚,但张居正给万历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和怨恨,比起常仁尧受到的伤害,不可同日而语。

在张居正没死之前,他、李太后和太监冯保组成了政治铁三角,大明王朝的事儿都由他们三个决定,万历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他的任务主要是读书和学习,而他的老师正是张居正。

张居正自己就是个神童,5岁就认识字,12岁就考中了秀才,23岁中进士,这样的人学问和智商自然都是顶尖的。但我们从历史的记载看,万历在读书方面也就是平常人的天赋,所以身为老师的张居正对这个特殊的学生,自然是倍加严厉,希望他能学有所成。

可并非人人都是神童啊,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啊!

万历在被教育期间,受了不少苦,还偏偏有苦说不出。他老娘李太后是完全站在张居正一边的(据传闻两人还有暧昧关系),对他只有最严厉没有更严厉。可怜的万历,放眼整个大明王朝,没人能帮他一把啊!

万历可以说是从少年时期就一直再忍,好不容易等到成年了结婚了,到了可以亲政的时候,又跑去跟老娘说要亲政,结果张居正同意,他妈李太后不同意:你的任务就是学习,朝廷的事交给张师傅就行!

碰了一鼻子灰的万历有点放飞自我了!他找来两个宫女,让她们唱歌跳舞自己好娱乐一下,结果这两个宫女的才艺根本就不靠谱,万历大怒之下,把她们的头发剃了作为惩罚。

这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眼睛里,简直就是个典型的昏君表现啊,李太后祭告太庙,要废了万历让他弟弟当皇帝!万历眼看着皇位不保,哭着喊着求他老娘,保证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太后让张居正狠狠地批了万历,再让张居正用皇帝的名字发布了《罪己诏》。历来只有犯了大错,对不起天下人的皇帝,才不得已下《罪己诏》,这对万历来说,可是赤裸裸的羞辱啊!

不过好在皇位保住了!

大家能想像得到,万历对自己的老师应该有多大的怨气了吧!

在张居正病死后的第四天,政敌就跳出来功力张居正的党羽,大权在握的万历顺势开始了对老师的清算:身前死后的一切荣誉头衔全取消;家人应该享受的待遇全剥夺;彻底抄家流放。

要不是大家拉着,万历差点把张居正的尸体刨出来用鞭子抽一顿!

这得多大的恨啊!

张居正权倾朝野鞠躬尽瘁,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中兴的气象,功在大明社稷,结果被学生这么辣手对待,让人叹息!

这也给后世的老师提个醒:做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的同时,千万注意教育方式!


李飞叨


张居正是明朝时期赫赫有名的神童,因为他母亲在生张居正前,祖父做了一个井中出现“白龟”的梦,所以便将自己后来出生的孙儿起名为“白圭”,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在长大后希望孙儿能够为自己家族光宗耀祖。后来的“白圭”果然没有辜负祖父做的那个梦,他在五岁的时候便能够识字,而在七岁的时候便能通晓六经大义,他十三岁参加乡试,在十六岁的时候便考中举人,这样的速度是“范进”一类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居正的开始便是一些人的结束,居正的少年便是一些人的花甲之年。

需要纠正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很风光,但是在他死后,他本人与整个和居正有关联的张氏家族惨遭清算。

堪称“伏地魔”的张居正

有人说张居正的性格和徐阶很像,其实这样的话是有道理的,在张居正进入官场跟着徐阶后,他从徐阶身上学到最为重要的东西便是“隐忍”和“内敛”。这两点不论是在做什么事情上,都是一个不错的本事。在严嵩当权时,内阁被倚老卖老的严嵩,被飞扬跋扈的严世藩死死的把持着,即使是居正手里掌握着兵部,也好像是小阁老手中的玩物。对于这一切,他很厌恶,但是又无可奈何,当时的居正虽然已是大成,但是因为年纪较徐阶、严嵩来说还是过于年轻,所以脾气火爆是难免的,有很多次张居正都想和“二严”面对面的怼,但是在后来还是忍住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徐阶言传身教。

张居正这样的伏地魔状态一直维持到隆庆皇帝上台后。在严嵩倒台,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接任后,内阁便开始出现了混战。本是一致对外的徐阶、高拱和张居正,此时此刻正为这最高权力而绞尽脑汁。

高拱为了得到首辅之位,率先攻击了曾经的战友徐阶,后来高拱在一波三折中将这份权力收在手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对高拱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比起徐阶心中的那一潭水,高拱更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为一句“十岁的孩子,怎样做皇帝啊!”被皇后驱逐,居正也趁机将那垂涎已久的权柄握在手中。

从小的严厉教育,导致了后来结果的反噬

小孩子是容易记仇的,因为他们只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对于他主观的“好”、“坏”,如果非要解释,这就好像一个大人若是给了一个小孩一把糖,小孩便会主观的判断他是好人,而若是此人给了小孩一通棍仗,他便会主观的判断他是坏人,只是因为他打了自己,而不管不顾他对于自己带来了什么。

可能是对于万历皇帝的负责,张居正在万历很小的时候便对其进行严厉的看管,小到吃饭喝水,大到接人待物。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是很尊敬的,尽管居正一味的要求万历皇帝节省,万历皇帝也听了他的话大力剥削和节省了皇族的用度以及岁赐,但是在万历皇帝听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他大笔一挥的赐给了张居正家:赐银五百两、新钞一万贯、百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以及各样的碎香二十斤,蜡烛一百对、五十匹的麻布等。

而且万历在听到自己的老师生病后,还自己亲手调制汤药去带给老师,这对于历朝历代的大臣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和光荣。

可是在万历再大点的时候,他青春期的躁动便已经很明显了,虽然在行动上服从母后和张先生的管教,但是在内心深处对于张居正已经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讨厌之感。

特别是在后来在神宗知道张居正的生活极其奢华,所用之物很是金贵之后,心中的怨恨和怒火突然被点燃了。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先生教导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自己只是去游玩一下,便会受到张先生的责罚,所用之物奢侈一下,就会被先生批评。但是在看到先生和其家族的生活后,原本的尊敬瞬间化为了乌有,得来的只是无尽的仇恨和怨念。

张居正对于权力把持太过了

因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张居正死死的把着大明王朝的权柄,不让任何人有机会取得,不管他是难以对付的政敌,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正是这样的恋权,便埋下了他死后被清算的祸根。毕竟皇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很多,这与他们的出生环境,所接触的人与事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少年时期的皇帝,他们对于权力的渴望会更加强烈;这就好像少年皇帝康熙,我们从表面上看少年康熙是在与大坏蛋鳌拜作斗争,但是要从最里面去发掘的看,你会发现康熙和鳌拜的博弈与康熙夺权的目的是分不开的,尽管鳌拜是清朝开国的功臣,尽管他是辅佐幼主的大臣,但因为他阻碍了康熙取得权力的脚步,便会被康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张居正和万历的关系虽然没有康熙和鳌拜那样紧张、那样疏远,但若是用康、鳌关系来解释居正和万历的关系,也是合适不过的了。

特别是历史上一段这样的故事,更能够说明张、朱二人关系的恶化:

有些人为了能够讨好张居正,不止一次当着他的面称呼其为:“在世伊尹”,张居正在听到这样的夸赞后,还非常享受的微笑不语。

所谓的伊尹是商朝名相,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敢于严厉的惩治君王。据说商朝的皇帝太甲荒淫无道,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伊尹居然将商朝大王放逐了,直到太甲改过自新后,他又以宰相的名义迎回了太甲。

所以,当万历皇帝听说张居正拿伊尹自比自己的时候很是生气,所以万历对于张居正的仇视,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助长和成型的,并一发不可收拾。

综上所述,张居正在死后惨遭清算,是因为过于严厉的管教皇帝,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将权力握的过于“紧”了,这才导致了其死后的悲惨下场。


木剑温不胜


一、世间奇才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是湖北江陵走出来的一位农家子弟,小小年纪就凭着他的才华轰动湖北,深得得荆州知府李士翱和湖广巡抚顾璘的喜爱。

顾大人甚至把自己的犀牛皮带解下来送给这个孩子,他认为这个孩子将来是系玉带的料子。为了打磨这块璞玉,顾大人授意考官故意压制这个孩子,让他落榜。直到二十三岁时,张居正才考中进士。

张居正高中后,进了翰林院,作了庶吉士,这是将来入相的基础。他的老师是徐阶,一位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智慧的长者。在老师的栽培下,张居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的明王朝,掌握在那个修道的嘉靖手中。他只爱好修道炼丹,几十年不理朝政。内阁首辅成为大明实际的掌舵者。为了这个位置,严嵩、高拱、徐阶前赴后继,各自结党,朝政一片混乱。

大明建国一百余年,统治者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有特权的人贪污受贿,国家的财政越来越困难。而皇帝和那些藩王们穷奢极欲,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张居正目睹了朝堂上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利用告病回乡的机会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他知道要想济世救民,首先要掌握权力。没有权力,就实现不了救民的报负。嘉靖死后,高拱和张居正为了争夺那个最高的职位,展开了一场不见刀光的厮杀。最终张居正在太监冯保的支持下,笑到了最后。

隆庆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几年就去世了。新接班的小皇帝是自己的学生,年龄还小,无法亲政。太后又支持张居正,所以他能放开手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二、改革先锋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一是以法治国,着重整顿政府机构,打击不法权贵。面对辽王等皇亲国戚,张居正毫不手软,废去辽王的王爵,杀一儆百。

他的改革实行考成法,对官员无论大小一律用业绩说话,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各级官员一见动了真格,纷纷完成税收任务,国库日益充裕。

在军事上,他启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在大同、宣府等地与蒙古人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保证了边关的安宁。

张居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集中到那些权贵和大地主的手上,他们强占农田还不交税,与国家争利。张居正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查出不交税的田地八十万顷;他推行“一条鞭”法,将杂税合并,纳入田赋,统一征收,扭转了财政困境。

张居正的改革,完全是他以钢铁的意志,与权贵们斗争的胜利。所以反对他的人很多,特别是他的父亲去世后,很多反对派利用他“夺情”而不“丁忧”的机会,对他口诛笔伐。

连他的儿子科举高中,也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利用,说张居正徇私舞弊。

很多人恨张居正,只是张居正深受皇帝、太后的宠爱,又有经天纬地的大才,这些人暂时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将这种恨压在心底。

张居正说过:“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晚年他身体很不好,但仍为国事夜以继日地操劳。终于,这个巨人倒下了。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终年58岁。

张居正死后,反对派迫不及待的反功倒算。在他去世几天后,那些大明只会耍嘴皮子、以道德圣人要求别人的言官们就把矛头指向张居正,轮番轰炸。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张家被抄,大儿子愤而自杀,家人多有饿死,其余的流放。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三张居正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明朝是个封建社会,一切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上,而张居正能发挥才能,完全是皇帝信任的结果。但是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并不是张居正,而是万历皇帝。

万历年幼时,张居正可以说了算,但万历长大后,两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矛盾,而是困绕了中国两千年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专制体制下,这一对矛盾,是无法解除的。

张居正的改革,是将个人命运与他的改革连在一起的,他看到了大明的危机,他不能坐视不管。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而不是像严嵩那样只追求个人地位的阁老。

张居正也知道改革会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他也知道历史上的前车之鉴。但他义无反顾。

他的命运,就如同秦之商鞅,楚之吴起,早就注定是个悲剧,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张居正的改革,也是在“法祖宗之法”的口号下进行的。他“取祖宗之法修饬而振举之”,要求那些权贵阶级“守法安靖”,但他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

而这些人代表的守旧势力太大,这些地主阶级是明朝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强如张居正也无法一举清除。

这些人的利益是不允许别人触动的,他们会坚决反扑,会将触犯他们利益的人撕得粉碎,哪怕这个人是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改革会被推翻,也从没想过要找一个真正的接班人。

他总是那么自信,那么自负,那么乐观的认为他没有对手。其实他最大的敌人就在他的身边,就在他的内阁,只不过他到死也没有认清申时行、张四维的真正嘴脸。

张居正也不是一点危机感也没有,他和人说过“自知身后必不保”,但他没有退缩。他坚毅的品格和矢志不移的精神,让他继续前进。

他想努力挽回大明的危局,他像一只飞蛾,燃烧自己的身体,发出微弱的火光,想用这一点点火光来照耀世界,他不可能做到的。

我很喜欢当年明月对张居正的评价,“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最后,请让我再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句话做为问答的结尾:“世间已无张居正”!

参考资料:《明通鉴》、《明史》、《江陵救时之相论》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诚邀回答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万历中兴,把明朝从江河日下拉回正轨,改革弊制,但是推行“一条鞭法”,有人说他再延了明朝的寿命,有人说他为东林党弄权开了先例,导致明朝灭亡埋下伏笔。所以说,我们从历史的脉络中,慢慢厘清这些关系,还原一个真相。



张居正,自幼聪明,二十三岁进入官场,深谙世道,他并非是海瑞那样道德洁癖的人,也并非是洁玉无暇,可以说他是权臣,好色贪利,在其父亡后,万历招他入朝,夺其情,不为父守孝而被天下人骂。



自身性格原因,《明史。张居正传》说,“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其性格自经历父丧后愈加恣肆专横的原因,


看过《万历十五年》的人都知道,万历皇帝是在老师张居正的教育下成长的,对于万历来说,即是师傅,也是父亲。万历皇帝即位的时候还小,张居正以首辅大臣的身份,教授小万历学业,特别是张居正父亲往生,小万历“夺情请复”,丁忧期间,张居正除孝服,入朝为万历皇帝服务。大臣皆骂张居正“禽兽”为人者,当守孝三年,但是既有皇帝诏命,大臣也不敢多说。万历皇帝还亲自行走数十里迎接张居正回朝,其关系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





那后来为什么万历皇帝不再信任张居正呢?

因为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张居正权力滔天,众所周知,万历皇帝的生母李氏生于嘉靖丙午(1546年)冬十一月,1563年,李氏生裕王第三子朱翊钧,即明神宗。此时李氏年轻,万历皇帝幼小,不得不依靠张居正。而张居正,自持首辅大臣之职,打压异己,轻慢李氏。由受万历尊重的老师,变得忌惮和厌恶了。

行贿冯保


冯保。 冯保有太后撑腰,权势倾国,连万历皇帝都对他以“大伴”相称。《明史》中对张居正和冯保的关系说得极其明确:“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换句话说,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冯保就是张居正仕途升迁的贵人。冯保为人贪财好货且大胆包天,张居正利用冯保这个弱点,先后送给冯保金3万两,银20万两,还有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真是不惜血本。

以权谋私

为了省亲,他不惜斥巨资定做了32人抬大轿,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中间设有走廊,还有金童玉女摇扇、焚香。万历六年春他回乡葬父,一路上的排场、铺张,几乎参照皇帝出巡的样子。不但有千名皇家禁军随从,还配置了豪华仪仗和乐队,总兵戚继光又派出一队鸟铳手开道护卫。途中所经之地都要清道警戒、贡奉美食。地方官员不仅要迎来送往,还得送上一份“奠金”。路过河北真定,知府钱普特意找来南方名厨,为张居正一行烹调美味佳肴。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却带头藐视和破坏,所谓的反腐败,充其量是“稻草人”!






万历十年即1582年,57岁的张居正病逝,葬礼隆重,追谥“文忠”。





万历帝正值青年,正宜干一番大事业,但是,万历也是个糊涂皇帝,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剧,他听信谗言,追夺了张居正的各种封号,不久还抄没其家,逼死其长子张敬修。

经历“国本之争”,万历皇帝消极怠政,此后大明吏治废弛,万历中兴不再。东林党与阉党进行党争。大明江河日下。

《明史》评价他“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同时代的海瑞也说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可谓一语中的。善于谋国,不善于谋己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