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搞定“吹哨”問題,展覽路街道用的啥神器?


半小時搞定“吹哨”問題,展覽路街道用的啥神器? | 我們街道


我們街道

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是落實黨的大政方針和各項決策部署的重要環節,是黨委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樑,是抓落實的“最後一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持續加大街道改革創新力度。今年初,北京正式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首都街道工作向前邁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全市街道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的大背景下,基層崗位的社會建設工作者們是如何精準發力,把街道社區打造成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的?

近期,本號將推出新時代首都街道工作系列報道,挖掘“我們街道”的故事,而它們,也或許就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展覽路篇

“7號院東門有一輛收廢品的汽車”,晚上6點40分,一條吹哨消息“叫”醒了新華南社區副書記張寧的手機,她回道:“報到,開始處置問題。”

就在“社區報到”20分鐘後,同樣接到了“吹哨”的社區副主任萬建軍也趕到了7號院東門現場,發現一輛收廢品的汽車就停在大門前。很明顯,這是一起違規佔道經營事件,萬建軍隨即對佔道經營者進行了說服教育。

至晚上7點08分,這條由“居民吹哨”反映的違規問題被處置完畢。處置過程中,社區服務站站長劉鵬依實際情況寫道,“已通知廢品車經營者,答應在晚上8點前離開。”

從“吹哨”到報到解決一共只花了半個小時,這個過程被記錄在展覽路“社區通”平臺上。


半小時搞定“吹哨”問題,展覽路街道用的啥神器? | 我們街道


▵展覽路街道辦事處社會辦主任任英展示展覽路“社區通”的功能

“社區通”是一個社區治理的線上交互式雲平臺,也是西城區展覽路街道辦事處在街道工作中探索“移動互聯網+社會治理”的新手段。去年12月下旬才開始全面運行,4個月的時間已經覆蓋了街道22個社區,實名上線26368人23123戶,其中黨員8622人,居民戶覆蓋率達到了總戶數的57.8%,常住戶數的77%。

其短時間內實現高覆蓋率的背後,是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越來越強,對街道工作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隨著2018年北京市“街道吹哨 部門報到”機制的出臺及“社區通”平臺的上線,吹哨制度在西城區展覽路街道辦事處被延伸為“社區吹哨”“居民吹哨”。吹哨制度向下延伸兩級,吹哨的主體也細化到了居民個體,“這為實現科學決策,優化區域精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展覽路街道辦事處社會辦主任任英介紹。

“社區通”平臺上線以來,展覽路“居民吹哨 社區報到”共解決問題693個。其中90%以上的問題在社區解決,剩下44件由展覽路街道辦事處出面,不論大事小事都在街道層面就得到了解決。

解決問題之外,為了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區通”平臺還會發布一些活動信息,居民可以自由參加。

2019年春節前,三塔社區籌備召開一年一度的社區春晚。當時這一活動信息是通過“社區通”發佈的,結果出人意料——往年只有100多人參與的社區春晚,今年竟得到了超過600名居民的報名響應。不僅如此,晚會當天,許多人還通過平臺上的“身邊事”版塊現場直播,並曬出了活動的現場照片。在回覆區裡,很多居民留言,“沒到現場太可惜了!”

“做街道工作這麼多年,之前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我們調動社區居民的能力是在下降的”,任英告訴記者,如今社區裡年輕人逐漸成為主流,他們個性化特徵更明顯,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也不高,這種時代發展、主流變換曾給社區工作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我們到底能否跟上社會大眾對信息化的需求,順應居民群眾使用手機辦事交流的新習慣,考驗的是能否將‘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貫徹落實到末端的意識和能力。”任英表示。

“社區通”線上平臺無疑為展覽路街道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塔社區春晚600人禮堂座無虛席,這說明我們的嘗試是成功的。”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人數增長了52%,其中不乏“上班族”的年輕面孔,50歲以下群體上線佔比甚至達到了59%。

“現在參與活動的新面孔越來越多了。”任英說。

在新時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社區精細化治理,展覽路街道聚焦“社區通”的這一次大膽嘗試,技術突破還在其次,更可貴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文/姜慧梓 攝/和冠欣)

半小時搞定“吹哨”問題,展覽路街道用的啥神器? | 我們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