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何许人也?为何出现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大量购买此人书籍,这种现象你们怎么看?

yg嗜血者0互个


很多网友可能都读过,郑渊洁的文学作品,对于郑渊洁本人和他家庭教育理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曹文轩不太熟悉,如果不是最近郑渊洁在微博上炮轰曹文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曹文轩是何许人也?

在曹文轩还没有获得“安徒生文学奖”,也没有和郑渊洁产生正面冲突之前,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已经读过了曹文轩的文学作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草房子》和《青铜葵花》,单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两部作品确实值得一读,至于适不适合列入中小学课外推荐读物,这个的确值得商榷。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曹文轩第一次引起了争议,早在2016年前后,新京报也曾发表文章《我们只想真诚的谈谈曹文轩这书怎么不好》,并且也有网友公开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读曹文轩》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对曹文轩的作品,入选中小学课外推荐读物提出质疑,并且认为《草房子》存在严重的性别观念歧视,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

最近曹文轩再次引起争议,是因为第13届作家财富排行榜公布。这一届的作家财富排行榜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是所有的作家放在一起排名,而今年分为“作家财富排行榜”“明星作家排行榜”“童书作家排行榜”。而在这份童书作家排行榜之中,并没有郑渊洁的名字,有些网友就提出了质疑:“郑渊洁是不是偷税漏税了?”郑渊洁为了澄清自己在网上晒出了纳税的单据。

而后郑渊洁在接受了采访时表示,自己之所以不参加作家财富排行榜,主要是因为童书销售市场“水分太大”,自己不想再参加这样的排名。并且在微博上公开质疑曹文轩主要是依靠“童书进学校”,借着“开讲座卖书”,才能获得2700万元的版税,进而进入到作家财富排行榜。

郑渊洁说的:“有些作家借着开讲座去学校卖书,这种现象确实长期存在,甚至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

暂且不论曹文轩能不能进入作家排行榜,但是郑渊洁确实准确的指出了,现在童书市场,甚至是教育出版行业存在的问题。

开展“作家进讲堂”,在中小学里组织“推广阅读”这样的公益活动,对于学生的习惯培养确实非常有帮助,但是这些公益活动不能成为出版商、作家甚至是部分教师谋取私利的手段。

《义务教育法》第25条的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的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牟取利益。”

虽然,以开讲座的形式来推销书籍,学生购买书籍,没有任何强迫行为,也不属于学校在推销商品和服务,但是很难说不属于“变相推销”。学生购买这些专家的书籍,有一部分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喜好,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专家和教师这些“权威”的信任。

大部分“作家”去学校开展讲座以后,图书的销量大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些“教育专家”的书写的好,也不是因为这些专家的讲座能“带货”,而是因为有了教育管理部门、公立学校的背书。

郑渊洁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说自己遇见过“被出版方要求去学校讲课,后来才发觉是卖书”这样类似的事情。

如果学校在邀请作家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出版商的利益诉求,学校开展的这些专家讲座,不仅不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扭曲部分学生的价值观。

在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里面,童书、教辅读物已经形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出版商出版图书,教育管理部门公开推荐“课外读物”(有些书单对学生确实有帮助,但是很多书单都有“携带私货”的嫌疑),出版商组织作家去学校开展讲座(卖书),一个流程下来,作家的书卖出去了,出版商、部分教育工作者、作家赚的盆满钵满,同时作家也有了名气,教育管理部门也有了“宣传资本”。

整个过程看似会达成“多赢”的局面,但是学生在购买书以后,才发觉自己对这些书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有些书本身就是图书市场的“滞销品”。

如果了解了图书出版市场,对于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XXX指定的课外必读书目”中的书籍,这样的问题,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很多专家在呼吁学生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疾呼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唯独却没有看到是谁在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谁在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变成一门生意。

在2016年时,郑渊洁曾经给教育部写公开信,但是最后并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

现在这种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演越烈,周围有很多学生都购买过曹XX的书籍,作家不依靠提高写作技能,写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销量,却要靠“开展讲座”来变相卖书,这的确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好好“深思”。

这是“升学与考试”的教育时事快评的第一篇文章。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我是“升学与考试”---关注学习方法,评论教育热点,指导升学考试。


升学与考试


第一个问题:曹文轩何许人也?

通过网络搜索可知,这里不做过多介绍,只简单引用如下内容: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第二个问题:为何出现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大量购买此人书籍?

这应该与曹文轩三个显著的身份标签有密切关系:

1.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他曾创作《草房子》《青铜葵花》等数十部小说,屡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等国内国际文学奖项。其中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国际安徒生奖为作家奖,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曹文轩能荣获此奖,其作品影响力可见一斑。作品也受到许多中小学生的欢迎,“咬文嚼字的鱼”先后曾经为孩子购买了二十多本曹文轩的小说,孩子和伙伴都很喜欢阅读。

2.北京大学教授、全国中小学统编教材主编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曹文轩成为全国中小学统编教材编写的主编之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与阅读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在教材编写方面有着的话语权。其作品《孤独之旅》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课文,有关出版社也推出了《曹文轩朗读本》《大语文——燃烧的心》等书。

中小学老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都会选择推荐影响力大且权威的作家作品,身兼儿童文学作家和全国中小学统编教材主编的曹文轩及其作品自然成为首选。加之,曹文轩多次走进中小学校园开设讲座,推广阅读、写作,也会在其中一部分活动中为学生读者签名售书,其影响力和关注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3.这种现象怎么看?

课外阅读究竟阅读什么样的书?这是一个需要语文老师等加以思量与关切的问题。曹文轩的作品经受了较长时间跨度的考验,也得到国内国际的好评,中小学教师推荐购买应是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很多中小学生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时,老师的推荐是必要的、适当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童话大王”之称的作家郑渊洁发布微博长文,向一名网友回应为何自己未进入新近发布的童书作家销量榜时,对曹文轩进校售书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中国童书销售市场存在极大泡沫,甚至有违《义务教育法》中,“任何人不得进入中小学校园推销商品”的规定。曹文轩则表示,暂时不愿意发声,说是让大家去判断吧。


有争鸣,欢迎转发分享异议!


咬文嚼字的鱼


女儿六年级,目前为止,曹文轩的书学校仅在去年推荐过《草房子》,女儿第一次接触曹文轩的书是二年级,借同学的,之后就喜欢上了,而且是非常喜欢,到现在基本拜读了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是单纯作品的魅力,当然每个孩子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不一样,但是就阅读而言,曹文轩的书肯定不会荼毒孩子,我也读了几本,和孩子交流后感觉影响都是正面的。还有沈石溪的书,女儿也很喜欢。女儿最喜欢的作者是曹文轩和JK罗琳。

可能在大人看来作家进校园是推销,可在孩子眼里是和作家近距离接触,反而更能鼓励孩子阅读和写作,真的 ,至少我女儿很喜欢这种活动。孩子的世界没那么复杂功利。

个人经历及感受,仅分析作家进校园对孩子的利弊,不探究作家及学校的目的,大家不喜勿喷。


糖糖妈妈46


曹文轩何许人也,百度一查便可知,但是许多鲜为外人知的小事,捡一两件,说与大伙听一听。

他出生于江苏盐城,父亲是小学教师。童年曹老师所在的江苏也只空负鱼米之乡的美名,不能说饿殍遍野,但是上学的校园每到冬天都有冻毙之人。曹文轩的父亲身为小学老师每到冬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早地到学校,到各个教室转一转,有时曹文轩也相随父亲一起去,清理一下教室,因为死人让学生看到了,总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重年时的苦难在他许多作品里都有流露,比如《青葵铜花》、《山羊不吃天堂草》都有他童年生活的投影。这也是他笔下的苦难和贫穷总是那么真切,因为他亲睹过那种苦难。

在文学作品中记叙那种苦难,既是为了缅怀童年那段艰辛,也是用笔触告诉孩子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是曹文轩文学的一个魅力所在。

另一件小事就是关于他童年与书的书。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相信许多经历过的人还会记忆犹新,那些没有经历那场浩劫的人,通过文字影像也有所了解,那个时代和物质一样匮乏的还有精神。

因为他父亲是老师,酷爱读书,家中能藏的也只有一套鲁迅文集了。平时这套书被藏在秘密处,而年少的曹文轩固然对物质渴望,但是对书更有强烈好奇心。

他在鲁迅的作品里读出了人生,读出了感悟,也读出了灵气,更激发了他内心勃勃的英气。一个爱读书的少年,成年之后灵魂都是芬芳的,化而为文字,便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中国孩子喜欢,大人也喜欢,而且外国小朋友也同样喜欢。他获得众多国际大奖,包括与诺贝尔文学奖齐名的安徒生童话奖!

曹文轩先生的书足以成为少年儿童“给精神打底子”的书,从他的书里,可以读出一个少年面对苦难的坚韧和倔强,成年人也能从中看到他们童年的模样。

这虽是小事,但足以见大,这可能就是中小学校园追捧曹文轩的原因吧!


乱语三千


用书香掩盖铜臭,郑渊洁手撕曹文轩揭示的是校园讲座背后的黑幕!

近段时间,关于郑渊洁和曹文轩的口头交战就没有停过,郑渊洁直接一针见血的评述“一些童书作者打着讲课的幌子,和书店、学校勾结起来进入学校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向学生兜售童书。”矛头直指版税高达2700万的曹文轩,并且认为其行为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违规进校园推销商品。对此我认为只有斩断一些人之间利益链接,才能让铜臭不会在书香掩盖下进入校园。

请输入图片描述

1大家都获得利益,那么谁付出了代价?

其实对于一些所谓的“校园讲座”,我是印象深刻的。上学时就遇到过李阳到校园进行讲座,说的是学校邀请来给学生讲授关于英语学习的方法。其实我们知道就是开始一点鸡汤,随后一些互通调动一下情绪,最后半遮半掩隆重推出他们的相关产品。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一套准备好的话术,所以很容易调动学生购买欲望,至于学生对购买的东西是否真正有兴趣,对学生是否真正有用就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而其他的感恩大会,名人讲座,套路无非都是如此。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个交流推介过程中,学校获得一定名声,相关领D获得一定好处,所谓的名人扩大L 知名度,和出版社一起分割了销售量,看似多赢的结局。那么谁为此付出了代价?答案是学生,很多学生受当时会场氛围影响,买下了书,结果回去后却发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没有用处,这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学生为之买了单,成了被割的唐僧肉。

请输入图片描述

2任何事情只要和利益结合就不再单纯

其实当下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远不如玩手机玩电脑,让一些名人直接接触学生给予其文学熏陶是十分有利的,可以提供学生阅读和对文学的兴趣,但前提是不要和利益结合。作家写书籍本身是让大众远离现实的纷纷扰扰,获得心灵的宁静。然而当这一切和利益结合后,书香无疑成了铜臭的遮掩。曹文轩背后是高达2700万的版税收益,无论其如何解释都洗不清自己,他的沉默更像是一种无话可说。

请输入图片描述

很多人经常拿郑渊洁的学历背景和曹文轩做一个对比,认为一个大学都没上,一个是北大教授,无疑北大教授节操更让信服。但是在我看来,事实正好相反,学历反映更多的知识层面的东西,反而对比后会发现郑渊洁所受现实社会规则特别是“潜规则”的束缚更小一些,而曹教授则受到束缚多些。

请输入图片描述

现实也是如此,郑渊洁也曾经被请去学校做演讲,但是当出版社递条子让其留出时间多宣传书籍时,郑渊洁直接把条子读了出来。并且将这一现象向主管部门反映,结果却是石沉大海。但是面对诱惑一个是义正言辞,一个是顺水推舟,谁清谁浊一目了然。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佩弦教育语:

郑渊洁一再强调曹文轩的行为违反《义务教育法》中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规定。然而《义务》约束主体是学校,曹文轩的行为主体是个人,和此规定没有冲突。

但是无论怎么包装曹文轩的“讲座售书”都属于一种商业营销,即使学校没有因此获利,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也是应该严格限制的。曹文轩的行为不仅不应该被支持,反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严厉打击。学校欢迎干干净净的讲座,反对铜臭一片的营销。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佩弦教育


说真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书我可从来没有买过,不论是买给大儿子(如今20岁),还是买给眼前只有8岁的小儿子。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动漫的忠实粉丝,大儿子鼻涕年华,屏幕上流行《蓝猫太空旅行记》、《海贼王》、《火影忍者》,他追剧追得不亦乐乎。哪来空闲时间看郑渊洁的童话书籍。小儿子如今天天都在看《熊出没》、《猪猪侠》。其实,我私人觉得无论是动漫还是童话书籍,无非就是大人没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活泼好动的小孩,让他看书看动漫打发时间而已。至于能有什么启蒙,我看几乎都是等于零。就郑渊洁老师的言行来看,他也没有因为长期写童话而心地善良纯洁,当出现利息的竞争对手,他还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


蔡兄平兄


问题:曹文轩何许人也?为何出现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大量购买此人书籍,这种现象你们怎么看?


曹文轩真不了解,但是有个姓杨的确实去过孩子学校,那是多年以前了,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孩子买了好几本签名的书回来。


我是郑渊洁的粉丝,很早就看见过他在微博里抨击过儿童作家进学校签售这件事。说实话,无论这个作家水平如何,只要进学校卖书,都让人不齿。

郑渊洁多次在微博中批评教育部门的监管不严,似乎效果不佳,唯有洁身自好而已。

郑渊洁的童话我很小时看过,但是我并没有给我的孩子推荐过舒克贝塔鲁西西。一切还是听学校老师的建议。所以这些在学校了签名售书的作家,当然是获取了最便利的资源。

说实话,买回来的那几本书,孩子几乎没有读过,只是觉得名人作家来了,同学们都买,自己不买不太好。那些书至今还在书架上,孩子快面临高三,那些书估计也不会读了。

郑渊洁是最让我钦佩的作家之一,虽然我没有读过他太多的书,也没有向孩子推荐过他的书。但是他秉笔直言一身正气的形象,是当今社会少见的正能量。

当年郑渊洁退出作家协会的事情影响也非常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看看。

郑渊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日写作, 不休息、不出国、不懈怠 。1985年5月10日创刊的《童话大王》杂志是只刊登郑渊洁一个人作品的月刊。郑渊洁一个人将《童话大王》月刊写了34年,463期,总印数2亿多册。

我不知道还有人是否记得,当年验车时几乎不给旁边的修理厂交钱,就很难验过。郑渊洁当年在博客上振臂一呼,当时的媒体跟进,最终铲除了这个毒瘤。今天我们都是受益者,验车时再也不用多花几百块“买路钱”了。

在博客时代我必看的有4个人:韩寒、郑渊洁、da眼睛、郭德纲。不知道还有和我一样喜好的人吗?这么多年,站队郑渊洁没有错过,这样的真得人不多了。

只是老街好久不用微博了,郑老师似乎也没有来头条,我很少看到他的消息了。如果不是这次童书作家榜事件,几乎忘记这位作家了。

郑渊洁在微博上亮出了自己的缴税凭证,也向几位作家发出挑战,希望大家都晒一晒税单,您以为他点名的几位会应战吗?敢晒税单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喜欢曹文轩的书,他的文字很纯净,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很自然,是引导儿童向善的好书,曹文轩的文字优美,无论是对环境描写,还是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刻画上,是很多儿童文学很难达到的。他笔下的桑桑,青铜,葵花是那么善良有爱心,在苦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让每个读者动容,曹文轩的作品我多次看,每次看都感动得流泪。

至于郑渊洁,他的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大多数是别具一格的异类,带有反动特色的调皮鬼。这样的角色可能会让满足一部分学生需求,可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还无法判断真正的对错,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郑的作品很搞笑好玩,就像泡面,闻着香,长期吃就没有营养。郑是嫉妒吧!


听月小轩123


首先,对于强制购书表示反感;

第二,真正自愿消费的前提下,我是支持作家进校园的,能和自己喜欢的作家见面,拿到他的签名,甚至有机会和他简单交流,我认为这是不错的体验,如果不了解这个作家,也可以从他的讲座对他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当然,小学生不一定达得到,中学生应该可以有一定的判断的。

第三,很诧异很多评论说曹的作品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喜欢或者孩子读不进。不喜欢也好,读不进也罢,是个人对作品的认知,和作品的好坏无关。你不喜欢的东西不一定不好,喜欢的也不见得是好的。比如你不喜欢吃鸡蛋,甚至对鸡蛋过敏,吃鸡蛋让你身体不适,但你不能因此说鸡蛋是个坏东西,毕竟还是有人吃鸡蛋能让身体更营养一些。每个人有权利表达自己喜恶,但你的喜恶不能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


执子之手莫失莫忘


曹作家的书我读的少,只翻过《草房子》,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是小说达不到我的审美层次,还是我的审美力达不到小说的深度。

不管他的文学水平如何,反正我很看不惯这种跑到学校去签名售书的行为。

说看不惯是客气话,直接说就是两个字:很鄙视!

我并不是笼统的反对签名售书。在书店对读者我没有意见,因为读者有绝对的选择权。但是!在学校,学生和家长几乎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学校可以把买书作为一个任务分派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也只能去完成任务,家长也只能配合老师的工作。

我觉得,为了和作者利益脱钩,我们不应该推荐活着的作家的作品。

如果只是推荐死人的作品,我们绝对不会产生利益输送的联想。

而且,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除了《弟子规》之类,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活人之外找到几篇适合于中小学阅读的文学作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