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亞馬遜中國 以退為進?

亞馬遜宣佈7月中旬前關閉在中國的電商業務,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亞馬遜重度用戶,自然有些傷感。打開賬戶檢索了下過往訂單,最早的一單是2009年3月,是本書,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如果有一本中國電商的“近代史”,亞馬遜或許也會是個合格的撰稿人,因為它幾乎全程參與了中國電商發展的歷程。15年前當它進入中國之時,絕大多數人不知電商為何物,視網購為洪水猛虎。偶有試水,也會吐槽網購糟糕的體驗。那時支付不便,要麼是口令卡,要麼是與配送員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到付,反正都讓人印象深刻。但今天,各大平臺幾乎都有一鍵下單了。電商不僅從無到有,更深刻影響了線下實體店的發展,讓線上線下的界限變得模糊。

但是,機會與挑戰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擁抱全球最好的電商市場,也註定要接受最為激烈的競爭。從燒錢獲客到購物節大打折扣再到各種新媒體營銷,中國電商發展的各條賽道上都是火星四濺,何況,B2C業務本來就不好做,這些年來中國更是培養了最挑剔的網購群體,亞馬遜即使不正面參與“貓狗大戰”,也可能“躺槍”。當然,它其實也在順勢調整,從kindle會員到prime會員,也算是推陳出新,然而多年之後,差距卻越來越大,論品類齊全,不如某寶;論配送速度,不如某東;論跳樓甩賣,更比不上某多。

很多人將亞馬遜視為國外巨頭敗走中國的又一案例。為何國外風生水起的“大象”總被國內“螞蟻”戰勝?簡單說,還是對市場理解得不夠深。就像曾經風光無限的某日化品公司,近兩年有些落寞,因為它似乎錯失了中國用戶的消費升級。當價格高昂的雲南白藥牙膏一下子佔領市場,它方才發現中國消費者早已成長,大眾化產品的護城河沒那麼寬。市場理解不夠深,往往是紮根不夠深。儘管國際巨頭無一不承認中國市場極重要,但決策者往往都在海外。決策反射弧太長,就會引發判斷失誤、錯失商機以及團隊齟齬等各種問題。

九死一生的商業戰場,沒有時間留給後悔,許多教訓只能留給後來者體會。好在,這次亞馬遜並非“全身而退”,而只是選擇退出電商業務,目的是為了更加聚焦,儘管這種“聚焦”是被動的。但這也符合互聯網行業贏者通吃、落後者退出的發展規律。從及時止損的角度看,能壯士斷腕的,也是好企業。作為用戶,我們愛極了充分競爭,因為價格可以壓低到成本線;但是作為企業,偏好恰恰相反,企業愛的還是壟斷(優勢地位),這樣才能從中獲取超額利潤。正因如此,當企業家談到要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潛臺詞其實是如何建立一種有門檻的商業模式,在舒適區裡享受定價權,做不費力的生意。

亞馬遜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面向個人用戶的,其實就是Kindle電子書業務,其設備與內容的良好閉環,在讀屏時代將越來越有競爭力,老用戶戀戀不捨,新用戶接踵而至;而面向企業用戶,則是雲計算。亞馬遜雲在全球市場份額已超50%,遠超其他競爭對手。也正因此,砍掉電商,大力推動Kindle和雲計算業務在中國的穩健發展,算是認清自身優勢的務實之舉。

若將目光拉長一些還會發現,數字經濟正迎來新的發展面貌。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亞馬遜,傳統意義上的電子商務公司已經迅速向高科技公司轉型,它們提供的不再只是實體商品,還有更多虛擬服務。當年,人們為電子商務的興起欣喜,因為它提供了無限量的虛擬貨架,突破了土地(租金)的限制,彷彿打開了一扇新大門;今天各種虛擬服務再次突破了消費的邊界,邊界會在哪?誰也看不到頭。

這正是:電商退一步,雲上方邁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