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方县如何修复政治生态,提振决胜贫困精气神

【导语】2018年5月,大方县委原书记张瀚时违纪违法被查处,数名干部涉案,贵州省委、省纪委监委紧扣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对知错悔过、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勇担当、做出成绩的干部,依规依纪给政策、给机会、给出路,最大限度治出正能量、问出正效应。同时,切实抓好整改,修复政治生态——

“鼓”出决战贫困新干劲 “锤”出真抓实干好风气

芬芳四月,乌蒙山上一片葱茏,火红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恰似大方县干部群众热火朝天的昂扬斗志,在漫漫群山间,升腾起无尽的希望。

走进县移民搬迁安置点——奢香古镇,映入眼帘的是春光潋滟,繁茂的绿荫中,花韵留芳,一片富饶美丽、一片宁静祥和。而在一年前,大方是另一番景象,有的干部颓废不振、群众怨声载道。

蜕变之美,源于一次彻底的挽救干部之举,鼓舞着干部群众披坚执锐、攻城拔寨、勇破楼兰,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不问品德不问能力”

大肆卖官鬻爵破坏政治生态

“以前开会就是看电视,看完中央台、看贵州台,一天下来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他满口大道理。汇报工作求支招,他总说‘这项工作很重要,要积极稳妥推进’,绕半天就是不说可行性建议。”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大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全县37个乡(镇、街道)中,30个是贫困乡镇,389个村(居)中,224个是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达69个。

“在干部群众眼中,张瀚时是典型的务虚不务实,口上重视脱贫攻坚,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成天开会讲道理,或走马观花般的观摩上。”毕节市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有的干部没有时间深入一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严重影响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领导干部应该善于讲好大道理,但讲大道理绝不是唱高调,更不是呼口号,只有贴近群众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才能让与会干部入耳、入脑、入心,指导实践。”省委党校党建研究院教授郑东升说。

作为“一线总指挥”,张瀚时知道一名县委书记的责任。责任就意味着尽心尽责干事,但他却满足于画蓝图,大会小会都讲要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而他只停留在口上。

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不沉下心来抓落实,都只是镜花水月。

张瀚时不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以致上行下效,全县贫困乡镇产业覆盖率,组组通公路、4G通讯网络基站等建设进度,离既定目标相差甚远。

相比起来,张瀚时大肆卖官鬻爵,才是影响大方政治生态最致命的“污染源”。

“一个年轻人,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就直接去乡镇当‘一把手’,工作推不走。”“她没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工作推动不力,考核排名年年挂末,却不主动整改。”这些声音,反映的正是张瀚时收受钱财、胡乱提拔选用干部带来的后果。

张瀚时自认很聪明,利用干部人事权进行利益交换来聚敛钱财,以为既能收钱财,又能规避被查办的风险,“一方面‘钱货两清’互不亏欠,一方面当事人自身职位来路不正不会主动‘反水’,主动告发的风险几乎为零。”

正是在这种投机取巧心理支配下,在大方任职的十几年时间中,张瀚时为所欲为选用干部,不仅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尤其是产生了恶劣的“示范效应”,一些干部身不由己或“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过年过节争相给领导干部送礼,助长了不正之风蔓延。

“会来事、会找关系、会送礼的,就委以重任,而真正干实事的却被晾在一边。由于自己政治站位不高,纪律的弦绷得不紧,就跟着去送礼。”某乡镇党委书记坦言,在选人用人上,大方曾一度形成了“不送就没位子,就得不到重用”的政治生态。

只要肯送钱送礼找关系,就算违规违纪,张瀚时也会想办法摆平不予以追究。在选人用人上,他号称拥有“绝对权威”,个人说了算,不问品德不问能力,搞任人唯亲唯近,过多、过快、过于集中提拔家门老乡,这其中不少干部能力不足,起初难以胜任,不公平之声不绝于耳。

十几年下来,张瀚时先后收受大方县数名干部的财物,利用职务便利为一些干部的提拔晋升和职位调整提供帮助。

“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18年5月11日晚8点,贵州省纪委监委发布的一则消息,在大方县激起千层浪。

“这条信息对我是当头一棒,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晚,我在办公室坐了一宿,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

这一夜,张瀚时“落马”的消息,使大方县如海般沉静的背后暗流涌动。

“甩掉包袱才能更好前行”

严管厚爱提振决胜贫困精气神

“他会不会把我‘供’出来?”“我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理?”“孩子知道后我脸面何存?”……

如此心慌意乱之人,正是曾给张瀚时拜过年,得到提拔或重用的干部。

张瀚时在大方县重要岗位任职的十多年里,大部分干部都与他共过事,特别是部分科级干部曾给张瀚时拜年送礼,对组织如何处理心中无数,思想包袱沉重,无法凝心聚力抓脱贫工作。

脱贫攻坚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任何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大局。干部的焦虑、群众的困难,省委看在眼里,落实到行动部署上。紧扣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省纪委监委坚持审慎稳妥处理张瀚时案涉案人员。

在查办张瀚时案期间,省纪委监委专案组同步考虑案件查办后的影响,确保不影响全县的脱贫攻坚大局。

2018年6月22日,省纪委监委专案组在大方组织召开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大会,提出“问题干部”在规定时间内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可依规依纪依法宽大处理。

9月17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夏红民赴大方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要求,要尽快肃清原县委书记违纪违法案件恶劣影响和腐败“余毒”,廓清政治生态。

“对那些知错悔过、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勇担当、做出成绩的干部,要依规依纪给政策、给出路,让他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9月18日,大方县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脱贫摘帽“百日攻坚战”动员大会,县委书记佘龙原原本本传递了夏红民同志的要求,上百名领导干部有如吃了一颗 “定心丸”。

在政策引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下,大多数涉案干部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组织说清问题。

随后,毕节市纪委监委、大方县纪委监委根据时间节点、问题性质、认错态度、群众口碑等因素,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依规依纪依法对大部分涉案干部运用“第一种形态”进行了处理,旗帜鲜明鼓励涉案干部用脱贫攻坚实绩回报组织信任关爱。而其余12名执迷不悟、不如实交代或问题严重的,则果断处置。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给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的机会,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更是落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贯方针的必然要求。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释放鲜明信号:只要配合调查、主动承认错误,就有机会争取宽大处理。心存侥幸,必将错过解救自己的机会,只会离党和人民越来越远。纪律面前靠蒙混永远无法过关,只有摒弃侥幸心理,主动如实交代才是最好的出路。

为彻底肃清张瀚时腐败案“余毒”,大方县同步开展“一案一整改”工作,全面、系统深化标本兼治,在惩治腐败、严明纪律、改进作风、创新制度、压实责任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针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县在严肃查处用人上的腐败问题、规范选人用人程序、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同时,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既给犯错误的同志认错悔过、重新出发的机会,又为一批政治、作风、能力过硬的干部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和风清气正的环境,一系列举措全面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斗志和激情。

“不好好干对不起组织”

锐意进取书写扶贫责任担当

达溪镇聚河村,大方县深度贫困村。村民散居在两山沟谷地带,祖辈过着“靠山吃山”的原始生活,早些年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看守着自家几亩薄土地自力更生。

“他们靠什么脱贫?产业在哪里?”环顾四周,难觅一块平地。

“在山的那边。”达溪镇纪委书记罗锡贵仰头指向对面的山顶。

去产业基地。沿着山腰开挖的产业路,一路碎石块,汽车颠簸如坐过山车。几经周折爬到山顶,眺目远望,山顶云雾缭绕,山岚氤氲之中,雾气笼罩着聚河村,村子一片宁静、安详、简朴。

山林中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走近他们,定睛一看,才发现旖旎风光背后掩盖的是贫穷与不甘,驻村干部与村民们满头大汗,爬在陡坡上正抓紧拔掉人参苗周边的杂草。

这一幕,让人触摸到群众生存的艰辛和无奈,更有无奈中的拼搏与坚韧。

“有他们带着干,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好吃懒做。”村民彭基仙满面通红,指着身边的驻村干部打开了话匣子。去年9月以来,达溪镇多名驻村干部天天吃住在村,带领村民发展魔芋种植、生猪养殖、人参天麻种植等项目,通过长短结合方式,让村民逐步走上致富路。

“这就是党的温暖!”一个70多岁的老人忍不住插话,“他们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带领我们脱贫,孩子做手术都不能去陪伴。”

是什么让这些干部如此用心用情用力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不好好干,对不起组织的关爱、原谅和鼓励。”达溪镇一干部转过身擦掉噙在眼角的热泪。

在这高山深谷中,有人为摆脱贫困奋勇倾力,有人自力更生不甘落后。今日的聚河村,村民生活富足村庄美。

脱贫攻坚,是考验干部的“试金石”,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舞台。“以前是跟风去送礼,主动交代问题后,我全身心投入到星宿乡的脱贫工作中,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脱贫成效非常可观。”大方县政府一位副县长表示。

2018年12月,因为工作成效突出,这位同志从县人大副主任转任副县长,到更为贫困的乡镇担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

“感谢组织对我的宽大处理,自己20多年的工作,没有因为一时的错误被断送。”某局一名干部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好好干对不起组织”成为“回头干部”的普遍共识。

只要干得好,就不会被埋没,组织兑现了诺言!

自全县脱贫摘帽“百日攻坚战”启动以来,各战区指挥长抓班子带队伍、日夜鏖战,各乡镇争分夺秒赶进度,扶贫扶志如火如荼。

短短百余天,各村寨危房改造、饮用水、组组通公路、村卫生室等建设发生了质的改变。群众认可度从2018年10月的62.5%跃升到90%以上。

“村庄在变,风气在变,大方在变!”县委办一名干部不自觉感慨。

2019年3月,大方县接受了第三方评估,据评估反馈,漏评率、错退率、群众认可度等核心指标均达到整县退出标准。

【清风时评】

正风反腐是为了更好促进事业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创造更好环境,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好促进事业发展。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导向正则人心顺,导向明则劲头足,则事业兴。

张瀚时身为县委书记,是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组织者实践者,理想信念丧失,鬼迷心窍,利用干部人事权进行利益交换聚敛钱财,损害的是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严重败坏一方政治生态。

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责任重于泰山。选贤任能才是正道,张瀚时却反其道行之,唯亲唯近,还美其名曰“知人善任”。其唯利是图的行径,造成大方一度形成“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病态,本以为能借此拉拢民心,牢固圈子,如今是卖掉了官位,失去了人心。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对于选人用人上的腐败,必须除恶务尽,决不能让其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机会。必须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决不能让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受到排挤,让急功近利、找关系“走后门”的如鱼得水。惟此,才能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好干部,要选得好,更要用得好。干部是人,难免会犯错,对于曾犯错误的干部,不是想办法打垮他,或一棍子打死,而应依规依纪给政策、给出路,想办法把他拉回正道,鼓励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实绩回报组织的爱护和信任,重获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对知错悔过的干部给予信任和爱护,就保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今的大方,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向善,制度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放开手脚干事业、聚精会神抓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这既是从严的结果效果,也是导向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